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图书馆本土文化数据库构建研究——以“常德印象”数据库建设为例

2021-09-01龙春芳

绥化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文理学院常德人文

龙春芳

(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 湖南常德 415000)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推广使用,人文学科与数字科技结合紧密程度不断提高,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也重点强调了要加快完善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简称“新基建”)[1]。新基建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面向未来智能时代的全新基础设施建设体系,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2]。作为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建设的前沿阵地,地方高校图书馆依托于数字人文科学构建城市文化数据库,有助于传承保护城市文化。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再积极开展城市记忆工程建设,试图依托于数字技术,从数字人文视角构建“城市记忆”资源体系[3]。本文以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常德印象”数据库构建为切入点,探讨地方高校图书馆本土文化数据库构建思路,以期在满足在校学生对城市文化资源需求的同时,全方位地服务常德、推广常德。

一、国内外城市记忆数据库建设概述

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拓展,社会记忆数据库建设成为了世界性潮流和趋势。国外图书馆关于本土文化知识库的建设和研究起步较早。有许多先进案例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针对北卡罗来纳州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构建了“Memories of North Carolina(北卡罗来纳记忆)”数据库。该数据库,最初主要是将本校关于北卡罗来纳州图书资源做了一个高质量的扫描和数字档案化管理,没有对外开放。后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记忆资源的格式日渐多样化,加之人们对城市档案文献资源的需求加大,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开源性的有限免费数据库[4]。

从国内图书馆数字人文技术发展及知识库建设情况来看,一些有影响力的公共图书馆与地方高校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青岛大学图书馆等都在积极推进图书馆本土文化数据库/城市记忆文化数据的建设。目前,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建设比较成熟的有北京记忆、广州记忆、青岛城市记忆、深圳记忆、承德记忆、上海记忆等。这些城市文化数据库为社会公众提供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成为了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5]。

二、“常德印象”数据库构建的策略

(一)构建意义。构建“常德印象”文化数据库,将常德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汇聚一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构建“常德印象”本土文化数据库,能够整合常德市的历史文献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更全面化、立体化地向社会公众展现常德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底蕴,为常德未来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常德拥有非常丰富旅游资源,包括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人文古迹,如桃花源旅游区、城头山旅游景区、柳叶湖景区、澧州文庙、闯王陵、孟姜女贞烈祠等,构建“常德印象”文化库,以此为对外窗口,不仅有助于推广宣传城市文化,而且还能够提升常德人民的文化自信。第二,数字化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率的不断提升,数字化资源给使用者带来了更便捷的使用体验。构建“常德印象”本土文化数据库,可以方便高校在校学生和普通市民查阅相关档案资料,提升在校学生和常德市民的幸福感、自豪感[6]。第三,地方高校图书馆构建本土文化数据库,有助于城市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知识的传播效率和迭代效率显著提高,以数字化管理为基础的本土文化数据库,能更好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

(二)指导思路。在互联网、软件数据库技术及各种数据分析方法的支持下,通过充分运用数字人文理念,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构建“常德印象”数字资源库体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层。即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以“常德印象”为主题的本土文化数据库构建,是数字人文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应秉承数字人文理念,将人文社会科学和数字技术相融合,打破传统意义上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限制,进而满足高校大学生和普通市民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共享要求。数字人文是一种新兴的理念与方法,该方法旨在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用以深度整合、挖掘、利用、传播人文资源[7]。当前,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文已经在诸多领域得到了研究、应用与实践。

(三)内容框架。常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要向外界全面展现常德,需尽可能采集类型多样、内容全面的各种数据资源。具体的信息采集方式应包括但不限于档案馆数据文献资料、地方图书馆资料、口述历史及实地调研走访等多种方式,尤其是常德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献资料较少,需要馆员与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深入交流,掌握第一手的数据信息。信息采集的主体可以以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员为主,但也不应局限于单一主体,常德市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常德市民间文化协会、民俗爱好者等都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常德历史文化信息。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本土文化数据库内容框架,应包括:(1)历史遗址遗迹。如古武陵城的各种文物古迹、桃花源遗址等;(2)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常德丝弦、刘海砍樵传说、花鼓戏等;(3)地方历史文献。包括常德历史长河中的各种官方文献、民间资料汇总等;(4)少数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文化、民族艺术形态的保护与传承等。少数民族文化是常德本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少数民族的民俗、服饰、舞蹈、剪纸艺术等,都属于常德文化对外的重要名片。“常德印象”本土文化数据库内容的具体框架,见图1。

图1 “常德印象”本土文化数据库内容框架

(四)核心模块。“常德印象”数据库的核心模块应包括数据模块、集成模块和服务模块三个部分。数据模块是最基础的底层知识库模块,该模块为数据库的创建、运行、维护、更新等操作提供基础数据上的支持。在“常德印象”数据库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将相关文献资料做数字化处理,即,将传统意义上的文献资源转换成数字数据格式。如将常德地区的历史文献纸质档案数据通过扫描、拍照等处理形成数字资源。其次,应对数字化的数据资源进行标签化处理,为数字资源的知识元关联提供必要准备。

集成层模块是数据库的核心模块,数据模块中采集到的数据信息是相对零散、不系统、不完善的,其中可能还包括一些错误的、冗余的基础数据。从数据模块到集成模块,就是要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基于一定的关联规则进行汇总、分类、清洗及归档,并最终实现数据集成与聚类,为用户使用提供便利[8]。集成模块是以数据模块为基础的,因此,其必然会随着数据模块的不断完善而完善。需要强调的是,集成模块中的信息始终处于不断完善和修正当中,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服务模块是与用户体验相关的模块,旨在为用户提供具有友好性的资源服务,以便于用户按照自己的兴趣点或主观偏好,从多个不同的维度深入了解常德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如按照时间脉络,为用户提供深入了解常德厚重人文历史的可视化导图;按照空间主线为用户提供基于地理概况的历史人文特征导览;如按照主题维度为用户提供关于遗迹遗址、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艺术等资源数据目录;如按照用户画像,提供切合用户需求的城市文化资源数据推荐。

三、构建“常德印象”数据库的保障措施

(一)技术保障。技术保障包括技术人才保障、技术平台保障等几个层面。1.要稳定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数字库建设的现有人才资源体系,避免知识工程领域的优秀人才流失。图书馆数字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是保障数据库建设与运行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应在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内部构建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以鼓励相关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数据库建设。2.鉴于当前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信息技术、知识工程领域的人才不足问题,因此,要在校内外加强信息技术、知识工程等相关领域人才的引入,为数据库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3.在技术平台方面,要构建集用户访问、系统维护、系统动态更新等功能于一身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平台应具备用户登录身份识别、高级检索、城市资源链接、个性化检索、个性化推送等功能。由于数据库软硬件动态更新是提升平台功能的基础,涉及到对后续软硬件资源的持续投入。因此,一体化服务平台除了具有普通网络服务平台的基础功能以外,还应具有强大的数据开源功能与共享功能,以满足动态数据更新与多用户同时在线浏览的需求。同时,数据库还要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检索方式,如问题检索、答案检索、二次检索及高级检索等,多维度改善用户对数据库的使用体验,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和好评率。

(二)资源保障。第一,建立文献资源保障制度,从图书馆数字资源管理的视角,重视本土文化数据库的构建。本土文化数据库的构建应以规模化的本土文化数字资源为保障,这符合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数字图书馆建设趋势。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要对内外部各类现有数据资源做梳理、重组,为用户打造智慧型资源门户。第二,在数字文献资源保障的同时,也要加强用户数据资源的管理,如通过对用户小数据的采集,为不同的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资源,促进数字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保障数据库各种功能的实现。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若要构建“常德印象”数据库,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一方面,系统采集、整理、更新常德地区的文化资源数据,需要足够的馆员来做繁杂的资源录入、标注与更新工作;另一方面,为了使数据库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馆员要掌握用户对数据库使用的真实需求,因而需要做大量的调研工作。这些纷繁复杂的工作都需要一支得力的馆员队伍来实现。

(三)协作机制。在数字人文技术的推动下,地方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等机构之间的密切协作,符合多方的根本利益[9]。因而,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应积极推进与其他相关机构在本土文化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合作,建立一种多方协作机制。不同机构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寻求多方协作是构建高质量本土文化数据的重要保障。协作应包括技术、资源上的合作和人员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每个机构在数据库构建中都有各自优势,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应统筹安排,从资源采集、基础架构搭建、程序语言的使用,代码的编写等软硬件技术方面加强交流,以提高“常德印象”数据库的科学性、安全性、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图书馆员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可以相互借鉴管理经验,还有利于数字人文项目的推广,提高本土文化数据库的影响力。同时,多元主体之间的深度协作,必然提升资源整合的深度性,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盲目支出。

四、结语

从数字人文和城市记忆工程的视角出发,地方高校图书馆统筹现有资源构建本土文化数据库,是数字人文时代推广城市文化的有效措施。湖南文理学院图书馆应积极推进构建本土文化数据库,全方位地对外展现常德文化资源,促进数字人文和城市记忆工程的融合发展,为宣传推广常德文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文理学院常德人文
《扶琴》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作品选登
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作品
《清溪雅集》
黑夜的献诗
西安文理学院高萍教授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