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对策分析

2021-09-10刘茹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3期
关键词:常见疾病防治对策

刘茹丽

摘要:因现代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公众生活质量与水平,对鱼类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淡水养殖鱼成为了一种可行的经济收入方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养殖过程中若不注重疾病防控,可能会引起大面积鱼类死亡,为养殖者带来经济损失。而本文则结合实际,对常见疾病类型的防控方法展开推广。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防治对策

淡水养殖即采取海水外的淡水资源给予养殖。淡水养殖依照水温要求可细分作冷水养殖、温水养殖与热水养殖三大类,其中温水养殖即控制水温为15-30°,主要进行鲢鱼、草鱼、鲤鱼等的养殖;冷水养殖即控制水温为10-20°,主要进行细鳞鱼、红鳟等鱼类的养殖;热水养殖即控制水温为18-30°,主要进行白鲳、罗非鱼等热带鱼品种的养殖。而依照养殖水域条件与方法可被细分作流水养殖与静水养殖两类,其中静水主要是固定的鱼塘养殖,活动区域相对受限;流水即将一些河水、水库等区域充分利用起来展开养殖的形式;疾病防控是淡水鱼养殖期间的重要环节,若该环节落实不到位会为养殖者带来严重经济损失,故而进一步认识与了解常见淡水养殖鱼种类并进行防控措施制定很有必要。

一、淡水鱼类养殖时常见疾病的诱发原因

(一)受水温影响

自然界里淡水水温不是稳定不变的,还会因季节气候等因素而发生相应的波动,而忽高忽低的水温改变更适宜水体里一些病菌、寄生虫的生存[1],若致病因子活跃度较高,鱼类则更易发病,若致病因子活跃度偏低,必然会降低鱼类发病率。

(二)受水体溶氧量影响

溶氧量即水体里所溶解氧气的含量,该值和水体里厌氧菌以及好氧菌繁殖密切相关,水体里菌类浓度又和鱼类真菌病、细菌病有关联。并且,鱼类在水里的生存对氧气的需求量较高,一旦溶氧量不足会引起鱼类因氧气量缺乏而死亡[2],相反的溶氧量不足同样会让鱼感觉不适使鱼类组织发生气栓,对鱼的正常生理活动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导致鱼死亡。

(三)受水体里污染物影响

因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严重,部分化工厂的发展过程中违法将重金属离子、致病微生物等排放至水里,使得淡水鱼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引起鱼类组织病变而死亡。而一些在水体不良影响下的鱼类就算没有死亡,必然会被卖入市场,消费者食用后为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四)受非正常养殖操作影响

淡水鱼养殖时若不能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可能会为鱼类机体带来伤害,一旦机体受伤则为水体里寄生虫、微生物等进行鱼类入侵提供了机会,最终导致发病或死亡。

二、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与防治对策

(一)小瓜虫病

主因小瓜虫侵袭鱼体而引起,在鱼类头部、皮肤、眼睛、鳃等部位寄生,病情严重的全身均可见小白点,会使鱼体表组织严重充血,一旦感染小瓜虫则无法食用,外加继发病毒、细菌感染,会引起大批鱼死亡。

防治:①按照2mg/l的标准使用福尔马林在水温约15℃环境下浸泡鱼体2h,此后于干净水里饲养1-2h,清除死亡的虫体与黏液[3];②按照167mg/l的标准使用醋酸溶液在水温约17-22℃环境下浸泡鱼体15min,间隔3天进行第二次浸泡,持续浸泡3次;③按照0.01mg/L的标准使用甲苯达唑溶液给予2h浸洗,6天后进行第二次浸洗,此后在清水里饲养1h再放回池塘;④按照200-250mg/l的标准使用福尔马林与0.02mg/L的标准使用左旋咪唑合剂对鱼类实施1h浸洗,6天后进行第二次浸洗,浸洗后在清水里饲养1h再放回池塘;⑤放鱼前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杀毒灭菌。

(二)鲤痘疮病

主因疱疹病毒所致的对鲤、鲫造成危害的病毒性传染病,发病后鱼体表层可见不少灰白色石蜡样增生物,10-16℃的早春以及冬季更易发病。发病后鱼体表可见乳白色小斑点且有一层白色黏液覆盖,若病情得不到控制白色斑点变大,数量增多,能自然脱落,不过又会在原患处产生全新增生物,病鱼身形消瘦,行动缓慢,后逐渐死亡。

防控:①加强检疫,一旦发病做好病鱼隔离;②选择生石灰对整个池塘进行彻底消毒,特别是出现了病鱼或病原体的水域务必要做好消毒处理;③把病鱼放入氧含量高的清洁水(以流动水最佳),促进体表增生物脱落;④选择生石灰进行池塘水值调整,确保PH值超过8;⑤按照0.2-0.5g/m3的标准使用二溴海因或溴海进行全池泼洒;⑥按照0.2-0.3ml/m3标准使用碘伏进行全池泼洒;⑦按照每公斤饲料添加3.2-4.8g银翘板蓝根的标准进行药饵制作并投喂,2次/日,持续使用2-3天。

(三)草鱼出血病

在每年6月下旬到9月,水温处于25-32℃时更易发病,主因草鱼呼肠孤病毒感染所致,发病后鱼体口腔头顶部、上下颌、鳃盖、眼眶附近等部位均可见有严重充血现象,将鱼的皮肤剥掉伴有肌肉点状或块状出血、充血,病情严重的状态下可见全身肌肉为鲜红色,肠道中无食物,内脏腐烂严重,但肌肉仍存在一定弹性。

防治:一旦发病立即选用二氧化氯或聚维酮碘等消毒剂進行全池撒施消毒,并且每50kg鱼使用0.25kg三黄粉(其中黄柏、大黄、黄芩的比例分别为3:5:2充分研磨后与饲料混合)进行投喂,持续用药7天可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烂鳃病

每年的4-10月水温超过20℃时为该病的高发季节,主因柱状黄杆菌与寄生虫感染导致鱼鳃组织糜烂。发病后鱼体成黑色,鳃盖中表层皮肤存在明显充血发炎现象,中间处腐烂可见一透明圆形小窗,鳃丝腐烂肿胀明显。

防治:①在鱼种放养前使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或使用2%-3%食盐溶液作10-20min浸洗可达到烂鳃病防控的效果;②发病时使用1mg漂白粉进行全池泼洒,或每亩每米水深使用15-20kg生石灰泼洒。

(五)肠炎病

每年的4-9月当水温处于25-35℃时为该病的高发季节,主因点状气单胞菌感染使鱼的肠壁充血发炎所致。发病后鱼体腹部膨大,肛门肿胀,病情严重时进行腹部按压会流出黄色粘液,肠道发红出血,并可见内壁糜烂严重。

防治:①按照每100公斤鱼使用1-3kg大蒜头与饵料充分拌匀后投喂的标准持续喂养3-5天;②按照每500公斤鱼使用100g正康元鱼病速康进行投喂,预防时使用量减半,2次/日,坚持使用3-5天;也可按照每500公斤鱼使用100g正康元套肠克星投喂,预防时使用量减半,2次/日,坚持使用3-5天,同样可取得不错的效果;③按照每4-6亩(1m水深)使用1瓶草鲫五病灵对全池进行洒泼,效果显著。

(六)赤皮病

全年任何时节均可发病,主因荧光假单胞菌感染所致。发病后鱼体表层可见出血发炎现象,鳞片自然松动脱落,鱼体两侧与腹部脱落最严重;鳞片脱落部位或鳍条腐烂部位寄生水霉,鱼行动迟缓,离群独活,后逐渐死亡。

防治:①捕捞、运输、过塘等一系列操作均应动作轻慢,以防对鱼体造成伤害;②做好轮捕轮放捕鱼次数的控制,捕鱼结束按照每亩每米水深使用10-15kg生石灰与水充分混合后进行全池泼洒发挥净水消毒的功效;③每立方米水与40ml福尔马林混合进对病鱼作15-20min浸泡处理,并放回池塘,效果也不错;

总之,养殖者在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务必要掌握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本着“预防为主,及时应对”的原则做好疾病控制,降低鱼类发病率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进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余世梁.淡水养殖中常见鱼类疾病的防治措施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0):175.

[2]刘杏莉.春季淡水鱼类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2):164.

[3]张秀良.池塘养殖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治疗心得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8(7):127-128.

猜你喜欢

常见疾病防治对策
动物常见疾病诊断和防控措施
论猪的疾病预防控制
犊牛疾病的临床检查思路探讨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牛羊常见疾病症状与治疗
高校大学生常见疾病的防控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