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简《老子》和《太一生水》浅析

2021-09-10李汇洲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3期
关键词:竹简老子宇宙

李汇洲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帛书《老子》两种本子出土之后,一直被认为是所见到的最古老的《老子》抄本(或版本)。但是,时隔二十年后,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字竹简730枚。竹简主要是儒、道两家文献。其中属于道家的有2种,即《老子》(甲、乙、丙三组)和丙组所附《太一生水》。楚简《老子》出土时,其竹简长度有三种不同的规格,整理者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简长32.3厘米,共39枚;乙组简长30.6厘米,共18枚,丙组简长26.5厘米,共14枚。三篇合计有1741字。楚简《老子》(简称简本)在文字数量上,只相当于帛书甲、乙本《老子》(简称帛书甲、乙本)和王弼本《老子》(简称王本)的三分之一左右,把这三分之一左右的部分,同帛书本和王本相应部分作一个大致的比较,虽然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但也存在着文字与内容上的一些差别。从文字上来说,简本与帛本更接近些;从内容上说,简本同帛本和王本各有出入,有些出入还比较大。从这些差别中,研究者得出了简本《老子》是一种古本,但仍是一种传抄本的看法。简本作为古本,它的发现,无疑能推动我们对《老子》的研究,帮助学者解决一些遗留下来的问题,并能进一步确证一些结论,修正一些结论。

《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现代学者的主要看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早出说,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前,《老子》成书于春秋未年,郭沫若、吕振羽、高亨、张岱年、陈鼓应等人持此观点;一是晚出说,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或汉文帝之时,顾颉刚、刘节等人持此观点;一种在早出与晚出之间的战国说,即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王国维、梁启超、冯友兰、侯外庐等人持此观点。帛书《老子》的出土,在解决《老子》一书成书年代问题上所产生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否定了《老子》一书晚出的看法,证实《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要早,至少在战国时期。但也有遗憾,就是不能确定是战国早期还是中、晚期,或者是更早的春秋未年或更早时期。简本《老子》的出土,对解决上述问题,无疑提供了新的非常有力的证据。由于可以确认一号墓墓主的身份是东宫之师,陪葬的竹简,可能与他的身份有关。而墓葬的时间,可以确认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所以,可以肯定,竹简抄写的时间应该更早一些。从简本用“亡”而不用“无”来看,可以断定《老子》成书于战国晚期的说法不能成立。通过对简本同帛书本和王本的比较,已经比较清楚地知道,简本《老子》是不同于帛本和王本的另一种传本。据李学勤先生的猜测,简本《老子》可能属于关尹一派的传承之本。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过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老子》一书最初的传承者应该是关尹。关尹所得的《老子》五千言应是《老子》的原本,现在简本《老子》只有其三分之一左右,没有分上下,也没有 “德篇”和“道篇”之名,可能是关尹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的一种本子。老子所著原本在时间上不仅早于《孟子》、《庄子》,而且肯定比战国初期还靠前,至少在春秋后期,它应比《论语》、《墨子》还要早。《老子》出现不同的传本,一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在一次次的传抄中,慢慢发生变化,成为后来不同的传抄本。关尹作为老子的嫡传,自己也有著作。《庄子·天下》引关尹的话“其动若水”,《吕氏春秋·不二》言“关尹贵清”,这与简本同出的一组简文《太一生水》在内容上有所联系。

学界普遍认为,与楚简《老子》同出一墓的《太一生水》,是一篇道家佚文,出土时与楚简《老子》丙组合为一卷。正因为它同简本《老子》同出于地下,就引出了它的成文与简本《老子》的成书有没有时间先后的问题。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王中江在《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中认为,简本《老子》不是《老子》的原本,重复章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内证,简本《老子》当是原本五千言《老子》的“部陪本”。根据周秦子学广泛引用《老子》的例证,它应该有更早的起源,《太一生水 》当受它的影响而产生。但它的宇宙创生模式在时间上又与《老子》的宇宙观距离最近,并且又有明显的自身的特色和构造,比如“道”的观念在它那里的地位显然不像在《老子》那里突出,它还没有《老子》那种非常重要的“德”的观念以及比较重要的“气”的观念。可能是残缺的关系,《太一生水》是不完整的,但它已清楚地显示出了解释宇宙起源和创生的主题,这与大概处在同一时期的《恒先》类似。这一批竹简的出土,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有关宇宙生成的新模式。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一般来说是“生成论”,它不僅设定了宇宙的“开端”,而且也设定了宇宙生成的过程;宇宙产生以后它在时间上极其久远,在空间上非常广大。它虽然没有说宇宙是有始有终的,但只要有开始,那就意味着宇宙的生命不管多么长久,最后一定是会终结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宇宙论者一般关注的是宇宙的生成和过程,而不去考虑宇宙的最终归宿问题,他们不是宇宙的“未世论者”,更不是终结论者。人们提出的宇宙问题集中在它是否有开始,它又是如何开始的。《太一生水》也没有追问宇宙和世界的终结,只是说明宇宙的创生和起源是“太一”。“太一”是《太一生水》宇宙创生模式的起点。研究者指出,“太一”相当于老子的“道”在宇宙生成中的地位。在《太一生水》中,并没有对“太一”作出描述,而老子和其他宇宙创生模式,都对所设想的宇宙起点和原初状态给予了说明。如老子称“道”是“惟恍惟惚,其中有象”。一般认为,老子的“道生一”的“一”是一种“气”,老子也说过“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说明老子的宇宙观模式中是有“气”的位置的。在《恒先》的宇宙创生模式中,“气”也是重要的一环;《庄子》的宇宙论更表现为“气化论”。与这些不同的是,《太一生水》没有涉及到“气”。而是选择了“水”作为宇宙创生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水”被认为是处于终极性的“太一”和“天”之间的一个有“辅助性”创生能力的存在。这是从“五行”之中将“水”独立出来并为之赋予“独立的”创生能力,同时也把老子思想中的“水”提高到了宇宙创生过程的阶段上。研究者们大都倾向于认为《太一生水》对“水”的转用,受到了老子有关“水论”的启示,这种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在《太一生水》的宇宙创生模式中,首先是“太一”创生了“水”。但下文没有接着说“水”又创生了“一种存在”,而是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水”不是直接创生“天”,它是反过来辅助“太一”成就“天”的。“太一”是最大的创生者,它直接产生了“水”,但它既没有赋予“水”直接的创生能力,也没有使“水”偏离和异化自己,“水”又返回到“太一”,辅助“太一”创生出“天”。从“天”开始,宇宙创生和演化的过程是“成”。“成”要说明的是宇宙演化中不同力量相互起作用的“促成”和“成为”特征。“太一”和“水”的关系确实微妙,“水”辅助“太一”促成“天”出现后,“水”就退出了宇宙演化过程,“天”不是反过来辅助“水”促成“地”,而是越过“水”反过来辅助“太一”促成“地”。据此来说,“天”和“地”从根本上说,都是由“太一”创生的,所以,《太一生水》说:“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在此,“水”的作用看不到了。但《太一生水》又说:“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这说明“太一”又没有离开“水”,“水”还是它的藏身之地。

《太一生水》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论述了从太一到宇宙,从宇宙到太一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以及“太一”“为万物母”的理论;后一部分讲“天道贵弱”“益生”,和天地万物互补互存的辩证法理论。《太一生水》明确提出了“天道贵弱”的说法,引人注目。它是《太一生水》与《老子》思想存在密切联系的一个有力的证明。在强弱、刚柔、先后等一系列相反关系中,“贵弱”、“尚柔”和“取后”等,构成了《老子》思想的鲜明特征。

《太一生水》所呈现的宇宙观,为先秦时仅见的崭新的道家宇宙观。因而在学术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自文献面世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热门话题。在中国哲学史上,虽然老子首先提出了宇宙演化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各复归其要根”的宇宙大循环系统。但讲得十分抽象和笼统,许多演化环节还没有交代清楚。《太一生水》在这方面有所深入。可以说,《太一生水》是西汉《淮南子》以前,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对老子的宇宙观的具体而系统的发挥。因此在哲学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竹简老子宇宙
韦编三绝
宇宙第一群
韦编三绝
漫画
这宇宙
智者老子
寻找老子【三】
宇宙最初的大爆炸
韦编三绝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