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双江模式”探究

2021-09-03王琼唐然董光美周平郭华春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15期
关键词:双江产业扶贫探究

王琼 唐然 董光美 周平 郭华春

2*

(1.云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3.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云南临沧 677300)

摘要 产业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战中的主要脱贫模式之一,是保证如期实现精准脱贫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梳理了我国产业扶贫的发展进程和主要模式,分析了双江模式的特点、成功经验及减贫脱贫成效,并提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双江;产业扶贫;探究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5-0244-03

Abstract Power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is one of the major modes to overcome poverty in Chinas fight against povert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sure the onschedul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aper,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main mode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y industry in China were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power alleviation effects of “Shuangjiang Mode”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and suggestions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er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Shuangjiang;Power alleviation by industry;Explor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CASR-09-15P)和云南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农学专业)(云教高〔2014〕5号)资助。

作者简介 王琼(1963—),女,云南昆明人,高级试验师,硕士,从事马铃薯科研与教学工作。*通信作者,教授,博士,从事马铃薯科研与教学工作。

收稿日期 2020-10-01;修回日期 2020-11-1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从1986年国家第一次划定331个国家级贫困县,到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转向开发式扶贫,涵盖72%以上农村人口,涉及592个县;2001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将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共计592个县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2011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包含三州三区,共14个片区、680个县。到2019年年底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0.2%降至0.6%,贫困人口从9 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 000万人以上,2020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节点,我国将有1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我国的脱贫成就汇聚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世界展示了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的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王春萍等[1]通过对2000—2015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982篇产业扶贫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产业扶贫演化的四条脉络,即产业扶贫主体由政府主导逐渐演变为政府主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参与并重;扶贫对象由农村贫困地区和人口逐步转向城市贫困人口,农村和城市扶贫两者并重;扶贫渠道由财政资金扶持逐步扩散到科技扶贫、智力扶贫、旅游扶贫等多元化方式;扶贫思路由农村推进向城市扶贫过渡,再到协调区域发展的精准扶贫战略。巩前文等[2]认为实施扶贫政策,贫困治理进程呈现如下特征:从小规模的救济性扶贫向大区域的造血性扶贫转变、从贫困户生产自救式扶贫向区域产业开发带动式扶贫转变、从贫困人口被动式扶贫向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式扶贫转变、扶贫对象从“单元扶贫”向“连片扶贫”转变。

产业扶贫是指以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开发,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资源性产品为对象,形成或延伸产业链,在开发中转移产品成本的支付方式而形成的对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生产性扶贫,其本质是“能力扶贫”,即通过支持贫困人口参与产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提升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开放式+造血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可持续性及不易返贫性等特征[3]。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脱贫方式,高校不仅担负着立德树人及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重任,农业高校如何凭借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出更好更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云南省双江县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扶贫项目的运作模式、经济效益,以此提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发展的建议,为进一步压实精准扶贫成果、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1 目前国内产业扶贫的模式

国内研究学者基于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产业扶贫的诸多模式,程华东等[4]通过对第一批参与定点扶贫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实践案例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了涉农高校四种典型的精准扶贫模式,即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模式、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大篷车”模式、华中农业大学“6+1”模式和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模式,提出了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当然不同的学者因切入点不同而提出的模式也各不相同,如郭晓鸣等[5]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认为合作社一体化带动型较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是最佳的产业扶贫模式;朱琳敏等[6]将绵阳市梓潼县由“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6方构成的种养结合扶贫模式总结为“1+5”畜牧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王玉林[7]将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模式归纳为直接带动型、就业创业型、资产收益型及混合带动型四种类型[7]。从组织结构上看,主要有“专业市场+农户”“公司+農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社+农户”等5种典型类型。从产业类型看,一类是以传统的农林种植、养殖为基础的产业扶贫,或以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业扶贫,即内源式的产业扶贫;另一类是通过兴办非农产业,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进而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即外生式产业扶贫。

由于我国贫困地区多位于自然环境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的中西部山区和边疆地区,特异性突出,因而产业扶贫模式很难进行统一归类,概括起来有:“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多方参与治理模式、资源产业扶贫模式、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特色旅游产业扶贫模式、跨区域联合体发展模式、互联网复合治理模式、移民搬迁进城进园模式等[1]。

2 双江县基本概况

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99°35′~100°09′E,23°11′~23°48′N,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距离昆明市711 km,临沧市78 km,是我国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4个民族联合组成的多民族自治县。为滇西边境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区56个贫困县之一,境内居住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白族、彝族等23种少数民族,2019年末,全县总人口18.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26万人,占总人口的44.48%;布朗族人口占全国布朗族总人口的12.2%,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县国土面积2 165.03 km2,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6.43%。2019年,双江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5.23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从2011年的33∶35∶32调整为26∶26∶4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7亿元[8]。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属低纬度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分明,雨量适中。每年5至10月为雨季,11月到次年4月为干季,年平均气温20.2℃,年均降雨量1 015.6 mm,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222 h,无霜期长达352 d。

双江还是野生药材的宝库,经普查有植物药材81科195种,菌类药材4科7种,还生长有国家级保护珍贵树种红豆杉等。双江是中國勐库大叶茶原生地,以盛产冰岛大叶种茶而闻名,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长大叶、墨绿色,叶质肥厚柔软、茶香浓烈,先后两次被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冰岛茶是最贵重的云南普洱茶之一。双江境内现存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园近1 300 hm2。在动物中有珍稀的孔雀、白鹇、锦鸡和会唱“茶花朵朵”的野鸡等。

3 双江产业扶贫模式的运作特点

3.1 双江产业扶贫模式的组织构架

双江产业扶贫模式的组织构架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基层工作站+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其对应机构分别为临沧市双江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郭华春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刘玉文水稻专家工作站;临沧市双江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忙孝马铃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云天化集团宇为科技公司、安徽农友公司和农户。

3.2 基层党建促进产业发展

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分别于2007年和2015年成立忙孝马铃薯和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成立合作社党支部,把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推行支部班子与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交叉任职,建立支部带党员、党员带农户“双带”工作机制;注重从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能工巧匠中发展党员,为合作社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在党支部的带领下筹资金、建基地、扩规模、增数量、打品牌、拓市场、增效益,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2018年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目前,建成优质米加工厂1座、收储交易场300 m2、仓库200 m2、低温冷藏库1座、水稻育秧工厂1座,配备各种农业机械92台(套)、日处理稻谷45 t烘干设备1套、日加工优质米50 t设备1套、病虫害飞防无人机2台,总资产1 500多万元。冬作马铃薯、大春水稻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繁重的大田生产仅需及少数有技术的工人即可完成,部分不能使用机械的工作由留守妇女和老人完成,如马铃薯机收后分拣、装箱,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或外出打工或转移到产业,加速了脱贫进程,合作社年实现纯利润平均300万元以上。

3.3 专业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郭华春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017年2月在允俸村忙孝马铃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设站单位为双江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建了以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郭华春教授为带头人,由教授、博士和研究生参与的12人技术团队,利用云南边疆热区长期雨季种稻旱季冬闲,开展优质、高抗、高产冬作马铃薯良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承担类似于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相关工作:①品种选育,分析研究双江降雨少、日照短、光照强、温差大等冬季生境特点及冬季马铃薯生物学特性,将气候特点与冬季马铃薯的品种、播期、栽培、管理及收获等生产性状相耦合,选育选用了一批适宜当地低纬度短日照的冬作品种,如滇薯23、滇薯47、丽薯6号等。②农技推广,大力推广“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科研成果,即土壤深耕、适时播种、高垄双行、合理密植、二次培土、膜下滴灌、全程机械化等一系列优质高产关键技术及害虫诱杀、控制发病中心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60%以上,提升当地高原特色农业竞争力。③人才培训,专家驻足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根据当地农事活动、作物生长情况不定期举办相关农业技术和农事耕种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活动或远程培训。刘玉文水稻专家工作站负责水稻生产相关技术工作。

3.4 销路畅通保障经济效益

合作社与安徽农友公司等合作探索建立了“订单生产+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实施订单农业,开展马铃薯订单生产订单销售,安徽农友公司2019年和2020年分别以2元/kg和3元/kg的保底价统一回收,既为农户消除了价格风险又为农户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合同中对农户最有利的条款是在马铃薯收获期的一个多月时间内,马铃薯田间收购价格保持不变,避免因节令和市场产生的价格波动对农户决定何时收获的投机性,在马铃薯收获期,1 hm2块茎生长量可达750 kg/d,适时收获显得非常重要,该条款的签订保证了农户利益的最大化,也避免了为逐利而产生的羊群效应。

3.5 双江模式的成功经验

双江模式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政府重视,高校与地方联合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专家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中心的专业化作用,指导种植大户建设示范基地,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科研成果转化下地落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同时弥补了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不足。二是成立合作社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及种植大户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边疆少数民族民风朴实,相信眼见为实,榜样的力量胜于简单的说教。三是利用云南边疆热区长期雨季种稻旱季冬闲,水旱轮作创造性地发展冬季马铃薯生产,选对了产业,专家工作站岗位专家立于田间地头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困难,增强了边疆少数民族发家致富的信心。四是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共建基地,形成规模效益,农业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如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无人机飞防、马铃薯机收等等,既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也解放了一批劳动力外出打工或从事服务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由当地农户为主体成立的合作社承担信息资源链接桥梁和协作的机构功能,满足农户对产业扶贫组织化的需求,负责协调企业和农户双方利益;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了条件和平台。

4 成效分析

4.1 整合资源,多方联动,脱贫成效显著(图1)

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社将农村分散的土地资源组织化、规模化,降低了单个农户进入市场的风险,提高了农民参与程度,盘活了农村的现有资源,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脱贫效益明显。在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工作站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持的前提下,专业合作社与云天化集团宇为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两化”+“六统一”种管经营模式发展马铃薯产业188.5 hm2,推行“十统一”种管经营模式发展水稻产业124.6 hm2,着力提高产业组织化生产水平,使马铃薯产量提高至49 509 kg/hm2,总产9 332.4 t,产值1 866万元;使水稻产量提高至12 000 kg/hm2,总产1 495 t,产值400万元。同时,搭建交易平台,拓宽农产品电商营销渠道,开展农特产品推介、收购、营销,互联网2019年销售产品380 t,销售额400万元,利润110万元。带动社员农民户均纯收入达14 600元,全部达到小康水平;带动建档立卡户187户626人实现增收900余元。合作社还依据自身发展优势,与大文乡清平村、忙糯乡小坝子村建立帮带关系,抱团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带动清平村、小坝子村218户农户种植马铃薯137 hm2,实现户均增收900余元,累计带动216户贫困户822人实现脱贫[9]。

4.2 调产业结构,创名牌效益,巩固扶贫成果

通过产业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沙河乡允俸村位于双江县城边,交通便利,地势相对平坦,便于水旱轮作且利于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全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从2011年的33∶35∶32逐步调整为2019年26∶26∶48,说明第三产业权重增加。产业扶贫已从初期只生产初级产品、次级产品逐步转向高端产品的深加工和生产,加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信息化、高端化、链条化、品牌化成为产业扶贫的转向特征[10],合作社努力打造的“南勐河大米”和“彩色马铃薯”,依靠品牌拓宽市场占有份额,已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5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建议

5.1 发展差异化扶贫产业,避免同质竞争

立足贫困地区区域特点、基础条件和贫困人口的个性化需求,综合分析当地的资源状况、生态环境、交通条件、产业基础、人员素质等因素,规划和优化扶贫产业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分类指导、长短结合”的原则,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扶贫体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防止产业趋同和同质竞争。

5.2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在尊重当地民族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基础上,通过树立产业脱贫典型,借助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改变其落后的生产与投资意识,将产业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与参与动力。

5.3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与培训体系 采取农村人才进

校(合作社)、农业专家下乡、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下地现场指导等线下线上多种方式培训农户,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除种植、养殖业及动植物疫病防治等专业技术外,还应包括电子商务、工商管理、法律法规等市场经营与管理知识,使培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前市场需求。

5.4 健全风险防范制度,增强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

西部邊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加之种植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的走向难于把握,产业扶贫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普遍较大,创新险种,增强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保证扶贫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春萍,郑烨.21世纪以来中国产业扶贫研究脉络与主题谱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6):145-154.

[2] 巩前文,穆向丽,谷树忠.扶贫产业开发新思路:打造跨区域扶贫产业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5):736-740.

[3] 刘尔思.创新产业扶贫机制——产业链建设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6.

[4]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78,158.

[5] 郭晓鸣,廖祖君,付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比较: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4):40-47.

[6] 朱琳敏,王德平,邓楠楠.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发展模式——“1+5”产业扶贫案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5):226-228.

[7] 王玉林.精准扶贫背景下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模式探究[J].南方农业,2016,10(35):52-54.

[8] 双江自治县县情概况[EB/OL].[2020-07-21].http://www.shuangjiang.gov.cn/shuangjiang/zjsj/xqgk/index.html.

[9] 张耀辉.临沧双江允俸村忙孝马铃薯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户推上“大市场”[EB/OL].(2020-05-07)[2020-07-21].https://mp.weixin.qq.com/s/wHXv45aAFYFyVWmySo8rOA.

[10] 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1):102-112.

猜你喜欢

双江产业扶贫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聂双江思想的政治之维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Thermostability of Sulfur Oxygenase Reduct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