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互动理论视域下的内蒙古社区类型与人际关系描述性研究

2021-09-10萨茹拉

科学与生活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际关系内蒙古

萨茹拉

摘要:对内蒙古地区农村、集镇、城市等不同社区的人际关系现状进行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内蒙古社区服务的重要参考依据。基于45份问卷调查,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以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五个维度,对内蒙古地区农村、集镇、城市三类社区的人际关系进行描述性研究。研究发现相比较而言,城市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呈现表面化、浅层次的特点,且社区人口流动性强、异质性大、社区气氛冷漠。集镇社区因其中介性特征,既有城市社区的“独立性”又有农村社区的“亲密性”。农村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呈现熟人式、深层次的特点,且社区人口流动性小、同质性强、社区气氛亲密。

关键词:内蒙古,社区工作,社区类型,人际关系,社会互动

社区类型是社区工作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对社区类型与人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对不同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也能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参考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地区呈现出城市社区、集镇社区、农村社区等社区类型并存的现象。这些不同的社区类型在地貌、人口、组织、文化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之处,其人际关系的亲疏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在社区类型相关文献中,社区类型与人际关系相结合的文献并不多,且多数研究成果以城市为主,其社区类型也都是将城市地区划分类型加以分析,并没有同时涉及到城市社区、集镇社区和农业社区。特别是对内蒙古的地区的社区类型与人际关系的特征问题未能涉及。本文秉持目的性原则,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对45份内蒙古社区类型及人际关系问卷为研究对象,对其人际关系的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为内蒙古地区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了参考。

1.问卷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秉持方便抽样原则,于2021.3.29-2021.3.30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火车站对50名来往旅客进行了面对面问卷调查,共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率100%。从中选取有效问卷45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0%。

2.社区类型统计

据统计在50份问卷中,城市社区居民问卷15份: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年龄在20-30期间1人;31-40期间6人;41-61期间8人。集镇社区居民问卷15份:其中男性8名、女性7名,年龄在31-40期间3人;41-61期间12人。农村社区居民问卷15份:其中男性6名、女性9名,年龄在20-30期间1人;31-40期间2人;41-61期间12人。牧區社区居民问卷5份:其中男性2名、女性3名,年龄均在31-40期间。为了统计分析的方便性,从中选取城市社区,集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问卷进行分析。

3.人际关系分析

3.1内蒙古城市、集镇、农村社区“向度”分析

“向度”反应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社会互动双方关系的性质。本题目中以邻里间因何原因进行互动来表示邻里关系的性质。从图1中可得出:

城市社区居民的选项集中在选项A“遇到困难,相互帮助”,选项B“闲暇时期,串门聊天”和选项C“出于礼貌见面打招呼”上,且三个选项都是33.33%。数据表明,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助程度较低,且相互之间不太熟悉,居民有问题也不愿意去麻烦邻居。居民之间的集体活动少,相互熟悉机会少。

集镇社区居民选择最多的是选项A“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和选项B“闲暇时期,串门聊天”,且都保持在60%左右。与城市社区相比较而言,集镇社区居民交流互动较多,但同样集体活动较少,居民之间的互动范围窄。

农村社区居民选择最多的是选项A“遇到困难,相互帮助”,选项B“闲暇时期,串门聊天”和选项D“节日假期,相互聚会”,分别为93.33%,93.33%和66.67%。从数据可以得出,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多,互动内容多样,包括互相帮助,串门,聚会等等。

综上所述三种社区相比较而言,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内容较多,且互动次数频繁。其次是集镇社区,最后是城市社区。

3.2内蒙古城市、集镇、农村社区“深度”分析

“深度”反映社会互动的程度,表明互动双方相互依赖的大小。本题目中以社区居民的谈话内容来测量居民互动情况和居民相互依赖程度。从图2中可得出:

城市社区居民选择的是选项A“打招呼”,选项B“谈最近发生的事”和选项F“其他”。数据表明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程度较浅,大多数居民的互动形式都还处于简单问候,虽然其中存在一定的交流,但交流程度普遍不深,为表面化的互动模式。

集镇社区居民选择的是选项A“打招呼”和选项B“谈最近发生的事”。与城市社区相比较而言,集镇社区的人际互动较为深层。但选项B为说明客观的事实,没有加入个人的意见,互动双方并没有产生信任感,因此,可视为浅层的互动模式。

农村社区居民选择最多的是选项E“无话不谈”。由此可以得出,农村社区居民之间存在一种信任的、接纳的关系,居民之间的人际互动是较为深层的,富有安全感的互动氛围。

综上所述三种社区相比较而言,农村社区的人际互动是深度的,并且居民之间的依赖程度较高。城市社区的人际互动处于表面的打招呼,邻里之间的互助需求低。而集镇社区正处在过渡段,既有城市社区的“独立性”又有农村社区的“集体性”。

3.3内蒙古城市、集镇、农村社区“广度”分析

“广度”反应社会互动范围,双方交往领域大小。本题目中以社区居民的互动范围来测量居民互动来往情况。从图3中可得出:

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选项B“与住处相近居民来往”和选项C“与关系好居民来往”上,社区居民的人际互动主要是以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社会阶级为纽带而进行的交流。邻里之间的互动情况较少。

集镇社区居民的互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选项B“与住处相近居民来往”和选项C“与关系好居民来往”上,少数居民选择选项A“与亲属来往”和选项D“与全部居民来往”。与城市社区居民相比较,集镇社区既有以兴趣爱好,工作性质形成的人际互动,又有以血缘和地缘形成的人际互动。

农村社区居民的互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选项D“与全部居民来往”上。农村社区同质性强,人口流动性小,从祖辈就生活在一处,因此邻里之间相互熟悉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交流氛围和形式。

综上所述三种社区相比较而言,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范围广、且相互熟悉、有一定的互动形式。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领域较小,以兴趣爱好、工作性质、社会阶级为互动基础。集镇社区居于两者之间。

3.4内蒙古城市、集镇、农村社区“频度”分析

“频度”表示一定时间内发生的社会互动的多寡。本题目中以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来表示居民互动的熟识程度。从图4中可得出:

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主要集中在选项B“大概平均1次/周”,选项C“大概平均1次/月”和选项F“基本没有互动”上,且互动频率都低于30%。互动次数较少,并且一部分居民无互动情况。由此可以得出居民之间无事基本上不交流。

集镇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主要集中在选项B“大概平均1次/周”和选项C“大概平均1次/月”上,居民交流互动情况相比城市社区较多,一般一周交流多次。

农村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主要集中在选项A“大概平均1次/天”和选项E“没有固定频率”上。其中农村社区居民的“没有固定频率”表示的是交流时间无法统计,社区居民一般工作时就在一处,交流频繁无法统计。

综上所述三种社区相比较而言,农村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高,居民之间关系好。集镇社区其次,居民关系一般。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较少,居民之间的互动也较低。

3.5内蒙古城市、集镇、农村社区“强度”分析

“强度”反映存在情感投入的社会互动的强弱,表明双方互动时情感投入的强烈程度。本题目中以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好坏来表示居民互动时情感投入的程度。从图5可得出:

城市社区居民在邻里关系问题中的选项集中在“好”,“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上面,且“一般”占多数。表明城市社区居民中大多数居民相处一般。“不好”和“非常不好”占20%左右,邻里之间存在矛盾。并且居民之间没有情感投入,相处一般。

集镇社区居民在邻里关系问题中的选项集中在“非常好”,“好”,“一般”和“不好”上面,且“一般”占多数。与城市社区不同之处在于,集镇社区中少数居民关系较好,极少数居民相处有矛盾。

农村社区居民在邻里关系问题中的选项集中在“非常好”和“好”上面,由此表明农村社区居民相互交流的时候,情感投入的程度是较高的、邻里互动融洽。

综上所述三种社区相比较而言,农村社区居民相互交流时候的情感投入程度是最高的,其次是集鎮社区,最后是城市社区。

4.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社会互动理论视角对内蒙古地区不同社区类型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从中得出以下结论:

4.1内蒙古城市型社区的人际关系特征

城市社区居民的人际互动关系特征为表面化、浅层次。首先,城市社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社区居民所从事的工作,祖籍,社交群体都有所不同。这也导致社区居民的异质性高,且差别性大,居民接触事物不同,使得居民之间的需求互助相应变少,居民之间关系生疏,呈表面化交流现象。其次,城市社区居民数量多且密度大,流动性强。社区居民频繁的更换居住场所,导致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加重,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少,邻里之间相互不了解,缺少邻里间的情感交流,交流内容浅层次化。

4.2内蒙古集镇型社区的人际关系特征

集镇社区居民的人际互动关系特征为中介性。集镇社区结构特殊,既有城市社区的“表面化”特征,又有农村社区居民之间的亲密性。集镇社区居民大多是以不同农村社区居民组成,因此同一农村社区居民交往密切。但又有城市社区的独门独立性。集镇社区居民的需求互助次数和互动频率是小于农村社区,大于城市社区。从互动内容深浅程度来看,是低于农村社区,高于城市社区。因此,可将集镇社区视为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的过渡段,呈现中介性特征。

4.3内蒙古农村型社区的人际关系特征

农村社区居民的人际互动关系特征为熟人式、深层次。首先,农村社区居民所从事工作相同且有共同语言,邻里之间的需求互助也比较多,这也使得邻里之间的互动频率较多。从祖辈就生活在一处,相知相熟。居民之间是一种熟人之间的交流模式。其次,在农村社区内,社区居民的同质性高,人口流动性低,人际交往范围只限制在社区内,社区间交往范围广,使得社区居民的人际交往群体和组织简单、亲密、交流内容呈现深层次化。

5.讨论:对社区工作的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内蒙古地区的社区工作者应需要根据不同社区的人际关系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式进入社区进行调研、并使用符合不同社区特点的社区工作模式。例如城市社区居民的邻里关系呈现表面化、浅层次的特点,并且社区人口流动性强、异质性大、社区气氛冷漠。这说明社区居民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心理与空间距离的保持,针对这一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服务时的语言沟通,专业关系的建立、对居民的组织动员,社区活动设计等环节就要注意相应的细节问题。其次在针对农村社区的时候,如果过于拘泥于礼貌礼节,不采用符合农村社区的人际互动方式的话,有可能社区工作者将面临无法建立专业关系的情况,从而无法开展社区服务。农村社区是熟人社会,因此在农村社区进行社区服务时,工作者与居民的互动频率应要频繁,采取符合社区特征的方式。最后,在集镇社区进行服务时,根据集镇社区气息是与城市社区相近,还是与农村社区相似,从而选择进入集镇社区的方式。因此,社会工作者应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人际关系特征,开展有效的工作方式。

(赵美荣老师 指导)

参考文献

[1] 吴缚龙.中国城市社区的类型及其特质[J].城市问题,1992(05):24-27.

[2] 李芬.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现状与影响因素[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 仇晶. 城市社区居民邻里互动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06.

[4] 李国庆.社区类型与邻里关系特质——以北京为例[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02):59-65.

[5] 李芹.社会学概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14.

[6] 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30.

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猜你喜欢

人际关系内蒙古
内蒙古冬季风寒温度分布特征
An Analysi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闫锡聪
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的失衡及其人性的扭曲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探析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内蒙古大草原
贵州省大学生手机成瘾状况调查研究
书画
再论“内蒙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