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令绍:门庭儒韵,敝舍书香

2021-09-03孔颖

山东画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祖母书香家风

编者按

家风家训不仅是一种无言的教育,还是一种无声的嘱托,更是一个家族世代沿袭下来的家庭文化传统。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到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时间里,孔氏家族成为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作为孔子后裔,曲阜市民孔令绍挖掘整理孔氏家风家训,以学传家、以德立世,用实际行动践行良好家风传承。近日,本刊记者联系到了孔令绍之子孔颖,听他讲述了孔氏家风传承背后的故事。

我的父亲孔令绍是孔子76代后裔。从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到清代末期的2000多年时间里,孔家取得进士、举人、生员等各级功名的孔子后人达5000多人,占本族人口总数的1.7‰。后来,随着家族成员的不断壮大,孔氏家族也成了中国古代最早形成的文化世家。

我们的这个小家族是孔家的“旧县户”。明代末年,家族从曲阜旧县迁到陵城的马家庙村。祖父的高祖孔宪珍一边劳动、一边读书,成为咸丰皇帝御批的七品执事。后来,孔宪珍又把4个儿子、8个孙子都培养成文化人。1957年,我的祖父去世时,那时我的父亲还不到5岁,祖母带领一家人生活,日子过得很艰苦。那时候,一般条件较好的家庭也很少让孩子上学,可祖母依然把父亲姊妹六人送到学校读书。祖母是裹过小脚的,干不了重活,生产队就让她干点轻活。后来父亲上了高中,生产队长气愤地说:“你家连工分都挣不上,还让孩子上学?”从此,生产队就不照顾祖母干轻活了。即便这样,我们全家都没有灰心,每天起早贪黑、割草拾柴、贴补工分,直到父亲上完大学。成年后,为报答父母之恩,父亲在孔林里立了一通石碑,碑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以羸弱之躯蹚出一线之路,让我姊妹六人有路可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力求让子女求知识,使其上小学、读中学、上大学,充分展示出一位普通女性的博大胸怀及远见卓识。

工作后,父亲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上班时,父亲一年作几十场报告。退休后,父亲讲儒学、写文章、做公益,不仅注重家庭、家教、家风领域的研究,还将自己家庭、家风传承的状况和对家庭建设的研究成果广泛地向全社会宣讲。从机关到学校,从工厂到农村,从集市到社区,从高校到省城,父亲每年作上百场报告,受众达几十万人次。特别是十八大以后,他曾到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讲家风,南到湖上广,北到黑吉辽,东到青岛潍坊,西到甘肃西藏,人们说他“传递党的声音四十年不停歇”。如今,一二十年过去了,当年那些听众遇到我时,竟还能说出父亲当时讲课时举过的例子、用过的警句。这几年,我的儿子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也开始跟着父亲同台讲国学、讲家风。

父亲经常说,在家族赓续中,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支撑。我的家庭至今还保持着一个传统,每逢孩子将要入学时,大人必带着他拜孔庙。从父亲的高祖开始,这个传统就代代相传。父亲常说:“人不仅要知道血脉的传承,还要懂得文脉的传承,这叫不忘初心。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今年我刚过了四十岁,父亲待人时的诚恳、率真、热情,对我有着直接的影响。很多人都曾对我说:“你身上,有你父亲的影子!”现在,我不仅是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还被聘为“山东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团”成员。

在良好家风的传承下,各级组织还授予我们全国五好家庭、全国文明家庭、山东省最美书香家庭、济宁市“十大最美书香家庭”等荣誉。

(图片由孔颖 曲阜市妇联提供)

(編辑/王勉励  助编/景敏)

猜你喜欢

祖母书香家风
桂花
墨韵书香
墨韵书香
家风伴我成长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书香海报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祖母的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