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在课堂中的整合

2021-09-10曾美良王微娜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项目学习新课标科学

曾美良 王微娜

【摘要】基于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及的“工程”理念,在科学课堂中,正确理解科学和工程的关系,通过创设基于工程的科学情境,以及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教学模式,从而整合科学探究与工程实践,真正落实科学新课标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科学;工程;项目学习

一、基本概述

“工程”(engineering)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2011年美国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提出科学和工程实践,跨学科概念、学科核心概念,以及2013年制定的《新一代科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细化了工程教育这一概念以及相关的实践指引。2017年初,我国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也多次出现“工程”一词。

在新课标中,科学与工程的关系多以“科学探究”与“工程设计”出现。科学探究在课标中分为8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工程设计,在课标中出现在课程内容也指出了基本步骤: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仔细分析,这二者并非矛盾也并非毫无关系。

如今科学课堂不断在改革与创新,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整合科学与工程,在科学探究中,渗入工程理念,探究工程问题,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工程思维与能力,注重实践与应用,是真正实现有效科学课堂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基于工程的科学情境,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及能力

科学课上,实验各式各样,但往往许多实验在设计上,都与工程缺乏联系,甚至部分实验的“探究味”都不浓,2017年新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技术与工程”领域明确指出:科学的核心是发现,工程技术的关键是设计,工程是运用科学和技术进行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和制造产品的活动。所以,科学课堂应该把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联系起来,只需教师在设计课堂时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将二者联系上,让学生一边发现一边创造,在设计与创造中,慢慢地发现更多科学原理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工程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这节经典的实验课,但是多数课堂都是设计白醋和小苏打在烧杯中反应,观察现象,收集气体,检验气体等环节。如果在课堂上,设置工程情境,完成白醋和小苏打吹气球的挑战。那么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吹起气球?学生在了解白醋与小苏打反应后可以产生气体这一原理后,教师提问借助矿泉水瓶,需要进一步设计小苏打与白醋如何放入矿泉水瓶子?最终学生设计与制作,将白醋提前装入水瓶中,小苏打装入气球中,再把气球套在瓶口,提起气球时,气球内的小苏打便能够进入瓶中与白醋发生反应,这是一个封闭的反应环境,所以产生的气体便能够吹起气球。另外,只需要把气球小心拆下来,盖好盖子,便可以进行检测瓶内的气体的后续实验。这个设计,很巧妙地把实验变成一个挑战,完成吹气球的任务,制作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细心程度。这个实验变从原本简单的实验室科学实验,变成简易任务、设计与制作的简单工程问题。

《污水与污水处理》一课变身污水处理竞赛:各组制作一个污水净化器。身边常见材料:活性炭、石英砂、细沙、青草、纱布、餐巾纸、树叶、明矾粉末、滤纸等材料供学生选择,每组只能选择其中6种材料,分层装入空的过滤器中。学生首先要了解污水有哪些特点?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流程,同时要清楚各种材料的作用与优缺点。所以,学生在亲自体验了污水净化的困难之后,更能深切地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弊端。于是这节便由以下环节构成:讨论自学→设计→制作→展示→改进→工程创造。

在小学科学课本中,还有许多相关实例,如在三年级磁铁相关单元中,鼓励学生运用磁铁性质制作一个磁铁玩具;五年级的制作太阳能热水器课程;在六年级《抵抗弯曲》中,让学生设计快递物品的保护套等,此类课程在科学课堂中需要学生学会探究,如果加入相应的工程情景,促进学生实践和思考,有效地锻炼学生工程思维及能力。

三、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项目式学习(PBL)是以项目作为驱动力,注重将离散的知识融合,使之形成结构。而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也出现STEM这个词,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这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也由此延伸出STEAM(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以及广州提出的STEEN(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环境environment和自然nature)科学教育理念,都是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其中科学与工程的联系非常紧密,可见在科学课堂融合工程,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课的结构生成。

2018年最新的教育科学出版社二年级上册《科学》书中第二单元便可以整合成一个项目式学习方案。以最后一课《做一顶帽子》为项目主体目标,在此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材料的餐具》《书的历史》《神奇的纸》等课程,认识了不同材料的特点及作用。《椅子不简单》一课认识了许多物品需要多种材料制作完成。在本课中,教材提出“你能用不同材料做出不同功能的帽子吗?”这个问题,明确“做帽子”的任务,而且强调帽子的功能。接着以三个步骤引导学生:设计、选材料、画草图→量一量、做一做→帽子展示会。

温州市陈素平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成果《菜谱设计与制作》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项目化学习案例。该案例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通過整合《食物中的营养》《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营养要均衡》几节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最终以“一周菜谱”的形式展示成果。

此类项目学习,便是很好地结合了科学、工程、数学甚至美术等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非常有意义。

四、结语

2017版新课标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了科学素养的概念:“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要“动手动脑做科学”,同时倡导“开展探究式学习,但是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这些建议非常值得科学教师思考,将工程引入科学课堂,正是更好地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与跨学科学习非常好的方式。同时关注新课标“技术与工程”领域理念,整合科学与工程,从原本在课堂中学习科学知识,改变为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工程成果,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郭贝妮.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266

[3]赵中建.在课堂中整合工程与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5

[4]马学军.本土化诠释科学教学理念[J].科学课,2016(5):卷首

[5]邸泽民.当科学课遇上项目学习.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本文是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框架下学生工程思维及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C201700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项目学习新课标科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广挖资源深度整合巧用技术
科学拔牙
对一道新课标高考题的探究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