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学报编务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再思考

2021-09-10周晓薇

传播与版权 2021年3期
关键词:数字化互联网+

[摘要]编务工作是编辑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衔接纽带,而目前高校学报编辑部普遍存在人员不足、工作量大等问题。因此,亟须重新认识和重视编务工作的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化、数字化的方法提高編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激发相关人员的从业热情,是目前加强高校学报工作的重要环节。结合编务工作发展的自身需求,本文在分析高校学报编辑部现状的基础上,对提高和优化编务工作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编务;高校学报;数字化

教育部2002年第10号文件指出,高校学报“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是塑造学报形象、创造学术品牌的重要途径”[1]。作为中国学术期刊中一个重要又特殊的群体,高校学报的数量目前已占到我国期刊出版总数的1/4[2]。而高校学报编辑,由于所编刊物的特殊性以及从业特点,因此决定其具有与普通期刊编辑不同的职业特征与素质,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对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编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该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现代化的出版模式较以往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出版的节奏也更快,出版的模式也更加多元化,对编务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学报编辑部也应在新时代对编务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工作的主要精力还集中在传统纸质出版上,而没有多余和专职的编务人员来从事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务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相应的技能培训。同时,在网络化刚开始发展的阶段,在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OA等平台的运营、管理及研发上,高校学报相较于其他市场化运营的学术出版机构也已明显落后。因此,高校学报亟须掌握“互联网+”时代的语言表达方式、知识传播媒介和途径,以及受众阅读习惯,不断创新编辑出版工作方式。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及其编辑在编务工作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报编辑编务专业知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编辑通常具有所负责的学科或相关学科的高学历背景,但普遍缺乏编辑学专业的系统训练,对编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而高校学报编辑工作又不同于一般出版社的单一性和明确化分工,有较为特殊的工作程序和节奏,因此对编务的学术理论及实务操作要求也都比较高。且编务工作还渗透于学报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通常需要和作者、审稿人、编辑和印刷厂等分工配合、协同合作。因此,学报编辑需要具备很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应对能力,同时要具备扎实的编务专业知识和相应的编务职业技能。

(二)学报编辑编务专业技能不足

编务工作是编辑专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编辑出版业务所展开的大量事务性活动和综合性管理工作的总和。而高校学报编辑相较于其他市场化的出版机构和单位的编辑,在综合素质及能力方面还略有不同。更多时候,由于其学术专业性强,学报编务工作显得相对单一和封闭。

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学术期刊可以在策划和组织各种市场化活动的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和各类平台来运营和宣传与期刊有关的学术活动,继而提升其影响力。比如,一些学术期刊通过主办和承办专业化和国际性的会议来吸引优秀稿源。而高校学报由于大多没有独立法人资质,又受到主管高校行政化的监管,往往无法给高校学报编辑提供这些提升编务工作技能的机会和场合。因此,高校学报编辑在综合能力和素质方面相较于其他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会显得相对不足。

(三)学报对“互联网+”时代所需的专业出版软件的使用不足

近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出版单位为了实现更专业、更便捷和更高效的运营模式,开发了现代化的出版软件——ERP。其对我国出版单位在编辑出版和编务工作方面的改善和帮助,已得到施建岚[3]和王炎[4]等人的肯定。特别是在作者稿酬及编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经费的核算和发放方面,ERP系统可以通过设定相应的标准,进而提醒和协助责任编辑完成学报在财务方面的有关工作。但是,针对目前高校学报编辑所使用的专业化的ERP系统,尚未有文献进行研究。因而,高校学报迫切需要一套有针对性的,可以满足不同高校学报工作需要的ERP软件。而学报ERP软件在设计时,还应关注和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科的学报编辑及同一学科不同编辑的个性化配置问题。比如,学报ERP软件要清楚不同编辑的工作习惯和出版流程等方面的差别,以及编辑的年龄差别和对系统的使用情况的差异等。因此,相关设计者在设计编务系统时,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与现有的纸质版信息基本吻合一致;生成的工作单据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尽量使信息明确、格式简单、实用性强[4]。

(四)学报对编务工作的界定不清,分工不明

“互联网+”时代的编务工作要更多地分担或独立肩负起在大数据中挖掘、策划热点选题,全程监控,辅助期刊运营和推送已发表论文等重要的工作职责。此外,编务还须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读者打造不受时间和地点约束,能够自由使用手机、PC端进行阅读浏览、分享传播的“互联网+”时代的交互使用功能。因此,编务往往扮演着“互联网+”时代整个编辑出版流程中承上启下、内外兼顾的重要角色。

而高校学报的编务工作,由于没有明确的分工和所对应的专职从业人员,通常由各期责任编辑自行承担,更多是由年轻资历浅的编辑负责。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学术期刊出版的不断发展,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相应增多,论文出版周期逐渐缩短,高校学报竞争压力随之加大。在工作量增加的同时,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将面临更大、更多的挑战。这样势必将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产生一定的倦怠心理,导致他们对编务工作懈怠,甚至会影响编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继而影响期刊的健康有序发展。

鉴于目前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部如何高效且规范化地开展编务工作,本文提出了以下建议。

二、对“互联网+”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编务工作的建议

(一)学报编辑应对编务工作理论知识有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运用

首先,高校学报编辑应该加强自身对编务知识的学习意识,及时跟进编务专业知识的最新发展趋势、动态和成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同时,高校有关部门和学报领导也应给予学报编辑人员相关的支持,在经费的配置上也应给予相应的扶持,以促进学报编辑从事编务相关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开展编务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及尝试在工作中开展数据化、网络化的编务活动。

其次,对编务工作的正确认识及重视应体现在对其发展规律和理论及实务的研究力度上。当下,对编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因此,在对编辑出版的继续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编务知识的普及和学习强度;探索编务工作自身的基本规律和相关应用,加大编务与编辑、校对、印刷、装帧和发行等部门相互关系间的教学内容比重[5]。

在编辑的继续教育培训中,我们有必要将“互联网+”时代编务知识的运用作为其中面授课程的教学重点。相关部门在组织有关编务学习的培训班时,应加大宣传力度,来吸引以学报编辑为主体的传统编辑从业者报名,调动他们学习现代化编务内容的热情。高校科技期刊学会和高校科技研究会等部门也可以牵头,组织高校学报编辑界的编务技能大赛,以推动和促进学报编辑对编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运用。

另外,各级学会和协会的会议也可以将编务知识在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具体应用作为经验分享和交流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初级、中级职称执业资格的考试和续展认定中,也应当增加编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及实际运用效果的考察。

(二)推广ERP系统的应用,推动和完善学报编务工作的数字化进程

在现今国际出版企业中,全球最大的10个出版集团大多都采用了EPR系统。该系统为实现财务信息与编辑、出版和发行的业务流程一体化提供了便利。它可以帮助编辑做好稿件登记、出版计划和出版进度监控等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6]。因此,针对高校学报编辑部的ERP系统应尽快开发出来。该系统可以先以国内高校中网络化、数字化技术运用得相对成熟的学报编辑部作为首批推广单位进行试点;在经过相关的系统调试和完善后,再向其他高校的学报加以普及。

除此之外,高校学报工作人员不能局限和满足于完成传统职责,要对ERP系统等新兴的软件进行主动的学习和大胆的尝试,并能及时给予软件意见反馈,以帮助研发人员完善软件,使其更加适应新时代学报编辑的工作需要。

(三)调动和激发学报编辑从事编务工作的积极性

首先,高校学报编辑部应重视编务工作,给予从事编务工作编辑适当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从而逐渐调动学报编辑,尤其是青年编辑分担编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学报要建立和健全学报管理工作机制,明确编务工作的分工和考核标准,用具体的条款来保证编务工作的开展;最后,高校学报编辑部应大力提倡并发扬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和互相支持的团队协作精神,将编辑与编务、编辑与其他编辑的工作统一起来,或是寻找其他有利于开展编务工作的路径,以优化和完善整个学报的编辑出版流程。

三、结语

高校学报目前的编务工作改革应从学报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出发,着眼于当前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审视学报编辑和编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盲点和误区,树立创新和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学报编务工作的职能和工作方法,从而促进学报编务工作不断趋于数字化、现代化发展,激发编务人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以推动高校学报的良性发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燕钰,赵春杰,马丽丽.试论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和优化途径[J].学报编辑论丛,2015(22):193-195.

[2]侯風华,黄莉,颜峻,等.高校学报编辑的职业特点和素质要求[J].编辑学报,2012(S1):87-88.

[3]施建岚.互联网环境下出版社ERP系统在编务工作中的实践——以高质高效为前提[J].新闻研究导刊,2016(03):195.

[4]王焱.精密“布局”编务ERP 努力做好出版“参谋”[J].科技与出版,2015(12):45-48.

[5]周晓薇,管珺,荀志金.高校学报编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青年记者,2016(20):47-48.

[6]于春迟,谢文辉.出版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数字化互联网+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