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早的中国(四)
——何尊至尊,尊于中国

2021-09-04○赵

农村青少年科学探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型腔青铜器青铜

○赵 培

三、尊贵的吉金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柔软的弱点,而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而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是人类广泛掌握应用的第一种金属材料,促进了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称青铜为“吉金”,是铸造礼器和兵器的原材料,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直到冶铁术的出现和成熟,这一状况才发生改变。

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的铜刀,但与后世青铜器存在近千年的断档,且矿渣含量很高,当是偶然的产物,不能看作中国青铜器的开始。二里头出土的成组的青铜礼器,特别是酒器和食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的开始。

与西方青铜富含砷不同,中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富含锡,是铜、锡和铅的合金,以铜锡青铜为主。经过漫长的摸索,中国古人总结出铸造适合不同用途器物的合金配比,其中用于铸造食器和酒器的“钟鼎之齐”是“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即铜占合金的85.7%左右,锡占合金的14.3%左右。

随着锡含量的增高,青铜合金的熔点降低,熔融状态下流动性增强,硬度提高,韧性变差。视觉上则是从金黄色逐渐往银白色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青铜器绝大多数都已生锈,并非本来颜色,但可以从生锈的颜色来判断其大致的合金比例。“钟鼎之齐”的青铜器如果没有生锈,应是金黄色。如果青铜器长期在水中浸泡,其锈则是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如果墓葬环境中存在硫化物,则生成蓝铜矿这类的蓝色锈。如果铅含量高,则是灰白色锈。有些青铜器因为锡含量高,锈呈黑色,即所谓的黑漆古。还有些青铜器的锈呈金刚光泽的红色或者浅灰色,这是氧化亚铜。青铜镜,因为考虑到反光照面的需求,会提高锡含量。这类铜镜现在看来通常呈银白色,即所谓的水银古。如果铜锡铅配比恰到好处,则能呈现出铁的质感,例如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洛阳鼎。实际青铜器的埋藏环境非常复杂,可能有不同成分的锈共存于一件器物上,因此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中国人自古就有欣赏抽象与天然形色艺术的能力,青铜器的锈,也是我们今天欣赏一件青铜器的一个方面。

我们现在来看何尊,它与上述青铜器略有不同,颜色发乌,乌黑光亮,近乎银白,反光很明显,这是合金中锡含量高的原因,可能达到30%,甚至更高。在何尊刚被铸造出时,它应该是淡淡的金色,在商周众多礼器中显得尤为特别。随着锡含量的增高,它的韧性会变差。何尊四个扬起器表的兽角有三个角尖残损,伸出口沿的四条扉棱,有三条折断后焊接修复的痕迹。这些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的。

大多数青铜器合金配比并不严格符合《考工记》的记载,这是因为《考工记》成书年代较晚,又经后世修改或者想象附会。所以《考工记》可以作为探究青铜器合金比例的参考,但不能作为断代或者判断真伪的依据。

小链接: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块范法、失蜡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被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之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之为芯、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熔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得无范痕、光洁、精密的铸件。

猜你喜欢

型腔青铜器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之光
模具型腔精加工及走刀方式探讨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青铜器上的中国密码
基于FANUC0i—MB系统的宏程序参数化编程研究
青铜古鼎
探索青铜爵的秘密“柱”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