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头的心

2021-09-05杨中

金沙江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石磨石头爷爷

杨中

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爷爺说,每个人心里住着一块石头,但,最终都会修成正果。

村里的石头多如牛毛,墙壁是石头堆砌的,路面也是石头铺垫的,就连村头的那口井,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包裹着的都是石头。可惜村名没带石,令人心生遗憾。曾有人询问过大爷爷,得到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臭骂。不过,村里栽种稻谷的水田名儿大都带石,比如“石头田”“仙石田”,村里唯一的水利灌溉坝叫“大石坝”。至少,在心里会觉得或多或少还名副其实。

生存的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不同类型的石头身上发散出来的特征,自然而然就成了评价村民为人处事的参照物:勤劳能干的叫“柱脚石”,偷懒耍滑的叫“泡沙石”,泼皮无赖的叫“茅厕石”,知错能改的叫“羊肝石”。把这些参照物放在村民的身上,作为本体的石头和作为喻体的村民对号入座,倒也相得益彰,活灵活现。

村里田少人多,为填饱肚子,勤劳的人家会伸手向前山、后山索要耕地。秋收刚毕,匆匆种下油菜、麦子和蚕豆。提锄拎镐,全家老小齐出动,垦荒。大部分人家吃不了苦头,只有少数几户吃够了苦头的人家,才会想方设法地在石窝窝里开垦新的耕地。

父亲说,如果不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谁会干这吃力不讨好的事。爷爷埋头弄石,没有说话。父亲从土里刨出的石头,在他那干枯、皲裂的双手里臣服,石头堆垒出堵堵地埂,承载着三代人的温饱。石头的妥协,似乎是给父亲一个信誓旦旦的承诺。在父亲的驾驭下,地埂忠诚地守护着新开垦出的耕地。

冬日,风冷霜重。父亲绝不会因为我和我哥是孩子而纵容。中午放学回家,先背一篮厩肥到新开垦的地里,再背一篮茅草回家积肥,然后才能吃饭、上学。我们时常为劳作而上学迟到的事烦恼着,哭着,叫骂着。这时,爱骂人的爷爷就会言辞激烈地和我们怼骂,骂我们“黄蚂蚁啃柱脚石”!

更多的时候,爷爷会伸出他的右手,给我们看不知看了多少回的中指,那是一根断了半截的手指头。然后给我们讲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现在,我已进入而立之年,那个发生在大集体时期的故事,我能模仿着爷爷当年的语气和表情一字不落说出来。爷爷说,小队开垦新的耕地,为了能垦出宽大、平整的耕地,他带头用刨出的石头堆垒地埂,不幸被石头砸断中指,他没有因为失去一截手指头而泄气,相反,自认为他的手指断得其所。所以他自豪了一辈子。爷爷的断指让我知道了,只有解决温饱,身体和梦想才会像石头一样坚不可摧。

开春,阳光渐渐暖和,一声春雷过后,八十老几的大爷爷的蛰伏期也就结束了。转田逛地是他每日的必修课,今天逛“石头田”,明天转“陡石地”。和石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大爷爷,那些被人嫌弃、谩骂的巨石,经过他的雕琢,就变成精美、实用的石磨、石臼、石槽、石缸等石具。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大爷爷雕琢的各种石具。据说,大爷爷给村里人雕琢石具从不收费,只要选好合适的石头,要什么就雕琢什么。但是,给石磨疏一次磨牙,得拿一升粮食。用大爷爷的话说,经常使用的石磨最伤磨齿。不过,只有粮食多的人家才会经常使用。外村的人,大爷爷也是有求必应,不同于本村的是,每雕琢一件,收粮一升。

村里村外,打糍粑、做豆腐、杀年猪,没有哪户人家会忘记邀请大爷爷去家里坐坐。大人,小孩,对大爷爷人人都是感恩戴德的。十里八村,大爷爷是公认的“柱脚石”。村里人都知道,大爷爷爱吃石磨做的石膏豆花,大家心照不宣,不论哪家做豆腐,刚出锅的第一勺豆花必定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大爷爷的手上。

清明,天干物燥,正是烧新地的好时节。在新开垦出来的耕地上,早已铺好我们一家老小收集的松毛细柴。父亲划了一根火柴,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裹着小脚的奶奶不知从何时冒出来,站在父亲身旁,嘴里念念有词:“羊肝石,有过失,火来帮,土留石失,土留石失,知错改错是好石!”

奶奶神叨叨的言语让我有些不知所措,只好在心里把石头狠狠地记恨了一回。等烟火灭尽,我抡起锄头,学着父亲的样子,一锄又一锄,等我筋疲力尽地瘫软在地,父亲一边敲碎黑黢黢的石块,一边对爷爷说,这块地开得值,石质少土质多,再多施点厩肥,肯定大丰收。这地,好像如奶奶所愿,真的知错了,似乎还准备改错。对这“羊肝石”我又恨意全无。

日子过得飞快,在母亲的叹息声里,我们哥俩像庄稼一样拔节、长高。母亲常说,生对儿子是担石,生双女儿享清福。母亲的担忧是有依据的。村里大龄单身男子逐年递增,因为娶不到媳妇,他们自甘堕落,酗酒闹事、偷懒耍滑,家里家外重重地压在父母身上。村里商议村务,他们通过唱反调来刷存在感。这时,需要大爷爷出来主持公道,一出场,大爷爷通常是指着鼻子大骂,不外乎就是“茅厕石”又臭又硬,没用处,只会窝里横之类的言辞。被骂者耷拉着脑袋,从脸上滴落在地的水珠,不知是眼泪还是鼻涕。他们在场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倒是真的。那样子,像是一块被铁锤击碎的卵石,身心俱裂。

那年六月的某夜,暴雨。父亲躺在床上焦躁不安,我感觉似乎有什么事要发生。我在一阵怨骂声中惊醒,“都是你的错,那田埂要是用石头一层一层垒砌就不会塌。”父亲昨夜的焦躁验证了我的臆想。天刚亮,雨早已停歇,那是母亲的声音,哭中带怨。原来,“石头田”的田埂倒塌,母亲养在里面的鱼没了。她早有打算,等中秋节卖了谷花鱼,先给家里添置一台碾米机。毕竟爷爷年纪大了,石臼舂米已力不从心。因为父亲的执拗,母亲的碾米机随着谷花鱼逃入湍流,淌得无影无踪。此后,家里的事只要出现分歧,母亲就会奚落父亲:“本事没有石头硬,莫装诸葛亮。”父亲自知理亏,便不再争执。

在新开垦的耕地上,母亲把玉米和黄豆套种。更没有忘记地埂边再栽上几棵南瓜秧。对这块地,全家都抱有希望。稍微有点空隙,爷爷就会把放牛时收集的牛粪往地里送。更多的时候,爷爷连一个羊粪蛋儿都没有放过。

秋分,玉米、黄豆和南瓜大丰收。每天,我都是在石磨的咯吱声中醒来。奶奶一手来回推着石磨,一手往磨眼里小心地放着玉米粒,两扇磨石间涌出的面粉,悄无声息地落在磨盘上,又细又滑。我惊叹石磨的神奇,于是,又痴痴地盯着石磨,直到奶奶的双手突然停止操作,也没盯出个所以然。我记得奶奶说,石磨一转,她便心安。

秋味渐浓。家里的粮食越收越多,这是意料中的事。爷爷说,人勤石怕,地肥粮多。晒粮,成为家里的头等大事。土掌房头、院场是最理想的晒场,尽管地面上是密密麻麻的小石子,但,晒粮食的时候,拾一堆牛粪浇上水,用脚使劲踩,踩得稀巴烂,扫把一挥,把晒场涂抹均匀,这叫糊晒场。粮食晒在上面,上能吸热下能滤水。灰尘、小石子也统统被牛粪覆盖,最重要的是能赶在土黄天来临之前把粮食晒干。这晒场,能让人省不少心。爷爷说的“人勤石怕”大概就是如此吧。

青黄不接的六七月,砚生二叔每次来家里借粮,爷爷总是一边装谷子,一边破口大骂,“泡沙石”这个名词从爷爷嘴里钻出来次数最多。其实,想想砚生二叔的家境,怪可怜的!他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已经够勤劳的了,怎奈二婶子瘫痪在床,一个女儿和我同岁,除了家务啥也做不了。生活的重担全压得他寡言少语。在父亲看来,粮食苦不够吃那是正常的。所以,父亲常常背着爷爷,把砚生二叔还回来的粮食又偷偷送回去。

大爷爷找半仙给砚生二叔算命,半仙掐指一算,有鼻子有眼地说,是名字作怪。砚生,石见,顽石挡道也!听完算命先生的解释,所有的人硬生生地把二婶子扯进去。这时候,父亲会站出来驳斥:莫睁着眼睛说瞎话,人家嫁过来可是好好的!众人想想也对,别人的家事少掺和,万一那病人想不通做傻事……于是,又纷纷改变看法。不过,有了砚生二叔的前车之鉴,村里便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矩,给自家小孩取名,谁都会有意避开部首带“石”的字。

村里村外,使用率最高的石磨、石臼逐渐退出劳动序列。邀请大爷爷雕琢石具的人家几乎销声匿迹。大爷爷显得愈发苍老,他时常坐在村口那块千疮百孔的大青石上,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路人,像是在等待某人的邀请。那眼神,极为期待。村里的人都知道,大爷爷坐着的那块大青石,在许多年以前,他一直把它当作练手石。现在,坚硬的身躯上,长满了苔藓,像是大爺爷脸上的老年斑。其实,大爷爷的心里也长出了许多苔藓,那块大青石也长出了许多老年斑,他们互为自己,静听时光溜走的回音。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生活才是目的。可惜,大爷爷转不过弯。吃惯了石磨做的石膏豆花,居然吃不惯机器做的石膏豆花。这让人有些不解,敲打了一辈子的石头,到最后还是惦记着石头的味道。“坚如磐石”的意念随着时代的步伐渗入到大爷爷的每一寸肌肤,成为他晚年一道迈不过的坎。

长的是日子,短的是人生。“坚如磐石”的大爷爷始终不敌岁月的侵蚀。埋葬他的坟茔除一堆红土之外,居然没有立碑。这个把石头娴熟地玩弄于手心的老石匠,为了证明这辈子活得有出息,竟用这样的方式永久地证明着自己坚如磐石。他坟头上的芦苇长得旺盛。上头,干枯苇穗意气风发;根部,半尺来高的新叶发得肆意。我猜,这芦苇一定是大爷爷的转世。有时,我又觉得这芦苇不过是沾了石头的习气,坟头上,那密密麻麻,黄豆粒般大小的石粒丛里,最硬的那一粒应该才是大爷爷。

日子书写生活,生活点缀日子。在石头缝里劳作的人,在和石头争抢土地时被石块割裂的伤口,经过岁月的缝补,成了晚年的功勋章。所有的伤和血,抵不过生活烙在手足上的疤痕。在石头缝里刨食的人,注定要和石头如影随形,可谓:成也石头!败也石头!

爷爷一生爱热闹,爱骂人,也爱笑。人有旦夕祸福。自从爷爷变为“石门峡”之后,到死都没有离家半步,不曾见他骂人,也不曾见他笑过。事实上,“石门峡”这个绰号爷爷才领受不足两年就驾鹤西去了。父亲说,爷爷临终前告诫他,他的坟前和大爷爷的一样不准立碑。我不知道一向对石头不喜也不厌的爷爷,为什么会和石头结下如此深仇大恨?

后来,通过嘴快之人,我才知道在省城做厨师的福生叔回村,邀请至亲品尝拿手菜:铜锅石头鸡。爱凑热闹的爷爷不顾年迈欣然赴约。据在场的人后来回忆,福生叔把烧得通红的、鸡蛋般大小的麻布石放在铜锅里,再把煮熟的鸡肉连汤带肉倒进铜锅,锅里沸腾着,翻滚着。爷爷不知那根筋搭错了,首先夹了块石头送进嘴里。最后,鸡肉没吃成,还搭进了两颗牙齿。

爷爷七十出头,牙齿完好无缺,平日嚼烂生硬的干蚕豆不在话下。这口铁齿铜牙让爷爷骄傲了一辈子。被一颗石子硌掉两颗门牙。缺口处,像极了高山间的峡谷。我的一位诗人朋友写过:有了高山,峡谷才有了出路。可是,摊上了这小块石头,背上了“石门峡”的绰号,爷爷的峡谷就堵成了堰塞湖。所有的坚强,终究抵挡不了一瞬间的溃塌。

女儿第一颗乳牙的脱落,见证人只有她的爷爷、奶奶。女儿不顾满嘴的血,就打电话告爷爷的状。

“爸爸,爷爷要给我吃石子。”听得出,电话的那头带着委屈。

“爷爷为什么要给你吃石子?”我一头雾水。

“爷爷说:缺牙齿,吃石子。”

“孩子,爷爷逗你开心的!他想他的爸爸了”从她的爸爸的嘴里确认她的爷爷并没有要给她吃石子,这孩子的声音顿时由阴转晴。和她爷爷的嬉闹声传到电话的这头。我知道,父亲还没来得及卸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石头,又要润物无声地以孩童的方式引领孙女开始和石头打交道。其实,无论生活何方,我们的心里都生活着一块石头。

责任编辑:李学智

猜你喜欢

石磨石头爷爷
石磨
石磨:乡愁的老唱片
别小瞧了石头
石头里的鱼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推磨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浓浓石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