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及意义研究

2021-09-10刘晓芳陈亮

传播与版权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刘晓芳 陈亮

[摘要]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选择与受众定位相契合的诗词内容,将“通关攻垒”和“诗词专家讲解”联动,通过飞花令、九宫格、线索提示等形式呈现诗词文化,打造国风舞台来为节目增色。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助力下,社会上出现了“诗词热”现象。“诗词热”现象引发了主流价值文化的回归,也引发了人们对诗词教学、家庭教育和电视作品的思考。总之,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既创新了文化传承方式,也起到社会教化和文化启蒙的作用。

[关键词]诗词文化类节目;创新呈现;媒介传播;文化传承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闪耀明珠,经久不衰。但是,在现今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背景下,电视媒体为了迎合市场,不断产出娱乐性十足的产品,试图通过内容被观众快速消费的方式来赢得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影响力。因此,诗词这种高雅文化在很长时间内被市场所忽略。

为改善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借此来整顿当下的影视市场,并引导其不断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于是,主流媒体相继成立研究部,并以专项资金支持部门研发,《中华好诗词》与《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作为首发的第一档诗词节目《中华好诗词》非但没有遇冷,反而以全国收视率第十六的好成绩打响了第一枪。综艺节目与诗词文化实现了成功融合。随后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节目更是大获成功,不但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诗词热”,唤起了观众的文化记忆和对诗词的热爱,而且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以这两档诗词节目为例,本文将从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和传播意义两个角度来阐释近些年兴起的“诗词热”现象。

一、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中华好诗词》是河北电视台以专项资金支持研发的原创文化节目[1],项目组以诗词文化为核心,又在赛制、竞赛形式、出题角度、题目设置、助力嘉宾、舞台设计和参赛人员等细节设计上进行创新。这使得《中华好诗词》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继《中华好诗词》后,各家卫视的原创文化节目便如雨后春筍般涌现。《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通关模式和明星专家讲解的联动

大众对诗词文化保有疏离感,两者之间虽一直有联系,却也一直有隔阂。因此,《中华好诗词》等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为了做好中间纽带,在节目中加入了综艺性元素,通关模式既为节目增加了热度和观众黏度,又为参赛者带来成就感,也让观众有参与感。以《中华好诗词》中的“擂主挑战赛”为例,参赛者连挑六位关主,每打败一位关主可获得一千元奖金,若将六位关主全部击败,可获得六千元奖金和参加半决赛的名额。奖金激励和通关刺激的融合,让选手在参赛中既有紧张感,也有成就感,观众也会因情绪被赛情牵引而产生参与感。随着参赛强者不断相遇,赛况也变得日渐胶着,节目自身便成为“制热体”,热度居高不下,观众黏度也不断攀升,直至收官。如此,收视率和影响力便在同期卫视节目中名列前茅。通关模式与诗词文化结合的创新探索是此类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除却通关模式,明星助力和明星专家的讲解也是节目的一大创新。诗词文化类节目的目标受众是大众,而多数大众对诗词有理解障碍。这就需要节目组在大众和诗词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以此来帮助观众理解诗词,使观众对诗词产生情感共鸣,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当代人的精神消费热点[2],进而达到社会教化和文化传播的作用。许多诗词节目都邀请诗词研究专家做嘉宾,以此作为连接公众和诗词文化的桥梁。《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嘉宾评委康震老师会在选手答题间隙对诗词进行讲解,帮助观众理解诗词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把专业性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出来,以帮助观众体会诗词背后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二)多种创新题型的组合

诗词是古典文化,当下,它更需要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元素来包装自己,以实现有效传播。《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设置了九宫格、飞花令、沙画题、以字填诗等环节,以此来作为诗词文化的包装外壳。古典文化和流行元素之间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古典文化最终借助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播。由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带起的“诗词热”将诗词去符号化,使诗词的微风刮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真正达到唤醒大众文化记忆和重燃大众对诗词热爱的目的。以字传诗的飞花令既考验选手的诗词积累量,也考验选手对语言的敏感度。节目组将起源于“河图洛书”的九宫格数字游戏变式为文字游戏[3],以空间搭建的方式考验选手的辨识能力;以画入境的沙画题,将诗词意境美诉诸笔端,帮助选手和观众从多角度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思;填字题由选手现场以手写的形式完成,直指现今社会存在的提笔忘字现象;创设情境的吟诗题,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将诗词与生活相联系。诗词节目的题型从听、说、读、写、背诵、理解、共情等方面设置,兼顾诗词的文化价值和节目的娱乐性、趣味性,寓教于乐,唤起受众的文化自觉,树立其文化自信。

(三)舞台效果和传播平台的配合

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根植于诗词文化,打造国风舞台,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诗词内容的呈现为节目铺设了文化基调,国风舞台则为节目渲染了氛围。《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设计以诗词中的古典美为主,用科技手段将观众的视觉享受提升到极致,主屏幕和地屏的配合将舞台360度环绕,让参赛者和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3D数字成像技术和四维空间影像设计技术的应用,将虚像和实景相结合,使舞台随着主题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此时呈现的舞台氛围把观众代入诗词意境中,并与诗人产生了共情;投影幻灯和LED灯参与舞台主题的呈现,传统的绘景被替代,使舞台设计在塑造场景和描写意境上更为成功,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现今,媒介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新媒体的优势更为凸显。新媒体的信息量集中,呈现时间短,更能满足人们碎片化浏览的需求。虽然传统媒体有传播范围广、受众广的优点,但其线性传播、保存性差的弱点则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散。在日渐开放的媒体环境下,诗词文化类节目在同名官方软件、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上推送精彩内容,形成线上和线下两种收看方式和线上互动的参与渠道,将传播效果最优化,将自身影响力最大化。总之,诗词文化类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传播媒介的双重助力。

(四)根据受众定位建立题库

诗词文化类节目兼具娱乐性和文化性,它的目标受众群体是普通大众。节目组在建立诗词题库时,考虑到受众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和接收需求,选择了契合当今社会价值观的诗词。这就使得节目呈现的内容不仅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而且具有教育意义。为了扩大诗词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节目组会衡试题难度,选取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诗词,在划定试题范围时也参考了中小学课本中的诗词。这既保证了节目自身的文化高度,又为公众降低了准入门槛,既为“诗词热”现象添加了助燃剂,又提高了公众对诗词文化的讨论度和关注度。诗词文化类节目创办的初衷是为了重新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和对诗词的热爱,而节目组选择诗词作为电视节目的内容来源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减缓诗词文化的传播阻力。近些年来,诗词因为其自身的高雅性,逐渐变为圈子文化,与大众之间的隔阂日渐加深,诗词文化类节目要深入大众、融入大众,就要根据受众定位来建立题库,让诗词走进公众生活,要让两者真正破冰,实现“传必求通”的效果[4]。所以,无论是《中华好诗词》,还是《中国诗词大会》,都选择了观众耳熟能详和传播力十足的部分诗词,以期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的注意,提升公众参与度,让诗词真正走进公众生活,以此實现诗词文化的有效传播,并借由“诗词热”帮助大众重拾文化记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电视诗词竞赛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引发主流价值文化的回归

在社会上掀起的“诗词热”现象实质是主流价值文化的回归。诗词因其晦涩难懂一直被人们视为“高冷文化”。这就致使诗词文化的有效传播被阻断,无法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诗词文化类节目将内容根植于诗词文化,交汇于经典,在形式上又保有娱乐性,使得“高冷文化”在保有文化高度的同时,达到了“去冷”的效果。诗词研究者为观众现场解读诗词,引导观众走进诗词,走近诗人,体会诗人的情感,挖掘隐藏于字面后的深层含义;又向观众传达蕴含于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以此陶冶心灵;也引导观众挖掘诗词中的精神力量,从中得到自我的提升。诗词文化类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产生了社会教化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果,也引发主流价值文化的回归,帮助其回到大众视野。但要真正留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发挥社会教化和启蒙作用

诗词文化类节目选择传统电视媒体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借助电视媒体传播范围广、传播内容兼容、呈现画面形象易懂的优点来提升节目传播力。节目选择节假日为固定播出时间以扩大受众群体的覆盖面,为儿童和青少年塔建兴趣课堂,重燃他们对诗词的热爱,唤醒他们的文化记忆,发挥诗词的启蒙作用。这正如国学大师范曾先生对诗词节目的评价:“吹皱诗词文化的一池春水”[5]。“诗词热”让诗词微风刮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诗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也在社会上起到了正面影响作用。受众不仅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也受到民族品格的浸染。至此,诗词文化类节目在向社会输送正能量的同时,也完成了社会教化的使命。

(三)引发对诗词教学和电视作品的思考

诗词文化类节目中优秀选手不断涌现,儿童组的诗词神童王恒屹、青年组的台湾男神张仲宇等人,也早已成为节目自身的名片和热点话题。在了解六岁选手王恒屹的诗词学习经历后,我们不难发现兴趣是激励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事物的喜爱可以化解学习者对诗词的排斥和厌烦心理;学习者与引导者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可以维持学习者对诗词的兴趣,以便让他们获得长久发展;良好的家庭及学习环境可以为青少年学习诗词提供助力,也可帮他们舒心养性。除却诗词教学和家庭教育,电视作品更应意识到,自己要以传承文化为己任,打造原创文化节目,为国民提供文化营养,帮助国民提振文化自信。

三、结语

电视诗词文化类节目创新文化传承方式,以诗词经典为内核,以全民竞赛的形式在社会范围内传播诗词文化;以通关模式和专家讲解的模式消解公众与诗词之间的隔阂,帮助公众走进诗词;又以媒介融合为手段,不断开拓诗词文化的传播空间,扩大诗词的影响力。文化的传承需要后继者不断创新,在保有文化价值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借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拓更多可能,使其不至于被潮流趋势所侵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应意识到电视节目应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打造具有文化质感的作品,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杨宝昆.《中华好诗词》:凸显文化软实力[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5):21-24.

[2]张馨月.对竞技性文化类综艺节目风靡的思考——以《中华好诗词》为例[J].传媒,2016(18):38-39.

[3]陈世杰.试析《中国诗词大会》的试题创意及文化导向[J].电影评介,2017(04):100-103.

[4]邱元前,冷冶夫.传统诗词文化的电视化呈现——浅析河北卫视《中华好诗词》节目[J].中国电视,2014(01):75-76.

[5]王瑜.文化传播: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使命与担当——以《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为例[J].电视研究,2018(09):30-31.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高校音乐教学在地方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究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