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有效活动,促进深度学习

2021-09-10周小辉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周长解决问题图形

周小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29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是依然存在教学方式守旧,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只会照本宣科教教材,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浮于水面,缺乏深度学习。纵观我们身边的数学课堂,观念过于陈旧保守、探究轻描淡写、忽视知识联系、轻视思维训练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

深度学习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学习者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能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将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结论与规律的得出过程,亲自体验问题情境,领略数学的奥妙,让学生学会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概括实际问题,揭示其数学本质,并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一、身临其境,促使深入理解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以“问题”为载体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具体知识点的学习,也不同于教师在课堂中的直接讲授,要突出的是在问题引领下学生全程参与的学习活动。教师要积极创设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逐步完成数学的抽象,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这节课时,可以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给跑道画起跑线的过程。让两位学生分别持手推式测绘轮沿着操场上相邻的跑道走一圈,发现外圈的长度比内圈的长,通过观察、测量学生会产生问题:“为了比赛公平,终点要相同,起跑线该如何确定?”教师让学生观察相邻两条跑道的周长,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跑道是由几条直道和弯道组成的?造成外跑道比内跑道长的原因是什么?”再让学生研究这些问题,从而发现:“每条跑道的长度由两条直道和两条半圆形跑道组成,第一条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为72.6m,每条跑道宽1.25m,相邻跑道直径的相差数是每条跑道宽度的2倍。”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信息与隐藏的数量关系,获得正确的解决问题路径,学生会发现直道都是一样长的,两条跑道的周长差其实就是两个圆周长差。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赛跑时的亲身体验来思考:“为什么在弯道时,运动员们要紧贴内跑道跑?”这样让学生走入现实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完美融合,用数学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层层推进,促进深层建构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修订教材中新增的教学目标加强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彰显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通过研读,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以此为准则,安排有效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真正“做”起来,在“做”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应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高屋建瓴,通过多种维度深入研究一个问题,从一个问题推向一类问题,不断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周长的内容时,你能認真研读教材,就会发现修订教材练习十四中第10题“下面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和曾经的学生疑惑题“两只蚂蚁赛跑,蚂蚁A沿着上面跑道跑,蚂蚁B则沿着下面跑道跑。如果两只蚂蚁速度相同,谁会胜出?为什么?”异曲同工。一题是通过探究发现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即求半径是5cm的圆周长,一题是探究后发现两种路线等长。如果只是单纯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并不是很困难,只需将它们计算出来比比即可。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第10题时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蚂蚁爬”题出发探究,从疑惑点让学生“换一组数据再计算”和“用字母代替计算”,结果发现计算的结果都一样。而且从字母代表的数据中更能发现这个规律。设小圆的直径为a。那么下面跑道的路径就是一个直径为a的圆的周长,就是πa。上面跑道路径就是半径为a的半圆周,即2πa÷2=πa。

进而拓展:那如果下面的两个半圆不一样大呢?如果再多几个半圆呢?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渐渐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体会着数学学习的乐趣。最后再出示书本中的习题,从两种路线的比较中合二为一,求这个复杂图形的周长其实能化繁为简,就是求一个圆的周长。在不断地做中,让一道看似简单的问题,由疑问开启一个不同寻常的意境,让学生在“做”中经历思维的成长。

三、瞻前顾后,促进深远思考

数学教材的编写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螺旋上升编排的。但是很多教师却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把本单元内容放入整个知识体系,“瞻前顾后”地对比研读,从整体的角度看问题,较之单一的视角,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视野肯定是不同的。

解构教材体系,在《圆》单元教学前,学生已经学习过长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也在一年级下册直观地初步认识过圆。本单元是正式学习圆的有关知识,也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认识平面图形的单元。从研究直线图形到研究曲线图形,研究方法的变化和提升对学生而言是一种跨越。他们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还要感受和学习“化曲为直”、“等积变形”、“极限”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奠定基础。

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原有一维空间和二维空间认知,也要为后续三维空间的培养埋下伏笔。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教者不仅可以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剪拼、教具或课件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体验中发挥想象“等积变形”。利用“无限分割”思想把圆“化曲为直”,转化成与它面积“无限逼近”的长方形,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体会“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的同时,为后续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还可以设计在课结束前抛出一个探究性问题: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圆柱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吗?在本节课深刻的转化思想冲击后,让学生近距离的迁移和感悟,为后续的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埋下伏笔,把本课的教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借助数学活动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是融合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活动与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讨论、思考、操作、总结、反思,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做”中积累经验,在“思”中感悟数学思想,从而理解数学的知识本质,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从而促发深度学习,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鄞州区邱隘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周长解决问题图形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周长面积变变变
两只想打架的熊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智珠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