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

2021-09-06来丽萍李宁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步行康复训练针灸

来丽萍,李宁

(1.山东省寿光市人民医院心内一科,山东寿光262700;2.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科,山东潍坊261061)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难以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从而引起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灌注不足造成心脏循环障碍的症候群。既往研究表明[1]:心力衰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临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液体潴留及乏力等,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生命健康。国内学者研究表明[2]:及时有效的干预治疗有助于延缓心室重构,保护患者心功能。运动康复训练是临床常用的物理干预方法,可增加运动量,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降低患者治疗后复发率[3]。中医针灸亦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干预方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针刺相应穴位,能发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之功效,治疗时以艾灸之热力调和气血营卫,能达到养心活血、安神理气的功效[4]。基于此,该研究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4例为对象,探讨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男29例,女18例;年龄35~71岁,平均(51.59±5.78)岁;体质量指数18~29 kg/m2,平均(23.58±3.21)kg/m2;病程1~7年,平均(3.51±0.49)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1例,Ⅲ级26例。观察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34~73岁,平均(51.87±5.82)岁;体质量指数17~28 kg/m2,平均(23.63±3.25)kg/m2;病程1~8年,平均(3.59±0.61)年;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27例。该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均经临床检查确诊;(2)符合运动康复训练、中医针灸治疗适应证,且患者均可耐受;(3)具有完整的基线及随访资料。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认知功能异常或血液透析治疗者;(2)心脏瓣膜置换术史、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者;(3)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或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对照组:采用运动康复训练。(1)踏车训练。待患者病情稳定1个月后指导其进行踏车训练,训练强度设定为50.0%peak VO2,每周3次;对于心功能Ⅱ级患者,每次训练前热身1 min,5 min达到目标功率值,连续运动30 min,训练完毕前2 min将功率降低为0,最后空踩2 min,每天2~3次,连续训练2周,2周后增加功率至70.0%~80.0%peak VO2;对于心功能Ⅲ级患者,维持目标功率值15 min,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增加运动时间至30 min,其余训练方法同心功能Ⅱ级患者。(2)平地步行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刻进行训练,第1周指导患者步行100~150 m,早晚各1次;第2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延长步行距离,以患者耐受为宜,直到最大平地步行距离增大至500 m时保持该距离,早晚各1次。(3)医疗体操及有氧康复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第1周根据实际恢复情况指导其练习医疗体操,以肩部、颈部、上肢部屈伸、环绕活动为主,每组3 min,10 min内完成2组训练,每天训练1次,之后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增加训练次数及训练量;借助有氧训练仪完成有氧训练,以下肢骑车为主,每周3次,每次10 min,以患者耐受为宜。共训练4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选择双侧血海、内关、丰隆、足三里等为主穴,根据患者恢复及耐受情况辨证增减穴位。浮肿者增加水泉、合谷穴;心悸者增加四神聪、神门穴;气阴两虚者增加太溪、中脘穴。对上述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并采用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25×25 mm(1寸),]针刺相应的穴位,控制刺入深度为0.5寸,待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选择内关、足三里及丰隆穴施加温针灸,将艾条切成2 cm艾柱,插入针柄点燃,以有温热且无灼痛感为宜,每天1次,治疗6 d休息1 d,连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心功能水平。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 期 内 径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水平。

(2)6 min步行距离、生活质量。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测定患者6 min步行距离;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总分为71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低。

(3)依从性及满意度。两组分别于治疗4周后采用通用依从性及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依从性(康复治疗、定期复查、饮食指导)及满意度(康复方法、康复内容及医患沟通)进行调查,每项总分100分,≥90分为依从、满意。依从性=依从人数/该组病例总数×100%,满意度=满意人数/该组病例总数×1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LVEF、LVEDd、LE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各组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心功能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LVEF(%)治疗前 治疗4周后LVEDd(mm)治疗前 治疗4周后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值P值36.87±5.68 36.89±5.71 49.64±6.81#40.89±6.34#60.49±5.61 60.51±5.63 47.12±4.39#53.49±5.13#1.592 0.634 6.747 0.000 0.815 0.523 7.814 0.000 LVESd(mm)治疗前 治疗4周后49.68±4.61 50.12±4.64 36.72±3.96#43.63±4.43#1.214 0.591 7.132 0.000

2.2 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各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各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6 min步行距离及生活质量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6 min步行距离(m)治疗前 治疗后4周生活质量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4周组别 t值 P值 t值 P值观察组(n=47)对照组(n=47)t值P值104.48±13.24 105.32±14.05 337.49±25.31*243.68±20.59*4.291 10.535 0.000 0.000 56.39±6.83 56.44±6.86 45.18±4.52*50.32±5.69*9.514 7.339 0.000 0.000 1.582 0.615 7.325 0.000 2.152 0.591 8.883 0.000

2.3 两组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依从性和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依从性及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患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患者再住院率、死亡率居高不下。而心血管疾病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应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为主[5]。近年来,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得到应用,且效果理想。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及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说明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6-7]。运动康复训练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干预方法,借助运动能延缓高血压进展,预防心肌肥厚,增强心脏舒张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既往研究表明[8]:运动康复训练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改善其内皮功能及心肌灌注,减轻心肌重塑及心肌收缩/舒张顺应性。此外,运动康复训练还有助于提高患者骨骼肌氧气转运及利用能力,加强自主神经调节作用,改善患者整体功能。中医针灸亦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康复干预方法,根据患者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能激发经气、维持经络及脏腑功能稳定[9]。此外,针刺治疗能发挥利湿消肿、健脾活血的作用。在该研究中,选择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能发挥通经止痛、养心活血的作用,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辨证取穴,有助于提高疗效,从而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10]。临床上,将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发挥不同干预方法的优势,获得良好的效果。在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4周后的康复治疗、定期复查、饮食指导依从比例和康复方法、康复内容及医患沟通满意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能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满意度及依从性。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训练联合中医针灸应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改善其心功能水平,增加6 min步行距离,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及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步行康复训练针灸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从步行到奔跑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