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开启首都现代化建设新航程

2021-09-01方丹敏韦冬妮

北京支部生活 2021年7期
关键词:京津冀北京建设

方丹敏 韦冬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首都发展进入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先后9次视察北京、14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做好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开启了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航程。在记者采访中,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第一研究处资深研究人员韦冬妮就上述内容作了生动讲述。

牢固树立首都意识,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

记者:“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是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指明了方向。请你谈谈以首都发展为统领的含义。

韦冬妮:2020年11月28日至29日,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召开。全会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北京的“十四五”规划是首都发展的“十四五”规划。全会强调,要牢固树立首都意识,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全力推动首都发展,是北京发展的纲和魂。首都发展的全部要义是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首都发展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的发展,坚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成中国式的现代化。首都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四个中心”都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四个服务”的经济形态就是现代服务业。首都发展要始终坚持首善标准,并融入首都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首都发展要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记者:北京作为首都,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上作表率。请你谈谈北京市贯彻落实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的情况。

韦冬妮: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确定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以更深层次改革和更高水平开放,不断开创首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2017年6月19日,市委书记蔡奇在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做好北京工作,推动北京发展,最重要的是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四个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也是引领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的定向标和导航仪。2017年9月29日正式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就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新一版总规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都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聚焦城市战略定位和提高“四个服务”能力,立足大局,奋力开拓,首都的高质量发展也寓于做好“四个服务”之中,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北京着力完善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圆满完成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7年首届和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服务保障工作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重大国事和政务活动常态化服务能力显著,形成了“北京服务”品牌。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经过多年发展,这个“牛鼻子”牵得怎么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什么成效?

韦冬妮: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作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

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牢记北京作为协同发展“一核”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施策,全向发力,着力打造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北京市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城市发展在理念、方式、管理方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从关注经济体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提升。通过主动“瘦身健体”,有序、有效、有力推动疏解了一批非首都功能重点项目。扎实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3164家,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978个。建筑规模和建设用地由增转降。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

北京市抓住重大战略机遇,主动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京津冀三地有力有序推动了一批重要事项、重点项目、重大政策落地实施,不断提升就业、养老助残、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交通、生态和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覆盖区域逐步增加,京津冀地区正在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首都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城市副中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作为首都新“两翼”中的重要一翼,承担着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推动首都实现新发展的重要使命。经过5年多的努力奋斗,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第一批市级机关35个部门顺利迁入,一批基础设施、公共服務、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关键项目进展顺利。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唱响新时代京津“双城记”,京雄城际、京张高铁相继通车,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1410亿元。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顺利推进,带动全市冰雪运动参与人次超2500万。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7年多来,首都北京城市更加美好,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和改善。

首都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记者:前面你提到,北京是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请你介绍一下北京探索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新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情况。

韦冬妮:北京市按照“控制增量、疏解存量”原则,坚决控制调整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与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的一般性制造业。2014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发布实施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严格禁止明显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行业进入,成为实现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一把标尺。2015年修订目录,进一步扩大禁限范围,新版禁限目录涉及全市599项行业条目,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55%,堪称“史上最严”。目录实施后,为优化提升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留出更多空间。2018年9月,形成《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将疏解非首都功能与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相结合,让禁限更为精准、细化,落实更为有力,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腾笼”后,“换鸟”的步伐也逐步加快。北京市加强制造业腾退空间盘活利用,引入高精尖产业项目,优先发展高精尖产业。存量制造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提升。疏提并举、腾笼换鸟,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北京探索走出了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的新路。

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昌平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技设施全部开工。“三城一区”完成新一轮规划设计,发展目标更加聚焦、发展活力持续增强。中關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勇于先行先试,始终保持快速增长,总收入突破7万亿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市研发投入强度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稳居全国第一,独角兽企业93家、居全球城市之首。

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激发新动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点领域改革,营商环境连续两年全国第一。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全面启动,服务贸易占全国1/5左右。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三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家对外开放重要平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北京市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先后遏制了外来输入型、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等疫情,首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6万亿元,人均GDP约2.4万美元,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北京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党中央已从战略上布好局,北京市在紧要处落好“五子”:一是率先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抓好“两区”建设;三是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四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包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五是深入推动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着力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的城市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城市病”得以逐步缓解。请你谈一谈北京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具体措施。

韦冬妮:市委、市政府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做到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随着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和首都功能核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继编制实施,首都规划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型。

北京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主动选择减量发展,优化城市布局,推进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塑造首都城市特色风貌。坚持综合治理畅通城市交通网络,按照“优供、控需、强治”总体思路,不断提升城市交通服务能力。以人民为中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丰富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管理手段和法治手段,着力解决城市治理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畅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渠道,形成了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着力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水平。从2017年开始,北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完成3500条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紧盯城市治理痛点,狠抓生活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完成“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回天有我”,探索大型社区治理样本。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3254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PM2.5年均浓度38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57.5%,市民享受到更多蓝天白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密云水库蓄水量创本世纪以来新高,永定河北京段25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完善生态补偿和结对协作机制,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围绕“七有”目标和市民“五性”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人均期望寿命82.43岁,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积极推行“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改革,一大批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记者:关于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有一句很通俗的话称:一条热线撬动了“治理革命”。请你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韦冬妮:这主要说的是从2019年开始的“接诉即办”改革。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变革和创新,深化党建引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从2019年开始推进的“接诉即办”改革,用一条热线撬动“治理革命”,形成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创造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北京样本。

北京建立全市统一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平台,将全市338个街乡镇、16个区、有关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全部接入,形成“统一模式、统一标准、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热线服务体系,实现全年365天、7×24小时对群众诉求的全渠道响应。同时,建立群众诉求办理的闭环运行机制,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日通报、周汇总、月分析”机制,每日汇总分析群众诉求情况,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支撑。2020年,有440万市民通过热线反映1100多万件诉求。

2021年年初,市委市政府推出“每月一题”工作机制,作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的重要创新,明确提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充分利用12345民生大数据和“接诉即办”年度体检报告,梳理出27个高频难点问题,每月围绕1个主题、选取2~3个具体问题,市委主要领导重点听取汇报,明确责任单位,开展专题研究,提出改革措施,实施全程督办,推动问题解决。这是从高位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的有效尝试。通过每月攻坚,细化改革措施,实施全程督办,一些高频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一些高频热点的诉求量减少,基层负担降低,实现了顶层治理和基层治理良性互动。

从实际效果上看,“接诉即办”改革稳步实施,城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政机关工作导向、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以及社会评价明显向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这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际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走向深入,全市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持续高涨。

新思想指引方向,新征程催人奋进。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北京篇章,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京津冀北京建设
寒露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京津冀协同发展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