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1-09-07姚增福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8期
关键词:发文图谱聚类

□文/ 罗 莹 姚增福

(1.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四川·南充)

一、引言

贫困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到2020 年,我国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那么,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规模性返贫就成为2020 年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亦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做大做强各地区旅游业,是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对我国旅游扶贫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整理,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果,同时也为旅游扶贫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价值。但目前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对近六年研究内容、热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定量归纳与总结。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15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12 月 31 日关于我国旅游扶贫的 2,227 篇文献进行分析。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以“旅游扶贫”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发现从2015~2020 年我国旅游扶贫的相关学术期刊共2,798 篇文献,为了提高结果的可信度,手工删除书评、会议通知、新闻、导读以及内容与本研究相关性较低的文献后,剩余有效文献数量为2,227 篇,检索时间为2021 年3 月18 日。并以此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反映我国近六年旅游扶贫研究的发展历程。

(二) 研究方法。 目前,用于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有CiteSpace、VOSviewer、Ucinet 等。VOSviewer 只能对知识单元聚类分析,Ucinet 不具备网络聚类可视化分析功能。CiteSpace 是陈超美教授使用Java 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把科学知识的结构、演进脉络等展现出来,所得到的图形则称为科学知识图谱(MKD)。CiteSpace 软件易于操作,能从时间和空间上反映引证关系,独有的数据预处理功能以及对数据库类型不局限于Wos、Scopus、CNKI、CSSCI,样本的分析维度除作者、机构、国家、专有名词、文献外,其还从空间地理、参考文献维度进行分析。同时,其具有确保样本准确性的去重功能,并且能对生成的图谱进行调整。目前,CiteSpace 已被学界广泛使用。鉴于此,本文使用CiteSpace 对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跨度为6 年(2015~2020 年),时间切片始终为1 年,阈值Top N 中 N 选择 40,Pruning 参数和功能区勾选 Pathfinder Network,网络辅助裁剪策略勾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s 以及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余指标保留系统原设置。

三、我国旅游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一)发文数量及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用Excel 对我国2015~2020年旅游扶贫文献发文量进行绘制,如图1 所示。从图1 中可以看出,2015 年发文量 98 篇、2016 年发文量 191 篇、2017 年发文量 394 篇、2018 年发文量 457 篇、2019 年发文量 592 篇、2020 年发文量 495 篇,发文量有所下降。旅游扶贫文献发文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随着时间越来越临近2020 年,许多贫困县摆脱了整体贫困,导致学界对旅游扶贫的关注度有所下降。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振兴乡村,这与国家政策高度契合,未来旅游业带动乡村振兴研究的关注度应进一步加强。运用CiteSpace 软件将CNKI 中2015~2020 年关于旅游扶贫经筛选后的论文(2,227 篇)进行文本分析,其有助于我们观察旅游扶贫研究的演进过程,发现每个时间段旅游扶贫研究的热点及变化情况,以及预测未来研究趋势。(图1)

图1 2015~2020 年我国旅游扶贫发文量统计图

从时区图谱可以看出,旅游扶贫研究热点的转移情况。图中关键词所对应的时间轴的时间代表该关键词在分析样本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关键词和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出现的频次越多则关键词、圆圈越大。(图2)

图2 时区图谱

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热点的转移受政策影响较大。2015 年研究热点集中在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旅游精准扶贫的开展、旅游漏损方面。同年,旅游扶贫试验区的实行,2016 年对旅游扶贫开发模式、问题、对策等进行了理论研究。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2017 年研究出现以DEA 模型为主的乡村旅游扶贫效率测算。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2018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的印发,学界将旅游扶贫作为振兴乡村的有效手段,围绕贫困人口持续增收、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挖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等内容进行研究。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有效的产业扶贫方式,其不仅在实现当地居民家门口就业、改善生活质量、拓宽收入渠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发挥较强的产业带动性,可以预见2020 年后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有利于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

(二)关键词及其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作者文章内容的核心词汇,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越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中介中心性是衡量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的指标,中介中心性大于0.1 表示该关键词在某研究领域中起到了较好的桥梁作用。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图中圆圈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圈越大则出现的频次越多;关键词之间的连线越粗代表词与词之间联系越密切。(图3)

从图3 可以看出,我国旅游扶贫主要围绕旅游扶贫、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展开研究,并以此三个关键词进行延伸,其中旅游扶贫出现的频次最多,这是由于旅游扶贫是检索词的缘故。为了发现有效热点,剔除旅游扶贫这类关键词,运用Excel 对旅游扶贫研究中频次、中心性TOP10 关键词进行降序排列,可得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民族地区、扶贫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表1)

表1 2015~2020 年旅游扶贫关键词TOP10 排名一览表

图3 2015~2020 年我国旅游扶贫关键词共线图谱

使用CiteSpace 软件生成关键词聚类图谱,模块度Q>0.3 表示聚类的结构显著,Silhouette 值越接近1,表示聚类的同质性越高。本文选择LLR 算法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可以找到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旅游扶贫研究共有13 个群组,Q 值为0.8355,Silhouette 值为0.6958,表明聚类效果较好,主要包括13 个主题聚类,分别为扶贫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对策、乡村旅游、旅游、旅游扶贫效率、精准扶贫、产业扶贫、茶文化、旅游+、对策措施、旅游点。这13 个聚类主题可将其划分为4 个类群,分别是旅游扶贫的理论依据、旅游扶贫开发模式、旅游扶贫问题及对策、旅游扶贫效果评价。

1、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该聚类包括 #1(扶贫模式)、#7(旅游+)、#8(旅游点)、#10(茶文化)。主要聚焦在扶贫模式、社区参与、全域旅游等方面。脱贫前我国有832 个贫困县,由于区域间存在空间、资源、文化等差异,其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根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可以将旅游扶贫类型划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推动”型等,也有将其划分为“企业+农户”型、“多元主体协同”型、“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型,并对不同扶贫模式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由于外来企业参与旅游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而贫困户自身发展资本较为薄弱,其权利往往被边缘化,同时可能承受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应建立科学、公平的受益机制确保贫困户的参与及获益,加强人才培养、行业监管,提高当地居民参与水平及广度。

2、旅游扶贫问题与对策。 这类主要是对发展旅游扶贫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聚类包括#3(对策)、#12(对策措施)。关键词有问题、现状、对策。在对集中连片地区及民族地区进行研究时发现旅游扶贫开展过程中存在服务设施落后、环保意识不足、扶贫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不均、贫困户处于边缘化等问题,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参与、增强居民权利、在开发与保护中找到平衡,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3、旅游扶贫效果评估。旅游扶贫不仅讲投入,更要讲产出。聚类包括#5(旅游)、#6(旅游扶贫效率)。关键词有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扶贫效率、绩效评价。贫困地区在2020 年摆脱贫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学界采用DEA 模型、Super-SBM 模型与熵值法从宏观上分析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率。随着旅游扶贫广泛开展,部分学者提出旅游扶贫所带来的地方经济增长不等于贫困人口真正获益,旅游扶贫效应研究视角从宏观上的整体经济增长转向微观贫困居民的获益情况,这也体现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与我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的扶贫政策高度耦合。

(三)发文作者分析。 研究领域发文量高的作者及其合作状况是该研究领域的关键力量。运用CiteSpace 对发文作者进行分析,结果如图4 所示。总共生成325 个节点和178 条线路,网络密度为0.0034,呈现合作性不强、独立研究为主的特征。旅游扶贫研究发文量较多的个人:湖南科技学院黄渊基,主要对特困地区扶贫效率(2017)、扶贫模式(2018)、问题与对策(2020)进行研究;邓小海、王凯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内部合作紧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邓小海团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旅游扶贫效应、旅游扶贫机制、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湖南师范大学王凯团队对武陵山片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图 4)

图4 2015~2020 年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作者图谱

(四)发文机构分析。 对研究机构进行共线分析,有利于对学术资源的分布状况从宏观上有一个整体了解,促进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发文机构图谱可以看出:第一,大部分高校及科研所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相应研究,但只有少数机构形成了合作团队。第二,从研究机构所在地域来看,各研究机构对其所在地的贫困地区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对四川藏区、阿坝州进行研究分析。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对武陵山湖南片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六盘山片区进行研究。(图5)

图5 2015~2020 年我国旅游扶贫研究机构图谱

由以上分析可知,旅游扶贫研究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联系强度较低,研究机构大部分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等西南地区,而对北方地区的研究较少。由于各地区拥有的旅游资源、区位有所差异,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推广性,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可能导致研究资源的过度投入或不足。同时,这是否反映出对旅游扶贫研究的关注度呈现地域性差异,值得思考。

四、结论

本文以2015~2020 年CNKI 数据库中2,227 篇旅游扶贫文献作为数据基础,运用CiteSpace 软件作为研究工具,对近6 年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一)从发文量来看,我国旅游扶贫研究发文量逐年增长,2020 年有所下降。(二)从研究热点来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是我国旅游扶贫研究的大背景,这也体现了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与国家扶贫政策高度耦合,但旅游扶贫研究滞后于扶贫实践。(三)从关键词来看,乡村旅游、全域旅游、民族地区、扶贫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四)根据聚类结果,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主要从理论基础、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扶贫效果四大板块进行。(五)从作者及研究机构来看,大部分学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

五、展望

2020 年后,绝对贫困将全面消除,我国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相对贫困。从脱贫转向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再只关注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是如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产业、生态、治理、社会的综合带动。同时,还要赋予当地社区和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权利,创新参与机制,确保其受益及发展机会的获得;加强对居民能力提升培训,从而摆脱通过体力参与的低水平方式,使其获得更大收益。

猜你喜欢

发文图谱聚类
绘一张成长图谱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基于DBSACN聚类算法的XML文档聚类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一种层次初始的聚类个数自适应的聚类方法研究
自适应确定K-means算法的聚类数:以遥感图像聚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