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澳门醉龙节的起源研究

2021-09-10张敏

今古文创 2021年2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保护

张敏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澳门“鱼行醉龙节”的活动流程与形式,探讨节日活动的文化传承与保护发展,发掘舞醉龙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对传承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澳门;醉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5-0108-03

在澳门地区,醉龙节旧称“醉龙醒狮大会”,又称“鱼行醉龙节”,是鱼行的传统节日,是澳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重大民俗活动。澳门最具盛名的醉龙队出自营地街市三街会馆前的鲜鱼行总会。2009年“鱼行醉龙节”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遗名录,2011年被正式选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遗名录。探究舞醉龙活动流程与形式,发掘醉龙舞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对青年一代传承这一独特宝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醉龙节的巡游仪式

澳门的醉龙节由鲜鱼行举办,因此被称为“鱼行醉龙节”。最负盛名的醉龙队出自营地街市的鲜鱼行总会,每逢四月初八澳门的鱼商会集体休假,鱼栏无鱼供应。初七傍晚,澳门从事渔业批发或零售的行友,汇聚在街市口,不分彼此,围台进餐,形成吃“龙船头长寿饭”传统。

澳门鲜鱼行总会也传承了该习俗,形成由全行会共同参与的固定的节庆活动,这天晚上也会在三街会馆前地举行曲艺晚会。

到了四月初八清晨,鱼贩们就会早早聚集在营地街市的关帝古庙(即三街会馆)前,将烧猪等贡品供上香案,并请来道士诵经作法。随后鱼行负责人等人各手持三支清香,向关帝行礼上香。

(一)醉龙舞

按照传统的俗规,凡是新龙和新狮初舞,都需要进行“开光点睛”仪式,赋予灵性。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开光点睛”的祭礼仪式。木龙由道士诵经作法并贴上符箓,再由鲜鱼行总会的领导或官商名流开光点睛。

等点睛礼仪后,醉龙队分成左右两队,每队至少两三条龙,在鞭炮声中舞动起来。舞者全部由男人组成,他们身穿白衫、黑裤、红腰帶,头戴簪花,配以“头红”“手红”(系在头部及手腕上的红布)、足蹬黑布鞋。舞者会事先饮酒带上几分醉意,舞龙时将酒喷向空中,半醉半醒,亦步亦趋,两两相对,龙尾引领龙头绕圈追逐,时起时伏,或俯或仰,在舞动间尽显醉龙的生猛之态。起舞者表现出醉态可掬、东歪西撞、举步轻浮的形态。醉龙舞最少会有两条龙和十个左右的舞者。其中一人持龙头一人持龙尾,一人负责持龙珠引龙,一人手执酒坛负责喝酒喷洒,此外各有一人负责鼓、乐器。随着澳门政府对醉龙文化的重视,“醉龙”的数目这几年也在逐年上涨,在去年的醉龙节上就出场了数十条之多。

醒狮队跟随在醉龙队身后,在锣鼓声中,醒狮队形象地表现了醒狮的静、看、探、采、闻、睡、醒等动态。醉龙跟醒狮交相辉映,十分热闹。

在三街会馆的关帝神庙前巡礼结束后,舞龙者们会兵分两路舞醉龙围绕营地街市鲜鱼行各个铺位舞上一圈后,再回到三街会馆的神庙前。随后鲜鱼行总负责人点燃鞭炮后,醉龙队在鞭炮声中,再前往沙梨头水上街市、红街市、佑汉街市等街市的鱼档,以示驱瘟逐疫,祈求风调雨顺。

(二)龙船头饭

派发“龙船头饭”是澳门“醉龙节”仪式的习俗。澳门鲜鱼行总会在澳门营地街市三街会馆前地及红街市派发“龙船头饭”。

关于“龙船头饭”也是有来历的,据闻是最初划龙舟的时候,都会在龙舟头载放一些饭,作为祭品。这些饭被称作“龙船头饭”,或者称为“龙船头长寿饭”,被人们赋予消除百病、长命百岁、生意兴隆、丁财两旺等的美好祝愿。

鲜鱼行总会每年皆通宵制作数万份的龙船头饭,在营地街市三街会馆和红街菜市场两个街市免费派发,多年来这已成为澳门一项传统风俗。每年皆吸引众多澳门市民,不分阶级、不论贫富,到场有秩序地排队轮候。

在澳门两处地点所派发的龙船头饭,食物内容各有不同。虽然饭都是用雪白的泰国大米做的,但营地街市派送的龙船头饭是荤,而红街市的是素。营地街市派送的龙船头饭是以烧肉、节瓜、猪皮、花生、香菇、枝竹(即腐竹)、眉豆等组合煮成;而红街市则由枝竹、木耳、雪耳、冬菇、发菜、甘笋等斋菜等组合煮成。

二、醉龙节的起源探究

根据考证,澳门舞醉龙的原型是广东香山的木龙舞中的一种①,相传是清代从香山石岐传来的,是具有特定纪念意义的民俗活动,犹如端午节的龙舟、粽子源于纪念屈原一样②。

(一)醉龙节的传说

有关醉龙节来源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在很久以前的一次浴佛节,一个和尚云游到了香山县,在河边歇息,一条大蟒蛇忽然窜了出来。和尚挥剑把蟒蛇斩成了几段,扔在一边。此时来了个老渔翁,只见那渔翁一脸醉态,他一手抓起蛇头,一手抓起了蛇尾,在一旁跳起了舞。结果经过他这一跳,蛇头跟蛇尾竟然合在一起,死而复生了。复活的蟒蛇幻化成龙,腾空而去。剩下的几截蛇身,则变成了几棵栾樨树。有一年夏天,当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人。河边有户穷苦人家无钱请医购药,闻到栾樨树的阵阵清香,随手摘了一把,回家捣碎冲水喝了,居然全家都病好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采摘栾樨叶,做栾樨饼吃。人们认为这是神龙显灵普度众生,后来每年的四月初八,人们做栾樨饼和舞醉龙来供神祈福③。

2.很久以前,香山境内瘟疫流行,乡民在无计可施后,只能向佛祖祈求福佑。当抬着佛像走过一条河边的时候,一条大蛇突然从河里一跃而起并向众人扑了过来。乡民合力把大蛇打死并砍成了好几截。蛇血把河水都染红了。结果人们在喝了河水后,所有的病痛瘟疫都被治愈了。人们以为那蛇是真龙降凡幻化解救世人的。此后,为纪念龙的功德,醉龙舞便被创造出来。恰好当时正逢四月初八,佛祖诞生的日子,乡民们就借着这一天将醉龙舞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以表示对神龙的纪念和崇敬。

3.宋景定三年(1262),当时香山籍朝廷大臣黄宪到越南公差,归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官船随波逐浪漂到长洲。后来黄宪辞官到长洲开村,并在村中建了一间侯王庙,庙中除供奉神像外,还供奉木雕龙头、龙身、龙尾,作龙图腾崇拜,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在庙宇和宗祠中祭祀和转龙④。

(二)醉龙节的起源探究

1.佛道合一的民间信仰。有关起源的传说,其中两则均指向佛教。据史料文字记载,在明代香山籍黄佐所著的《广东通志》中有写道:“唐贞观年间,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先游市,再入寺,洒净水于佛。”

在道光年间的《香山县志》中也有文:“四月八日,浮屠于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首插金花操木龙而舞,舁酒随之,有醉至死者。”中山的郊区张溪(现石岐区)、西区的长洲、沙溪、濠头、石歧的南下等地方都有舞木龙的习俗。它们将这种木龙舞称为“舞龙船头”“转龙头”“舞柴龙”等。

四月初八是佛教的浴佛节。民间传说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诞辰,龙王派出九个儿子喷洒“龙诞”,为佛祖洗去全身的污垢。可见佛道合一的民间信仰在香山一带盛行,人们在思想上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较大,这也使“龙”文化与佛教交杂。

到了明代,长洲、张溪等村落的村民将这种醉态舞龙称之为“四月八舞醉龙”。而后,随着部分村民迁移到澳门等地谋生,舞醉龙的习俗也随着他们带了过去,并一直沿延续到现在。

2.与端午节有关。澳门鲜鱼行的人则认为醉龙舞起源于端午节的龙舟文化。岭南地区的端午节包含龙神信仰因素,分为“起龙、请龙、游龙、赛龙、散龙、藏龙”等环节。常见的龙舟由木材制作而成,龙头龙尾与船身分开。平日将船身埋于河内淤泥中保存,龙头龙尾则放置在祠堂或庙里供奉,此为“藏龙”。端午节前夕将它从淤泥里挖出来清洗干净,此谓“起龙”。在起龙前要先“转龙头”,即将龙头龙尾重新着色并进行祭祀,例如顺德的大门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子时开始,各村社的龙船队伍会抬着龙头、龙尾和神楼,到当地的庙里拜祭祈福。凑巧的是,大门地区也有在四月初八这一天吃栾樨饼的习俗。这与传说一的习俗相印证。栾樨是岭南的本土植物,当地人认为农历四月还有寒气,栾樨有驱寒暖胃消滞功效,亦可辟邪。

而在中山地区有“五月端午舞龙船头”的习俗。舞龙船头活动从四月初八开始,龙舟出水“起龙”后,第一件事就是由族中长老带着龙头龙尾到庙中祭祀,随后沿街舞动,挨家挨户地舞进村民家中,以求“纳吉祛灾”⑤。民谚有曰:“四月龙头随街绕”,这里所提到的龙头指的就是龙船的龙头。而一截龙头重量就达十多斤,这就非常讲究舞龙者的武术功底。舞者除了凭借酒意以外,还需融会腰、马、步等技艺于一体,所谓“三分酒意、七分功”,才能真正舞出醉龙的精髓,而耍出来有醉龙舞态才会悦目。在鼓乐伴奏下,舞者处于朦胧醉意中,并由舞龙头者带动舞龙尾者,舞步形态模仿断蟒翻腾跃舞雄姿。不过在表现技艺上,舞龙船头与澳门的醉龙舞不大一样⑥。一般舞龙船头,会在出龙的时候,就需按一定的仪式进行,主要有祭、请、起、舞等步骤。与其他民间艺术不同的是,舞醉龙并不需要固定的音乐或锣鼓进行伴奏。

由上述可见,澳门的醉龙舞与珠三角一带的端午龙舟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澳门醉龙舞的传承者刘惠洪认为,舞醉龙原本是一种民间图腾崇拜的宗教仪式,目的是在五月龙舟水来临前祭祀水神,驱除疫病、消弭水祸、祈求风调雨顺而进行的祭祀祈福活动。舞醉龙最初靠表演者即兴演出,动作和舞步没有既定的套路。直至20世纪70年代,经过当时澳门醉龙舞传承人及鲜鱼行总会的武术界人士的精心改良下,逐渐有了一系列更优美的持龙动作和步法,舞姿“步醉心不醉、形醉意不醉”,以舞寄意,寓武于舞。

三、结语

随着澳门渔业相关人员的减少,这种代表澳门本土文化特征的民间舞蹈方式,现存的传承者并不多,仅有30余位。另一方面,年青的一代普遍对传统文化缺少一种投入感,这些都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的推动。

探究澳门鱼行醉龙节文化习俗,传承醉龙舞这一艺术形式,对于增强澳门、珠海、中山同根同祖的同胞们的凝聚力和民族团结,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在跨区域的文化流传过程中,虽然各区域除了将核心文化传承下来外,也结合自身本土的实际情况,在舞醉龙的表现形式上有所改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民众的核心还是以祈求风调雨顺等美好愿望作为目的。

注释:

①刘居上:《百年随笔·从老照片看中山(中山文史第46辑)》,中山文史编辑部2000年版,第119页。

②潘东、马明达:《澳门与“龙狮运动”》, ,《暨南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2期,第177-179页。

③吴竞龙:《龙舞在天——中山醉龙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④孙幸:《长洲的醉龙——十分独特的舞龙习俗》,《中山商报》2011年5月3日,第A12版。

⑤刘居上:《百年随笔·从老照片看中山(中山文史第46輯)》,中山文史编辑部2000年版,第120页。

⑥段琼、程响林:《“中国龙狮运动之乡”中山舞木龙探略》,《科教导刊》2011年第6期,第237-238页。

参考文献:

[1]段琼,程响林.“中国龙狮运动之乡”中山舞木龙探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6):237-238.

[2]刘居上.百年随笔·从老照片看中山(中山文史第46辑)[M].中山:中山文史编辑部,2000:119-120.

[3]潘冬,马明达.澳门与“龙狮运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77-180.

[4]吴竞龙.龙舞在天——中山醉龙舞[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8.

[5]孙幸.长洲的醉龙——十分独特的舞龙习俗[N].中山商报,2011-05-03(A12).

[6]林凤群.醉龙舞的传承模式及其意义[J].文化遗产,2013,(06):151-15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保护
澳门回归日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