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状况浅析

2021-09-03丁卫果耿以侠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高职学生

丁卫果 耿以侠

摘 要: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认同、文化样式的创新、文化精神的传承,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实际行动。高职学生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能够培育他们的理性思考视角、系统分析能力和正确价值判断,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思想潮流、价值取向中坚守文化底色、传承文化基因,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本文重点分析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问题归因,并提出有效培育策略,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化落实。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化自信; 价值判断; 历史虚无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0-112-0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更具基础性、广泛性、持久性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挺起民族脊梁的体现。高职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尤其是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中华民族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感、自信心和自信力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主要特点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多样化,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是推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作。

一、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现状概述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手段的普及,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在一些青年大学生中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1]、个人主义、极端主义、悲观主义[2]、功利主义蔓延盛行,奢靡之风、攀比之风有所抬头,娱乐至上、超前消费成为时尚,导致高职学生文化自信不足。

(一)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表现形式上存在的问题。第一,浅层次理解中华传统文化。谈到中华传统文化,高职学生更多认为是文化样式,比如典籍、文学、诗歌、建筑、艺术作品等,狭隘地解读为中华传统文化某种具体形式,而不是将这种文化样式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成长过程有机统一起来理解,阻碍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没有将“文以载道”的“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致力于个人成长、服务社会等,缺乏把中华传统文化放到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框架中去看待、思考和运用的能力。第二,片面性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成长的过程,但是高职学生往往集中在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更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往往忽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的文化建设成就,比如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形成的伟大精神谱系,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彰显又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延续,以“特区精神”为例,高职学生容易理解为某个区域的事,简单归结为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不能从精神、意识和思想层面深刻理解为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开放、借鉴等特点为支撑,也不能将具体社会发展案例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理解。

(二)高职学生文化自信内容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内容的普遍认同,对自身文化状态的清晰认识,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3]。高职学生受生活、学习和阅历的影响,在文化自信内容的选择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关于实物的选择上倾向于国外制造。不管是物质层面的消费品购买还是精神层面的美国好莱坞大片的观看,都能看出此类现象。以中药治疗新冠肺炎为例,更多的学生认为西药的治疗效果更好、治愈系数更高,对中药的信心不强。二是关于价值判断的选择上容易对标国外西方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道路选择是正确的、有效的和创新的,但是,面对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放大、歪曲、捏造的行为,高职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容易被带乱节奏或被感性化,比如“新疆棉”事件,这是西方蓄意已久的靶子,他们通过网络推手将中国“污名化”。由于新疆地理位置偏远、高职学生阅历简单、网络渲染无孔不入,导致学生对此事件没有正确的、合理的逻辑判断和事实了解,然后被带入西方殖民化的残忍套路,继而思想认识上无法清晰地明辨是非。

二、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因素分析

(一)历史基础知识教育不强。首先,高中分科的影响。基础教育阶段除了重视应试考试的效果,还存在“文理”分科造成的“偏科”问题,高职院校学习又以理工科为主,就导致历史知识弱化、缺乏、断层的普遍现象,历史知识断层的后果就是让高职学生失去文化自信的底气,对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缺少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缺乏世界的视角对比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类文明价值,从而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尤其是在西方思想的滲透和影响下,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干扰。其次,高职课程设置的影响。“课程体系是学生精神世界的主要源头活水,建构课程体系就是在为学生做‘精神配餐。[4]”高职学校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学习,人文课程开设的广度、深度不够,常以“尔雅课程”或其他形式开展。人文课程能够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容针对性、形式可感性、手段灵活性等都不够强,比如“艺术鉴赏”,素材西方居多,容易给学生带来中华传统文化不优秀的错觉。

(二)文化自信案例挖掘不够。一是地方文化缺乏传承。地方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任何优秀传统文化的样式都能从地方文化中寻找到根。以昆曲为例,昆曲属于吴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既是艺术样式又是地方文化的化身,融合体现了古代吴人的精神风貌和当代昆山的奋进精神。高职校园内的地方文化的导入、融入和嵌入都相对薄弱,没有形成完整、有效的文化认知、熏陶和传承的氛围。二是革命文化缺乏弘扬。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纪念场所等红色资源分布广泛,每一个地方都能挖掘出典型案例并将其精神融入到高职学生的心中。目前普遍现象:革命文化的弘扬往往停留在思政课堂,单一的教学形式、扁平的故事讲述等,都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灵魂上的认同和思想上的自信。

(三)网络教育平台开发不足。“00后”的高职学生与网络形成“一体化”的关系,即对手机高度依赖,而在收割“流量”的时代,企业肩负的社会育人责任就显得非常微弱。他们设计的网络游戏和各种手机APP呈现“泛娱乐化”的现象,而这些游戏和娱乐节目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是主动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偏少,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化自信途径狭窄,虽然有“典籍里的中国”、“这就是中国”等社会育人节目,但是,学生自愿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无法获得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和对现代化中国的认知,导致对娱乐平台信息偏听偏信,影响到高职学生文化自信路径的获得和自信心的树立。

三、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建设

“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5]”高职院校要结合育人实际,积极构建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铸牢历史育人意识。第一,牢固树立大历史观。结合今年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学生应该注重运用宏观视野分析看待历史,即通过中国历史、亚洲史、欧洲史、世界史等的学习,拓展认知视野,学会使用“横向”与“纵向”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从而全面系统洞察把握历史演变规律,促进文化自信心的形成,进一步科学地指导个人成长和服务祖国发展。第二,夯实历史育人基础。学校需要完善人文学科建设,尤其是在语文、思政、历史等学科的课程开设上要做到互相贯通、互相补充,构建文史政一体化的建设格局,同时需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文化实践活动,从感性角度引导学生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理性角度培养学生文化鉴赏力和分析力、从精神教育角度感染学生的思想世界,继而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创设文化自信氛围。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高职学生成长的必经之道,浓厚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即通过“感知-认知-行知”的过程逐渐提升认同感、自豪感与自信力。首先,家庭要自觉传承传统文化。“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俭节约”属于家庭美德的内容,也是家风建设的重点,因此,在家庭环境里家长应该做好引导帮助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伦理秩序建构和乡村治理作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其次,学校自觉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高职校园需要从内容多维度、形式多元化、效果多功能等层面设计校园文化,主要是指要全面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和价值作用。以民族大团结为例,重点解读中华传统文化“大一统”的文化底色,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发展的动力源泉,各民族共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体现。再次,社会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家庭、校园、社会三种环境相比较,社会具有最丰富的资源优势、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广大的受众群体。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从现实生活环境到网络虚拟环境,他们时刻接受来自社会环境的信息输入,因此社会需要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小到宣传标语、文案设计,大到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机关单位、企业公司、社会团体等都需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设文化自信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媒体传播作用。网络时代衍生的媒体平台对高职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利用网络媒体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以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治国理政、国际时事政治、历史类节目和平台众多,比如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入驻“喜马拉雅”听书平台,每周更新两次的“维为看世界”栏目、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入驻“B站”、江西卫视的“闪耀东方·中国大思政”等,都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解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途径,是高职院校推动学生文化自信建设的有益补充。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革命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绘就了庄重的文化底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凝聚了自信的底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6]”文化自信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又是长久的坚守,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当代高职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行路上需要灯塔指引、需要理论指导、需要力量支撑,因此要自觉把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现代化强国有机结合起来,做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践行者。

本项目是江苏省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80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召用,赵婧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植策略[J]人民论坛,2019

[2]夏小艳,佘金文.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四个自信”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9

[3]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

[4]陈秉公.结构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人的生命本体论新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5][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价值判断历史虚无主义高职学生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浅谈刑法学中五个关系的研究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高等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误区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