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世与致用,进步与变革

2021-09-10安旭李伟

今古文创 2021年13期

安旭 李伟

【摘要】 洋务思潮,产生于内外交困之中,发展于自强求富之上,集中体现了洋务派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实践探索,凸显了洋务派的实用倾向,包含着救国救民的思想,对于当时中国早期近代化以及现今中国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洋务思潮;经世致用;早期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45-03

“洋务”又称为“夷务”,是指处理一切涉及西方的事务。洋务思潮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中以“自强、求富”为实践,摒弃对西方偏见,学习西方器物技术的思想汇集。经世致用思想在其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异常重要的作用。缘此,它也强调了注重功效实用,排斥空谈,从而展示了先进中国人对国家道路的探索与选择,在思想与实践上闪烁着熠熠光辉,其在洋务派救国救民的舵向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试对洋务思潮的产生、内容与评价作简单阐述。

一、“洋务思潮”产生之动因

洋务思潮在这一时期的催生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是客观环境的刺激与对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外部客观环境对洋务思潮的产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稳。经济方面,小农业生产者无力抵御天灾人祸,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另一方面国际环境危机四伏。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侵略,掠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并开设被称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心机关” ①的银行以达到控制中国金融之目的。英法美俄等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在边疆又不断挑衅,以图将中国完全纳入其势力范围,将中国变为其发展的“输血机器”。

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洋务思潮产生的内在动力。鸦片战争前后,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经世派文人将目光从闭关锁国下的清朝转向世界,以审视学习的目光看待西方,积极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探讨富国强兵之法。

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与制器之法。林则徐则积极聘用西方人才,试图购进仿制西方的船炮。这些思想旗帜都被洋务派承接过来并积极加以发展,演变成了以“中体西用”为核心的洋务思潮。

洋务思潮是在“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下产生的。它预示着洋务派文人们不再完全去固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观。也正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的引领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究心经世之务,以天下为己任”,秉持经世致用思想,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二、洋务思潮之具体内容与表现

(一)自强思想——兴办官办军事工业

正如李鸿章所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②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机构。

具体来说,曾国藩于1861年创办了仿制洋枪洋炮的安庆内军械所,笼络了包括徐寿、华蘅芳在内的一大批现代科学技术家,并于1862年先后制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与小火轮,开办厂引技之先河;随后李鸿章于1865年创办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截止到1894年总局共生产各种枪支51285支、炮585尊,炮弹1201894个,供应了全国七八个单位。③更令人称道的是在局内附设的翻译馆,其出版了如《代数术》在内的一批书籍,对于介绍西方先进知识具有巨大价值;左宗棠还于1866年创设了福州船政局,制造军舰、商船共计14艘,为福建水师提供了船只等支持。除此之外,洋务派还设置了包括京师同文馆在内的一批人才培养机构,不仅为洋务派“自造人才”提供摇篮,也为新式教育萌发提供了一定契机。

这些官办军事工业尽管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依赖西方,且内部官僚、贪污习气盛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官办军事工业一方面使用新式机器生产,雇用了大量产业工人,且基本上按照西方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进行产品生产,已经带有某些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起过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这其中又蕴含了洋务派试图求强以制夷御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抵御外侵,保卫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求富思想——兴办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随着所需军火增多,再加之某些企业经营不善需要政府拨款予以支持,清王朝逐渐感受到财政压力。为了给军事工业运转提供资金、原料,进一步推动国力增强,同时为了“与洋争利”,还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以“颜色”,洋务派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④的主张,故而他们开始以“求富”为口号,将目光转向了创办民用工业。

在思想的实践方面,1872—1882年,李鸿章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将资本延伸到了船务、矿务、纺织等行业。1890年,张之洞兴建了当时中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厂——汉阳铁厂,标志着中国钢铁事业的起步。这种类型的民用企业还有很多,它们大都属于洋务派官僚直接控制下的带有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虽然仍受制于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但它们却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奠立了微弱的基础,扩大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着刺激作用,正如张之洞所说,“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⑤,故而实际上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加强国防,抵御外辱思想——创办海军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给了自觉高人一等的清政府“一巴掌”,讓其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有所清醒。作为战败附属品的《南京条约》《望厦条约》更是让整个国家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被侵犯,使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列强胃口的扩大,第二次鸦片战争又让清政府认识了西方坚船利炮的力量。而这次的《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让清政府的“侥幸”也荡然无存。他们不得不思考“自强何术,御辱何能?”武器固然可以通过仿制购买而得,“阿思本”舰队的教训却让他们明白:军队只能自己训练,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出的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法为指导,清政府逐步地加强了自身国防。其中最为显著的当属海军建设。1874-1888年,清政府先后建立了北洋、福建、南洋三支水师,共有装甲舰、巡洋舰、炮舰、鱼雷艇等100余艘,约9万吨,还拥有威海卫、旅顺等港口。

北洋海军之实力排名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在黄海海战中它对日本的海军也造成了极大创伤: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等日方船舰受损严重,且全舰队死伤了600余人,与北洋水师同样遭受了重创。以上是实時效果。

长远来看,清政府的海军建设更开启了中国海防事业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国防之路蹒跚起步。此外,海防建设的背后更充分展现出了洋务思潮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反映了洋务派试图从军事方面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让中国走向自强的尝试。

(四)核心——中体西用观

所谓中体西用观,最早是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它实质上是学习西方的富强之术。洋务派的这一思想是对鸦片战争前后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继承发展。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他们才有一系列的事功探索。

这一观念,首先承认了中国的不足,即要向西方学习。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庶几取外人之长技,以成中国之长技,不至于绌于相形,斯可有备而无患。” ⑥也就是说,我们要取西方的长技来发展弥补自己的弱项。其次,学习的对象和目的更加明确,正如李鸿章所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本,自强之资。” ⑦即要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来实现御侮自强。相较于之前魏源、林则徐等人的思想实践,洋务派的这一主张更成体系,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更加深入,涵盖面也更加广泛,包含了教育、器物技术等多个层次。

最后,它的提出客观上为学习西方减弱了阻力。西学尽管仍是“辅助之学”,但是西学已经可以进入中国的话语体系之中,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然有其保守的一面,但却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更明显地反映了洋务派想要改变中国贫弱地位的尝试,凸显了其在中国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尝试。

三、洋务思潮之评价

(一)思想方面

在这一时期,洋务派从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出发,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空谈只会误国,实干才能兴邦”,他们创办的军事及民用企业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借鉴,他们的尝试更为中国人民后来的探索开辟了道路。

洋务思潮虽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对于传统顽固思想束缚的打破,总体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洋务派的探索顺应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一言以蔽之,他们的探索实践以及所体现的洋务思潮从现实背景出发,以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为踏板,以救亡图存为初衷,将历史使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传统的经世理论与西方之艺相匹配,充分体现了关注社会现实、治国兴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时乃至如今的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方面

在洋务思潮指导下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作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首先,军事工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国力,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均从此诞生而运往军队,对于世界先进武器的仿制,江南制造总局也做出了极大成绩:德国的新毛瑟枪、后装线膛阿姆斯特朗炮等皆出于此。

其次,民用工业一方面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正如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所说:“开平煤矿生产的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再次,开办的新式学堂与派遣的留学生也为中国提供了一大批新式人才。船政学堂毕业的中国技术人员在留欧学生魏瀚、郑清濂等人的组织领导下于福州船政局的运转与技术突破上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新式海军的高级军官大多是留学归来的专门人才。

最后,海军等国防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战斗力,加强了国防。以北洋海军为例,据《1888年美国海军年鉴》考量统计,北洋海军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舰队实力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

(三)局限性

尽管洋务思潮起到了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第一,洋务思潮是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初衷。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所心心念念的仍然是中国往昔的荣耀,想的是如何赶走傲慢的外国人,再次实现“万邦来朝”的盛况,并不是真正为了民族前途而考虑。

第二,他们只是对于封建制度的修修补补,并未动及根本。他们的做法只是局限在革除官场积弊与学习西方技术,目的也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提及,是为了不使“中学偏废”而已。

四、结语

洋务思潮中所蕴含的学习西方长处,从社会实际出发、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内涵应当被我们现今所重视。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新时代,我们要在坚持本民族根本的同时积极学习其他国家民族的闪光点,并且不能空喊口号,广拉横幅,“形式把式”十分到位,“实地功夫”落不下去。我们要担当历史使命,要将责任扛在肩头,将国家放在心上,将各项措施深落到实处,助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注释:

①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第160页。

②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四。

③姜铎:《论江南制造局》,《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年第4期。

④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见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36页。

⑤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张文襄公全集》卷二十七,中国书店1990年版。

⑥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见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18页。

⑦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见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年版,第317页。

参考文献: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

[2]姜铎.论江南制造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04):103-117+102.

[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冯桂芬.校邠庐抗议[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01.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作者简介:

安旭,男,汉族,山东新泰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本科生。

李伟,指导教师,男,汉族,山东东平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