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相页岩油录井重点发展领域与技术体系构建

2021-09-03王志战杜焕福李香美

石油钻探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录井岩屑钻井液

王志战,杜焕福,李香美,牛 强

(1.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有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2.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2206;3.中石化经纬有限公司胜利录井公司,山东东营 257064;4.烟台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烟台 370602)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是原油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1-2]。陆相页岩油按成熟度分为中高成熟度和中低成熟度2 大类型: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分为源储一体型、源储分异型、纯页岩型[3],我国已在准噶尔、渤海湾、鄂尔多斯、三塘湖、松辽和江汉等多个盆地取得突破[4];中低成熟度页岩则需要采取原位转化技术才能获得商业化开采[5]。陆相页岩油的主要地质特征是发育淡水与咸水2 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均较高,但非均质性强;陆相页岩油层系广泛发育陆源碎屑岩、混积岩2 类储集体;源储一体,近源聚集,发育多个甜点段;页岩油层系甜点段厚度不大,但甜点段平面分布范围广[3]。页岩油储层评价内容包括生烃品质、储层品质、含油性、工程力学品质[6],或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可压性[7]。

录井既是一项油气勘探技术,也是一项石油工程技术,是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纽带,具有“多”(测量参数多)、“快”(分析速度快)、“好”(低风险)、“省”(低成本)的技术优势[8-9]。谢广龙[10]着重从油基钻井液的角度探讨了胜利油区页岩油井的录井技术系列;张丽艳等人[11]针对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的页岩油,提出将气测参数、岩性及岩心裂缝观察、地化热解参数、残余碳分析、元素分析等多种录井参数结合评价页岩油;陈贺等人[12]针对大港油田的陆相页岩油,提出将综合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地化录井、元素录井和随钻地质导向等录井技术组合在一起解释评价页岩油;马青春[13]针对冀东油田的页岩油,提出利用X 射线荧光(XRF)元素录井、X 射线衍射(XRD)矿物录井、气测录井、三维定量荧光、岩石热解和热解气相色谱等录井技术综合评价页岩油;张文雅等人[14]针对饶阳凹陷页岩油提出了“三类”(岩石类型、源储组合类型、烃源岩类型)、“三性”(物性、含油性、脆性)录井评价技术。目前,我国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有些问题不明朗,录井评价方法也尚未统一,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足:1)没有针对页岩油的地质特点与工程难点,考虑如何提高录井采集的分辨率与精度,即没有完全打破常规;2)所建录井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项目不全面、不统一,针对性不强;3)仅考虑了现有的录井技术,没有针对页岩油勘探开发与钻完井需求,提出需要重点发展的录井技术及急需解决的录井难题。为此,笔者结合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特征与随钻评价难点、工程需求、勘探开发最新进展,提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钻井液核磁共振与岩样T1-T2二维核磁共振、录井岩石力学3 个重点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从针对性、有效性、经济性的角度系统梳理、比对相应的录井技术,建立了更加可靠与经济的页岩油录井技术系列,以期指导和促进页岩油生产实践。

1 页岩油录井评价的主要内容

根据页岩油的地质特点及工程需求,结合国标(GB/T 38 718—2020)规定[6]和当前流行的评价重点[7],录井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 方面。

1.1 矿物组分定量分析与有利岩相随钻识别

矿物成分尤其是黏土矿物成分的准确分析,对于井壁稳定、压裂选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录井进行矿物分析的方法有2 种:一种是定性方法,采用薄片鉴定或QemScan[15]技术分析;一种是半定量方法,利用X 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全岩矿物,该方法通过解谱识别矿物,但由于每种矿物具有多个衍射峰,能识别的矿物有限,不同软件、不同仪器给出的结果差异很大。

页岩气的岩相多是以成分含量来划分,如硅质页岩、钙质页岩、黏土质页岩等[16],而页岩油的岩相则采用以构造为主的划分方案,如纹层状、层状、块状等[17-18]。富有机质和灰质的纹层状泥页岩是页岩油层系最有利的岩相,也是页岩油勘探的目的层,是地质导向的追踪层。录井识别有利岩相的方法有2 种:一种是直接识别法,通过肉眼观察岩心或薄片鉴定法识别;另一种是间接识别法,通过统计不同岩相成分的差异与规律,结合对有机质敏感的成分,通过矿物、元素建立三角端元图版来识别。从时效性、经济性的角度考虑,间接识别法更适用于对岩屑进行连续分析,并可据此跟踪目的层进行地质导向。元素录井需进一步提高检测分辨率,尤其是要提高微量元素的检测精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沉积环境识别、参数求取、地质导向等方面的作用。

1.2 储集性与含油性评价

储集性决定了页岩层系的储油量。录井评价孔隙度的方法有2 种:一种是利用QemScan 或RoqScan 技术测面孔率,但在制备岩样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面孔率,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尤其是伊/蒙混层或蒙脱石含量较高的岩样。另一种是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孔隙度,由于页岩油储层非常致密,首先需要提高孔喉尺度分辨率,采用较小的回波间隔(≤0.1 ms)[19];其次是要提高信噪比,采用磁场强度较高的仪器,并提高采集次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按不同的截止值进行谱图分割,实现孔隙度的精细评价,如黏土束缚孔隙度、毛管束缚孔隙度、可动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微孔孔隙度、中孔或介孔孔隙度、宏孔或大孔孔隙度等[20]。

录井的主要目的是寻找油气,因此评价岩样含油性的方法有多种,如荧光法(三维定量荧光法、荧光薄片法(显微荧光法))和热解法。热解法是通过岩石热解参数评价含油量,如成熟度、S1、TOC 等[7]。荧光法和热解法需要粉碎岩样或制成岩片,这样会导致轻组分损失,影响测量精度。同时,油基钻井液也会对测量结果造成严重影响。评价岩样含油性最有效的方法是核磁共振法,但由于页岩油储层非常致密,无法采用弛豫试剂浸泡样品的方法测定含油饱和度,需要采用二维核磁共振法测量,而D-T2二维核磁共振的孔喉尺度分辨率及检测精度相对较低[21-22],因此采用T1-T2二维核磁共振评价页岩油储层的含油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但磁场强度、回波间隔、探头直径、采集参数、反演算法等都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不同学者建立的模型不尽统一,实测结果与理想化的解释图版差异较大[23-29],相应组分需要进一步验证。

1.3 可动性评价

可动性指的是原油的可流动性,由孔喉结构或渗透率、气油比或原油密度(黏度)、孔隙压力、可动油饱和度共同决定。通过核磁共振T2谱可以准确评价孔隙结构,但核磁共振的Coates 和SDR 等渗透率模型是基于达西渗流建立的,缺乏方向性,不适用于非达西渗流的非常规储层。录井计算气油比的有效方法是通过气测各组分的含量[30],核心是定量脱气,组分检测精度高。录井计算原油密度的方法有多种,如定量荧光的油性指数、核磁共振的弛豫时间等。采用定量荧光法计算原油密度,需要粉碎样品,但在粉碎过程中会损失轻烃组分,导致原油密度的计算结果不够准确。核磁共振的弛豫时间(T2,T2的几何平均,T2/T1等)对原油密度或黏度最为灵敏,但需要测量自由流体,在受限状态下难以准确定量,因此通过岩样分析,难以准确评价原油的性质。页岩油属于滞留烃原位或短距离运移后成藏,孔隙压力的主要成因机制是生烃作用与欠压实,建立模型时要兼顾孔隙体积的变化与孔隙流体体积的变化。可动油饱和度可根据T1-T2谱计算。

1.4 可压性评价

地层的可压性可以用裂缝发育程度、脆性(脆性指数或脆性矿物含量)和应力差3 个参数表征。对于裂缝发育程度,录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岩心或通过扫描岩心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是可以通过钻井参数间接判断,如井漏时的钻井液流量曲线形态;根据功指数判断裂缝发育程度缺乏说服力,因为孔洞发育带,功指数也呈下降趋势。脆性缺乏明确的定义,目前,录井评价脆性的方法主要有2 种:一是通过XRD 统计或通过XRF 计算脆性矿物的含量[31];二是通过岩屑声波技术,根据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计算[32]。对于应力差(最大水平主应力与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差),录井可以在准确评价孔隙压力与破裂压力的基础上,根据图1 和文献[33-37]中的计算模型求取。

图1 地层压力与地应力之间的关系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mation pressure and geostress

2 页岩油录井重点发展领域

一项技术、一个参数往往可以用于多个内容的评价。根据页岩油钻探需求与录井难点,页岩油录井采集与评价的重点是技术的有效性、参数的代表性、模型的先进性,发展方向是提质(数据质量、成图质量、报告质量)、提速(分析的及时性)、提率(分辨率、发现率、符合率)和提效(通过优化录井技术系列、智能化录井、多源信息同步录井等手段,实现降本增效)。综合录井技术现状及页岩油的评价重点,应该从以下3 个领域实现突破或加快成果转化。

2.1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DRIFTS)技术[38-39]是斯伦贝谢公司所采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国内录井还没有引入。该技术的优势表现在3 方面:1)定量分析矿物含量,并能确定黏土矿物类型,准确评价脆性;2)直接测量干酪根,根据谱图确定干酪根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干酪根密度、基质密度、TOC 等参数;3)评价成熟度,根据图版确定镜质体反射率(Ro)。可见,该技术弥补了现有录井技术的3 大不足:矿物定量分析精度低,不能直接测量干酪根,无法确定镜质体反射率。当然,该技术也有不足,就是需要根据不同测量目的进行分类标定,如主要矿物分析、黏土矿物分析、干酪根分析等。

2.2 高分辨率与高信噪比核磁共振技术

页岩油核磁共振的测量对象是钻井液和岩样(岩心、岩屑)。地层的含油量由钻井液的含油量与岩屑的含油量组成。

利用核磁共振测量钻井液含油量的目的,是识别与评价地层的含油量或含油率、原油密度或黏度,其必要性体现在2 方面:1)PDC 钻头导致岩屑的含油量大幅度降低,通过岩屑检测地层的含油性失去了物质基础,原因是岩石破碎后增大了其与钻井液的接触面积,孔隙中的原油大部分进入了钻井液;2)中高成熟度的页岩油多为凝析油—挥发性油,在物质分离(钻井液脱气、岩样粉碎)过程中挥发严重,导致常规录井方法的测量结果失真。采用核磁共振测量的原因是其具有3 大优势:1)无需进行物质分离,可直接识别油、水,常用的方法有一维谱(T2)、二维谱(D-T2、T1-T2)等;2)一种纯流体只有一个弛豫峰;3)弛豫时间对油质非常敏感。利用核磁共振测量钻井液含油量也存在3 个难点:1)钻井液中含油率较低,对核磁共振测量仪的检测下限与信噪比提出了严峻挑战,原因是致密储层的含油量本来就不高,在大排量钻进时,钻井液中地层油的量更少;2)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判识地层油的难度大,原因是油基钻井液是以油为连续相的油包水体系,地层油进入钻井液后与基础油混溶,背景值较高,目标值与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不能根据T2谱上是否出现新峰来识别地层油;3)实现在线测量的难度较大,人工取样的劳动强度较大,及时性也难以满足需求,需要进行在线测量,而在线测量对钻井液自动进样与管路自清洁、核磁共振传感器的体积与性能、复杂环境下电路的稳定性与灵敏度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的研究团队经过持续攻关,研发了钻井液含油性核磁共振在线录井仪,实现了“油中油”的准确判识,建立了油基钻井液中地层含油量的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评价模型与原油密度评价模型[40-42]。

T1-T2二维核磁共振无需对样品进行处理,通过一次测量就能实现页岩油储层多组分的识别与饱和度的评价,并能评价储层的物性。Li Jinbu 等人[23]建立了21.36 MHz 核磁共振仪的T1-T2解释图版,利用该图版能够识别干酪根、吸附水、结构水、可动水、吸附油、可动油,但信号区域存在相互叠加情况。Marc Fleury 等人[24]建立了2 MHz 核磁共振仪的解释图版,利用该图版能识别黏土中的氢氧根和干酪根、黏土及粒间孔中的水、多孔介质中的烃类。Ravinath Kausik 等人[27]利用2 MHz 核磁共振仪的T1-T2解释模型分析测量结果,认为干酪根在低场条件下不可见、沥青部分可见,可识别的组分包括黏土束缚水、无机孔中的水、有机孔中的可动油与不可动油、无机孔中的油等;Ma Xinhua 等人[28]建立了12 MHz 核磁共振仪的T1-T2解释图版,利用该图版能够识别有机质、黏土结构水、孔隙水、烃类;Seyedalireza Khatibi 等人[29]建立了22 MHz核磁共振仪的T1-T2解释图版,利用其能识别氢氧根、非常坚硬的固体有机质、固体沥青与干酪根、纳米孔中的水、大孔和裂缝中的水、有机孔中的油、无机孔中的油。由此可见,尽管T1-T2二维核磁共振在页岩油储层的含油性与可动性评价中的作用非常大,但没有成熟的解释模型。目前的测试结果表明,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层系中的有机孔并不发育。地层测试结果表明,页岩油储层可能并不含水,这些认识与当前的解释图版相矛盾。因此,需要结合所用的核磁共振仪进行研究,利用多种可靠的手段进行验证,建立分辨率高的解释图版和高精度定量评价模型。

2.3 录井岩石力学

广义的岩石力学参数包括弹性参数(杨氏模量、泊松比)、强度参数(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地应力参数(垂直/上覆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和孔隙压力。需要重点发展的是基于岩屑的弹性参数、强度参数测量或求取技术。利用录井资料求取弹性参数的方法有3 种:一种是根据元素或矿物成分进行拟合[43],但陆相页岩的强非均质性会对拟合效果及模型的适用性产生影响;二是采用岩屑声波技术,根据岩屑声波的纵波波速、横波波速,结合岩样密度,进行求取[44];三是采用纳米压痕技术[45],可以得到页岩的微观和宏观力学性能、杨氏模量和硬度,矿物学在控制页岩力学性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碳酸盐和石英含量增大,杨氏模量升高,而随TOC、黏土含量和孔隙度增大,杨氏模量降低。岩屑声波技术和纳米压痕技术的难点均是岩屑样品的加工处理,其对样品表面的光滑度要求较高。测量结果均表明,与岩心柱的测量结果相比,岩屑的测量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录井岩石力学发展的重点是岩屑声波技术,由纵、横波波速,结合密度、泥质含量,便可求得弹性参数、强度参数、地层压力参数和地应力参数[33-37]。可见,岩屑声波技术的意义非凡,应加以配套完善,尽快实现成果转化,并加强与地震技术的融合[46],实现由点到线、到面、再到体的飞跃,为钻井完井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支撑。

岩屑声波资料与密度、泥质含量结合求弹性参数、强度参数、地层压力参数和地应力参数的计算模型为:

式中:μ为泊松比;vp为纵波波速,m/s;vs为横波波速,m/s;E为杨氏模量,GPa;K为体积压缩模量,GPa;ρ为岩样密度,g/cm3;G为剪切模量,GPa;IB为脆性指数,%;σt为抗拉强度,MPa;Vcl为泥质含量,%;Ed为动态杨氏模量,MPa;σc为抗压强度,MPa;Kd为可钻性级值;Δtn为正常趋势线及其延伸线上的声波时差,μs/m ;Δta为实际的岩石声波时差,μs/m;pp为孔隙压力,MPa;po为上覆压力,MPa;pn为静水压力,MPa;pf为破裂压力,MPa;pt为坍塌压力,MPa;D为垂深,m;σv为垂直有效应力,MPa;σeh为最小水平应力,MPa;σeH为最大水平主应力,MPa;Kss为构造应力系数;Δt为声波时差,μs/m;V为指数。

3 页岩油录井技术体系

根据页岩油“地质-工程-地球物理-经济”一体化勘探开发的需求,兼顾PDC 钻头、水平井、油基钻井液等对录井的影响,页岩油储层成熟度、类型的差异,综合现有录井技术的特点与急需发展的录井技术,本着针对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原则,构建如表1 所示的陆相页岩油录井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将有利岩相识别纳入储集性评价的范畴,增加了可钻性的评价,兼顾了水平井布井方位、地质导向、优快钻井、井眼稳定、安全钻井的需求。由于受油基钻井液的影响,且高成熟度页岩油的油质较轻,在样品粉碎或较长时间制备样品的过程中,会导致轻组分严重散失,不推荐进行岩屑定量荧光录井和岩石热解录井。

表1 陆相页岩油录井技术体系Table 1 Technical system for the logging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4 结束语

现有录井技术要根据页岩油的成熟度、类型,打破常规,提高针对性、有效性,从样品保存与分析、采集分辨率与定量精度等多个角度,实现提质、提速、提率、提效。要针对现有录井技术的不足及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实际需求,重点引进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进行页岩油储层T1-T2二维核磁共振技术攻关,加快钻井液在线核磁共振与岩屑声波2 项技术的快速转化。页岩油录井技术体系的构建应以“提质、提速、提率和提效”为主导,求“储集性、含油性、可动性、可压性”之同,存“页岩油储层成熟度、类型”之异,多项目和多专业协同,实现全井筒油气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准确评价,为页岩油钻完井提供全过程的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录井岩屑钻井液
考虑颗粒随机分布特征的水平井环空岩屑起动流速
岩屑床清除工具携岩效率仿真分析
大斜度井岩屑床清除工具研制与应用
纳米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应用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对如何提高录井工程经济效益的思考
页岩气钻井岩屑运移规律仿真分析
原矿土钻井液室内评价与应用
强抑制钻井液体系研究及现场应用
树枝状聚合物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