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文化视角下的武德解读

2021-09-10官云申谭延敏桂裕龙高宇池

体育时空 2021年9期
关键词:武德解读儒家文化

官云申 谭延敏 桂裕龙 高宇池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5-012-02

摘    要  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大、时间最久、程度最深的当属儒家文化。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而武德形成的最初便是武术与儒家思想融合的产物。直到现在,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在武德中也均有体现,并且给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儒家文化  武德  解读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因此,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精髓,应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结合新时代、新方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我国武术文化来源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研究武德,必须关注其生长的文化土壤。只有精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才能更确切地研究武德文化。通过对“德”的分析,可以知道“德”是“发自于心,而表现于行”。所以武德是习武者内在的机制,它制约着习武者不得滥用武力。武德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统治者对“武”的制约。古代,国家为了更好地限制习武之人使用这种特殊技术而采用各种方式。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文化更倾向于思想引导,即从道德方面对掌握这种特殊技术的人进行行为约束,引导习武者不能随随便便使用武力。那么,应如何引导呢?儒家文化主张以“德“化天下,推崇以“仁”为核心,如孟子提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1]。通过传统文化道德的约束和引导,使得习武者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掌握的技术非常特殊,且破坏力强,不可随便使用。因此,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在武德中均有体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仁义礼智信”与武德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五常”,是做人起码的道德准则。分别指仁爱、正义、礼和、睿智、诚信五种道德标准。首先,“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讲究“以仁爱人”。朱子认为:“孔门之学,所以必以求仁为先,盖此是万理之源,万事之本。‘仁’字须兼义、礼、智看,方看得出”[2]。仁“从人二”,说明人类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单个存在,换言之,人是关系的人。在武术中体现为“内仁外义”的武德,“内仁”表现为练武与修身相统一,习武既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要求习武者需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外义”指武术的仁德精神要求以智取对方为主,尽量避免杀人取命;讲究点到为止,以武会友,以“礼”来规范行为。“义”这里指正义或道义,《礼运》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可以看出古代“义”的本意为“义务”、“道义”。董仲舒说:“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表明“仁”为造福别人,“义”为校正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义”逐渐转化为了正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习武者将“义”放在武德的重要位置,“舍生取义”更是常用来描述习武者的担当精神。《三国》中的关羽形象,正是作者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进而体现出了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古代战争中那些保家卫国的勇士也常以“忠义之士”命名,即便现代社会也一直延续着“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等武德之侠义精神。

关于“礼”,孔子曰:“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可见“礼”为礼仪、礼制、规范之意,成为人与人交往的规范,礼貌的象征。在武术中对“礼”的要求很多,如“尊师重道”就是最基本的“礼”。此外,不管是武术套路还是武术散打在开始和结束时均要求“抱拳礼”以此达到“以礼始,以礼终”的规范。“礼”已经成为社会交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礼与武的结缘,为中国习武之人增添了“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5]。“智”指智也、知也。要求习武之人要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若习武之人不能准确区分是非,尤其是习武的学生,容易受社会不良分子的教唆,以至于在校外充當打手、寻衅滋事,而在校内则恃强凌弱、打架斗殴。“信”这里指诚信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6]说明了“信”的重要性。在武术中则要求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要遵守诺言,守诚信,方可为武、为人。

二、“温良恭俭让”与武德

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所以,“温良恭俭让”分别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7]。首先,“温”有温顺、随和、和谐之意,武谚有云:“学打先学乖,功夫在诗外”。在武术中功夫越高,性格越温和,尤其是太极拳练习者,对个人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良”易直也,主要指善良,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在武术中常以“行侠仗义”作为习武者善行的一种表现形式。武德的产生正是对人性的锤炼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使习练者无止境地向善与求善,将“止于至善”作为终极目标,以其追求“至善至美”的完美道德理想。可见“武德文化”已不自觉地将“善”与“武”结合在了一块。

“恭”指恭敬。《信陵君窃符救赵》写到:“赢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8]。可见“恭”和“礼”有相近的含义。武德中要求:凡习武之人须谦逊、恭敬,奉行“礼”为先[9]。另外,“臣对君、子对父、徒对师”也应该做到恭敬,以此达到外在“行”的约束。所以,“恭”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俭”指节俭、节制。本义为自我约束、自我克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不放肆,突出人的内在修养。《左转·庄公二十四年》中提到:“俭,德之供也;侈,恶之大地”[10]。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武术中要求克制自身行为,避免养成不良习惯,同时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觉以“勤俭节约”为传承美德给后人。“让”谦逊也,主要指忍让,待人谦虚和顺,不争名夺利、不斗气,以忍让的态度化解矛盾,如孔子所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武德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认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更是将“忍让”放到重要位置,如武术谚语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夸海口”“拳之至理以中和”等都是告诫武术人要谦虚和忍让。

三、“忠孝廉耻勇”与武德

“忠孝廉耻勇”即为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首先,何谓忠呢?《论语·学而》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明确将“忠”规定为替别人办事要盡心尽力,反言之,三心二意为“不忠”。在古代习武之人常以押镖为生,若没有“忠”的信誉则很难生存。另外,古代常以对国家的责任比喻成“忠”,对父母的责任比喻成“孝”,将“忠与孝”常常联系在一起,以期达到“忠孝两全”的目的。所谓“孝”指孝心、孝悌、孝敬。《孝经》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11]。百姓日常中更是将“百善孝为先”放在口头,在武德中讲究“尊师如尊父”强化了师徒关系。这是由于“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是一种模拟血缘关系的传承,正因为‘师徒如父子’,所以血亲之孝也就自然转换成了徒弟对师父之孝,即徒弟要奉养、尊重、顺从师父”[12]。这也体现出了习武人的德行要高。“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表明“孝”也是“仁”的外化。

儒家文化除将“忠孝”看作一体外,同时也将“廉耻”看成是一个整体。“廉”指廉洁。常形容“善”的一面,如“为官之道”须“造福一方”。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耻”指羞愧、羞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13]。“廉耻”是“对立关系”,为的是让人们判断对错,防止误入歧途。武德中要求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等等都是从侧面上教育习武者要“知廉耻,敢担当”。“勇”指勇敢、坚强、刚毅。所谓“持节不恐谓之勇;知死不避谓之勇;胜敌壮志谓之勇”。武德中所倡导的“勇”是在善良宽厚、克己礼让的前提下的“勇”,即“仁者必有勇”“勇而无礼则乱”。“勇”就是要敢想、敢创和敢于创新,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武术中“该出手时就出手”便指出了“勇”的必要性。

四、结语

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儒家文化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武术文化必然会与儒家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尤其是在伦理道德方面对武术“武德”的形成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此,从儒家文化视角上对武德文化进行解读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儒家文化也有腐朽过时的理念,为此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给予武术新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武术的与时俱进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谷嘉.中国思想文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6.

[2]谢阳举.儒家仁爱道德再检讨[J].浙江社会科学,2019(11):87-93.

[3]孔安国,王盛元.孔子家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4]傅佩荣.论语之美[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5]杨洲.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6]金沛霖.孔子语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7]李建威.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儒家思想解读[J].武术研究,2019,4(07):29-34.

[8]兆练功.《魏公子窃符救赵》疑义辨析两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1):87-90.

[9]谢群喜,杨少雄,李静亚.中国传统“礼”文化视域下武术礼仪与礼义[J]. 体育科学研究,2016,20(02):12-16.

[10]任怀国.说“俭”[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03):16-19.

[11]崔建林,黄华.思想文明[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12]杨建营,韩衍顺.以字源为逻辑起点的中华武德内涵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08):55-61.

[13]赵昌平.孟子:人性的光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校级重点课题《教学链与竞赛链耦合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ZD20033。中南民大大学2020年中央科研业务费《当代视角下对中华武德内涵解析》,项目编号:CSQ20055。

猜你喜欢

武德解读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论散打教学中武德教育的有效渗透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中华武德通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