APP下载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021-09-10别晶晶

南北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际运用赏识教育小学语文

别晶晶

【摘    要】随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教育观念的变革,传统的以批评惩罚为主要教育手段的教育方式应被摒弃,赏识教育逐渐被大众重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重视赏识教育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具体探讨如何将赏识教育运用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赏识教育  实际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191

赏识教育不是简单的鼓励加表扬,它的实际含义是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行为过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学生在“我是最优秀的”的观念熏陶下树立自信心,主动去学习、探究和创造。马洛斯的需求理论明确指出,基础的温饱满足后,个人必定具有被尊重和被肯定的需求。实际上,学生群体基本位于渴求肯定的需求层次,赏识教育则正与学生的这种需求相契合。因而,赏识教育是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教育。恰当合理的赏识教育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积极的引导。笔者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一、构建优质赏识环境,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整体教学环境的良好与否,影响着学生自我发挥水平的优劣。由于小学生自身阅历限制,他们更容易受到激励,也更容易被打击,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赏识教育的意义之一就是使学生克服这种自卑心理。因此,想要发挥赏识教育的作用,首先要构建良好的赏识教育环境。良好的赏识环境的标准包括但不限于:让学生敢想、敢问、敢答和敢做。而学生主动表现自我的意愿,恰是教师顺利开展赏识教育的基础。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为例,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关键处设置思考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减少学生的行动限制,让学生自行寻找小组成员以组建小组,并通过奖励机制引导各小组良性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加以肯定、对表现平庸的小组也要有所鼓励,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思考的大方向外,适当弱化自身的存在感,强化课堂开放度,减少学生的拘束感。这种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自我表现,进而构建出一个学生能充分发挥自我的优质赏识环境。教师对学生的正面情感反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入、情感感悟更加深刻,教师将更接近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

二、因材施教,赏识教育差异化

我国教育一向奉行“因材施教”的观念。赏识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同样具备因材施教的特性。事实上,针对学生特性的差异化赏识,更能突出学生个体独特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有益于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不同的赏识对象,教师不仅要创造适宜其特性的赏识环境,更要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与表扬。以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为例,部分学生擅长朗读,情感饱满;部分学生则语感敏锐,擅于翻译;部分学生则擅长书写,字体优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古诗原文自主改编并表演情景剧。

这一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适合表演或朗诵的学生、想象力强的学生,甚至擅长翻译的学生都能发挥自身优势。教师可以按照每个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分别给予不同的眼神鼓励、语言激励等赏识教育。这种差异化的赏识更具有理性和真实性,学生更容易从中感受到教师赏识的真诚,从而建立赏识双方良性互动。

赏识教育的差异性不止表现在个体的差异,同样表现在群体的差异,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面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更要注意因材施教,因材制定教学目标。同样是以古诗《望天门山》为例,针对优等生,教师可以与家长联动,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让学生表达对《望天门山》意境的感悟,加强理解记忆。针对数量最多的中等生,教师的赏识策略思路则基本与前文挖掘学生个体独特性的策略相同,鼓励学生释放自我天性,以优等生为榜样激励自我。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理解,要对他们报以最大的耐心,深入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弱点,然后加以督促。比如为自制力低而导致学习不好的学生设立一个个小的学习目标,在学生实现目标时及时肯定鼓励,用积极的反馈引导学生逐步克服学习弱点,增强其学习能力。

三、明确赏识教育原则,结合运用批评与赏识的教育手段

赏识教育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它崇尚放大学生的优点以引导生命健康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赏识教育否定批评和挫折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作用。将赏识教育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确表现出在树立学生自信、释放学生潜能、激励学生深入语文学习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如果只有赏识而没有限制与纠正,学生盲目地甚至是错误地增长的自信反而会阻碍学生在求学道路上进步。如果想正确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就要把握批评的艺术。任何的教育都不可能缺少批评,恰当的批评与挫折同样是教师运用赏识教育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识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展现奇思妙想,可不是所有“奇思妙想”都是正确的。教师在具体运用赏识教育时,要加强对这一类“妙想”的鉴别与纠正。比如在学习《黄继光》这篇课文时,有学生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事迹提出质疑,或是认为黄继光的行为没有意义。显然,这样的质疑是不合时宜且错误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恰当运用批评的艺术,引导学生的思考回到正确的大方向上。如若教师一味迷信赏识教育的作用,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将导致学生一路走偏,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需要注意的另一点是:赏识要有原则,绝不可滥用。以“赵州桥”的学习过程为例,一位教师在之前的教学中多次运用赏识的教育手段,盲目助长学生自信,降低了学生的抗压性。结果在“赵州桥”的学生朗读环节,教师客观指出朗读的学生的不足之处,该学生接受教导后,在之后的语文课程中却不再发言。从这一反例可以看出,赏识要有原则性。滥用的赏识不僅廉价敷衍,还会给学生一个面对挫折的错误暗示,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和挫折观,对学生以后的成长有害无益。

四、结束语

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而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更注重人文性。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终的目的是指引学生与课文内在的积极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为塑造学生良好的三观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目标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采取的教育手段便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为祖国育“苗”的重任,在赏识教育的具体运用中更要慎之又慎,在发挥赏识教育的优势的同时结合实际,规避赏识教育的弊端。

猜你喜欢

实际运用赏识教育小学语文
反复操练与实际运用在语法课中的体现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断路器失灵保护在实际运用中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