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是什么

2021-09-10戴荣里

时代商家 2021年8期
关键词:读书人哲学作家

我从来不以为读书是一件明显高于其他活动的高尚事情。十五岁离开故乡,书始终是我的朋友。寂寞时读它,欢快时读它,忧愁时读它,失恋时读它,狂傲时读它,得意时读它,失意时读它……书海无边,总有一本书会适合你彼时的心境。读书的兴趣驳杂,代表读书者涉猎广泛。我喜欢读书,与艰苦的工作有关,与百无聊赖的业余生活有关,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可依靠有关。读书读到极致,就像喝茶喝到极致一样。哪种茶配哪种水,自有讲究。

少时喜欢看连环画书,攒了满满一大箱子。沂蒙人穷,有时绘画书或小儿书借出去,要么翻坏了还回来,要么就干脆丢失了。当时有个新华书店,横竖没多少书,我会去柜台上磨着看,会央求着母亲买,或逮蝎子,卖给供销社换回一两本。小人书精彩,电影和小人书常相伴发行。我的写作,怕与这爱好有关。等到上中学,偷偷地看《金光大道》《暴风骤雨》《林海雪原》等書,也算是受到了另一种文学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是从当时的批林批孔材料中学习到的。对孔圣人和王阳明,从批判他们的资料中知道众多故事的。那时还很懵懂,按照资料把圣人当做“坏人”,《新理财》杂志邀请我在四十年后写王阳明,童年的往事加上现实的阅读,才让我对心学重新研读。读书的曲线,因人生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好歹不是纯读文学书。阅读面的宽窄绝非一维,对王阳明的心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抱着审慎的态度,不是顶礼膜拜的书呆子。有童年的批判思想做底子,对学界当下的一边倒学风也算一种纠正。

工作后的求生之路,也在规范以后的读书轨迹。工民建专业的学习,让我对土木工程著作倍加关注。围绕专业的读书习惯向纵深处发展。即使后来改行,对专业书的爱好保持了许久。读专业书,好处是增强了理性判断力,坏处是容易成为浅尝辄止的杂家。再去写作,文学不是文学,专业不是专业,四不像。

读书的乐趣,或许就在这多元的审美中吧。一般的文学作品不喜欢读,深奥的专业书又读不来。这种不上不下的感觉,也是大多数读书人的瓶颈状态。和不读书的人相比,我算勤奋的读书人;和潜心做学问的读书人相比,我又像务实派的求生者或半吊子读书人。磕磕碰碰的读书心态,忽左忽右的读书选择,杂乱无章的读书作风,几乎贯穿了我的大半生。

读书和写作是孪生兄弟。我的写作开始于孩提时代,钟情于发表第一篇文章之时,提升在读电大期间,升华于颠簸求生体验和作家班的数次培训之中。枉称有作家的文笔,但人生奇妙的感受,还是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字中。或发表,或日记,不一而足。稿费多少是一个吸引,但扪心自问,写作更多是思想的抒发,心理的自我梳理。有次读到青年时代在官桥火车站写的文章,十分幼稚,却很亲切。那时的文字,功力虽浅,却集中了当时读书的真实体验。再看那时的所谓先锋作家的先锋文章,涌上深层次的厌恶。青年时代同行的写作者,可谓成千上万,但坚持不懈的写作者很少。回忆起来,作家的写作中断,一方面与生活的平淡有关,另一方面与不读书有关。写作固然需要毅力,但读书倍加重要。书,大多是智者的总结,语言锤炼的精华。多读书,就能吸收更多智者的智慧和语言的技巧。我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收获甚大。想办法多收集名著并认真阅读,多下苦功夫,对写作多少会有促进。我是愚钝的写作者,能从阅读中感受名作家的写作技巧,借鉴到写作中,也算是另一种幸福。散文名家王鼎钧先生的著作,我几近收集齐全,并深研细读。鼎公的著作,博大精深、意味隽永、功力非凡,让我受益良多。读鼎公的书,真有醍醐灌顶之感。读文学作品越多,你会增强对文学书的鉴别力。读外国文学作品,作家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的尤为喜欢。有一次,我一个人摸到大江健三郎的家,只见到他的夫人,未见到作家本人。但大江健三郎明显简朴落后于邻居的摆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生活之简单,折射了作家对物欲满足的疏离。异国归来,我买下了大江健三郎的大多数作品,感受一个伟大作家的思想。我喜欢的海外作家很多,成体系地把他们的书买来读。书商朋友把一套几十本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集赠给我,仔细读来,收获很大。这些书成为我书架上的尊崇。毕飞宇和阎连科的书,我则全部买来,一一阅读。对一个作家的思想脉络和文学追求只有整体了解,才说得上全面。每次读国内文学评奖获奖者的书,我会对比着读。这样读的效果是,各自的优劣能明显地辨析出来。对文学著作的欣赏,让我知道世界上哪些是优秀的作家,哪些是虚张声势的作家,哪些是伪作家。

对专业书的爱好,让我对专业写作有一种想尝试创作的情节。一直想写一本高铁站房的书,但未能如愿。来京十几年,工作渐渐脱离了专业,对专业的嗜好,却愈加浓烈。因我参与过高铁建设,创作了与高铁相关的三本书。这三本书非技术非文学非纪实,可谓不伦不类,但写出来了,好坏任读者评说,就像经常收到作者的赠书的心情一样。有的作者的大作,一看就爱不释手,会一气读完;而有些作者的书,只看看目录就永远不想再翻。在作者朋友的赠书中,我习惯将文学和专业、中国作者和外国作者按类分开,好处是读书时好找,坏处是鱼龙混杂。没有名气的作家写得十分好,文场传言高远的作家之作品,却没有多少可取之处。我计划在适当的时机,将赠书转送给我的学生们。人之将老,不能让智者的作品与我一同随葬。——让好作品惠及更多阅读者,应是人间正道。我出过一本《作家修养论》的书,当时没有听从董宽主编的建议,编辑了几篇散文进去,也算是狗尾续貂了。读书多了,写作自然会从容一些。感谢古今中外的作家前辈们,他们艰苦地探索,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无声的指导。

鬼使神差地读了博士,与哲学结缘,人就禅修了许多。我读的是科学哲学专业,学科虽不精,但哲学书还是读了许多。读哲学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过去一根筋式的思索模式,遇事多元考虑,相信“条条道路通罗马”,所以读哲学书的妙处,在于找到了分析这个社会、解决人生问题的钥匙。哲学作为“无用之大用”之学,所给我的不只是眼前的利益,更给我指出了对未来的思考通道。从工科转哲学中间有了文学的过度,对哲学书读起来不再那么深奥。曾几何时,我大量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感觉对写作助力不少。中哲、西哲、马哲、宗教学、逻辑学的书,摸过来就读,好处是有了书海的宽度,坏处是养成了审视中的忧郁,没有像不读哲学书前那样果决了。这或许是“书呆子气”形成的初步吧!因为读哲学的原因,我开始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书籍,这些书籍,一方面给我带来很多新的认知,另一方面也透支了我的大量体力。对哲学书的反复阅读,从深奥玄妙中,也有很多说不出的乐趣,虽然这会浪费掉你的很多脑细胞。但在这样的阅读中,会开拓出新的阅读面。

坐在书斋中,四周都是书,有种逼仄的感觉。我家更多的空间让位给书。电子书盛行的时代,阅读已让位给电子阅读,阅读的碎片化,让很多纯正的阅读功夫渐渐消解。我还是喜欢手捧一本书,静坐书斋的感觉。如此读书未免古板,但翻开书页的墨香,还是让人心醉。《红楼梦》一书,我就有很多个版本,有的版本,插图注释独特,十分耐读。家中书们叠加着,只恨屋子狭小。尽管我深知,读了这些书并无大用,甚至也会淡化自身原有的求生功能。但人生无聊的时光,一天天被名著所吞噬,也算是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吧!更多时间,我喜欢在我那间命名为“游燕斋”的书房里自得其乐。我想着,马上春暖花开了,书法大家崔学强先生为我撰写的匾额,也应该悬挂起来了。读书人的书房,是需要适当装点的。肃穆氛围里的读书,对读书人而言,从内到外,应是最好的创境吧!

(戴荣里,中国中铁建工集团管理副总监、教授级高级政工师,曾任宣传部长,挂职云南瑞丽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科学哲学博士。北京自然辩证法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MBA校外导师。)

猜你喜欢

读书人哲学作家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是快乐读书人
我和我的“作家梦”
读书人
错别字先生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