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分析

2021-09-05熊珮宇

南方农业·中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村建设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熊珮宇

摘 要 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推动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升级和发展,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乡村社工也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社工队伍的建设。基于此,总结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对比江西和深圳的社工发展模式,探索未来社工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7.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总任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报告中也提出我国仍存在东中西部分化、资源条件差距明显、农民分层的问题。2021年是巩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节点,因而更需要思考如何巩固现有成果,促进新时代乡村新发展。

现有研究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大机遇,正因为内在价值的契合,乡村振兴和乡村社工的发展存在一致性的目标[1]。在国际社会中,扶持乡村建设、减轻贫困一直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因此,以乡村振兴和乡村社工的契合性为基础,探索现有乡村社工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1 我国乡村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面临的乡村问题存在着一些分歧,很多人倡导“以工哺农,以工建农”,城市可以通过引进工业解决就业问题、贫困问题,但在乡村地区,将其落于实践就会存在较大的偏差。1)乡村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很难为引进的工业提供足够的人员支持;2)乡村并没有经历完整的城市工业化道路,大部分乡村村民仍通过务农来获得报酬,工业化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且因为观念的差异,村民可能并没有工业化的概念,或者工业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所以如果将“工业”这一较为陌生的产业直接引入乡村经济体系时,大多数村民会拒绝改变,想要继续维持现状,或者希望政府通過发补贴这种更为直观、能看到收益的方式帮助他们,而不是“以工促农”建设新乡村这种看不到实际收益的改革措施。

回到乡村本身,小农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乡村的经济也很难通过传统的方式得到发展,再加上环境污染和城市化的侵占,农产品的产量增加也很难成为增收的途径,城市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也挤占了传统农业的生存空间,虽然政府通过建设试验区以供各地乡县政府参考学习,但是建设一个这样的试验区所得到的收益可能很难达到投入的值,因此不具备普适性。

2 乡村社工模式比较

乡村社工作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在乡村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兴旺”强调的不单纯是“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更是乡村的整体进步[2],而基础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的普及也能够帮助乡村整体环境的营造。陈涛也提出社会工作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包括营造乡村社区共同体、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3]。笔者结合江西万载模式和深圳的乡村社工模式展开对比,发掘两者背后的差异为新时代乡村社工建设提供借鉴。

2.1 江西万载模式

江西万载的社工发展模式是传统的试验性的中国农村社工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使其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大量的体制资源投入联合专业社工的帮助建立示范点,以推广到更多的地方。这样由上而下的大力推行使许多措施很快落到实处,还形成了“1+3”的模式[4],在农村地区开展了涉及教育、卫生、司法等多个领域的服务,使人们切实获得了利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乡之间的矛盾。但是,政策是否能够长期推行、是否适应当地环境需要很多因素来检验,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社会政策的效率。万载模式中开展服务的社工主要来自体制内的成员、而依托的社会机构也是体制内改造的,缺乏专业性,再加之寻求高校资源的方式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高校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把帮助实地农村的建设作为实践、拓展等,而不是长期性的工作,因而人员的高流动性及不稳定性也会使成个服务过程浮于表面;而真正接受服务的案主也会因为人员的高流动性产生不信任感,很难发展出长效关系。学生缺乏实务训练、高校教师缺乏本土经验,过度地依赖所谓的“专业化”,反而可能造成实地工作被打乱的情况。

同时,政府高干预也侧面体现了社工的操作空间少,因为一切都要跟随政府的意愿进行,而社工也只是体制内的一部分,这样的服务到最后可能会逐渐流于形式反而导致产生反效果,出现上级积极推动、而基层不行动的现象,究其原因是专业性的缺乏和社工的低自由度造成的。

2.2 深圳模式

区别于上海的政府主导,社会工作机构承包社会服务的模式,深圳作为我国最先发展社会工作的地区,很多方面都较为领先,深圳主要遵循一种“竞争性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逻辑,政府出资给好的社会工作项目,同时鼓励社会机构的建立:而服务的流程也从先寻找服务对象到先拿到政府的资金再寻找服务对象;这样的模式可以促进社会服务的精品化,也给了政府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开展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但是拥有更高自主权的深圳模式虽然不同于江西万载的政府全盘包办,却也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去,社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链接资源解决问题,让人们意识社会问题的存在,但是目前政府的竞争性的项目投标模式可能导致社会机构放弃寻找问题,而等待政府发布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根据其要求进行项目书撰写,这样的市场化行为应该避免,这也正是欧美国家社会工作发展到现在越来越突出的一个问题——社工机构的过于市场化导致一些社工精神内核的丧失。这样的项目虽然增加了竞争力、增加了专业性,但是覆盖的人群却越来越狭窄,同时在无形中,社会工作机构也承担了政府的部分职能转移,以往政府的工作职责,现在能通过竞争性项目的方式来间接转移,这无疑会使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下降,与政府、基层组织的界限逐渐模糊,这对社工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

3 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3.1 创新助农方式,激发主体能动性

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不是单纯的助人行为,而是激发对象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外部环境、内在观念改变、资源链接等多方共同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困境,而这也适用于如今乡村的建设中。如今的乡村建设中,农民大多数是处在被动的位置,有问题没法向上传达,同时无法知晓政策。信息不对称的后果就是乡村建设中仍是政府承担主要的职责,农民被动地听从安排,既无法在遇到问题时很好地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很难有激发自身能动性的尝试。

面对这样的困境,乡村社工可以作为政府和农民之间的桥梁,作为信息的“传话筒”,帮助乡村“失声”的农民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乡村社工在面对不同的弱势服务对象时,会根据造成其弱势的原因,采取适合对象的服务方式,提高乡村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效果,这就是乡村社工的优势,激发服务对象的内生动力来促进主体的能动性建设,帮助弱势群体改变现状。

3.2 完善社会服务,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乡村和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社会服务方面尤为突出。空心化、留守儿童妇女等乡村社会问题长期性地影响着乡村的发展,而社工作为专业助人的职业,其介入能够很好地帮助乡村缓解现有社会问题。1)为乡村提供养老服务[5]。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前往城市打工,乡村的平均人口的年龄较大,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社会服务系统。乡村社工可以以社区为单位为留守老人开展定期开展乡风活动,社会服务等,提高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和丰富其精神生活,给予其更多的社会关注。2)乡村社工能够帮助乡村解决矛盾和争端,构建起文明的风尚。乡村社工通过日常社区活动、文化角营造等活动,搞活乡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与当地政府一起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4 结语

乡村各方面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促进,更离不开新时代乡村社工队伍的建设,乡村振兴和乡村社工内在的一致性共同推进新时代乡村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国乡村社工未来的发展模式是以政府为支撑、乡村社工为核心、民众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模式,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乡村必将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陈相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价值亲和与专业突围[J].理论月刊,2018(4):151-156.

[2] 朱启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89-95.

[3] 陈涛.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J].中国社会工作,2017(34):28.

[4] 陈晓平.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工作创新:以江西“万载模式”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6):218-222.

[5] 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等.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3(1):78-89.

(责任編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乡村建设社会工作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