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2021-09-01赵永攀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问学批号鲁迅

文|赵永攀

一、“问学课堂”之问题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我们的教学逐步从“知识为本”向着“核心素养为本”的方向转变。从古至今,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可以说,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有了问题才有探究的欲望和动力。因此,“问”与“学”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尽管,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问”与“学”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种种偏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张皮”现象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学习严重脱节,有时,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超过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生难以解答,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而有时教师设计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思考提升的空间,无须积极动脑就能回答。

2.“满堂问”现象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过多,过于琐碎。课堂观察发现,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次以上,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提出的种种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3.“假合作”现象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因为问题不明、任务不清,使有些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小组之间缺乏实质性的问题交流,甚至有一些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实际意义。

4.“脸谱化”现象

有的教师设计问题形式比较单一,缺乏悬念,每堂课都是相似的几个学习环节和问题,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导致学生不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

“问学课堂”的研究就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整合教学,把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促进学生的深入学习,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问学课堂”之构建

“问学课堂”就是由“问”而引发的一种求知、求解的愿望与要求,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让儿童循序渐进地“学”。这种“问”是质疑问难、探索实践、求知求解的过程;这种“学”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真正地“学”,快乐地“学”。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问学课堂”由“三问三学”组成。“三问”即教师的诊问、精问、追问;“三学”即学生的自学、互学、拓学。而在“三问三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三个阶段,就是诊学阶段、导学阶段、拓学阶段。这三个阶段就是努力使课堂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变,由“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转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具体思路见下图:

三、“问学课堂”之策略

1.“问”策略

“问学课堂”的“问”是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主动提问,大胆提问,多方探索,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引导自主“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追寻中,大胆尝试,勇于探索,自由发现;在真实的学习中,增长见识,自主发展。教师要多角度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高提问的质量,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深思。

在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发问:通过初读,我们了解到课文写了“昔日圆明园”和“劫后圆明园”两部分内容,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经过思考后,开始了自主发问: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问题。携问入文,由疑而导,引导学生切入主题。这样的自主发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避免“全盘授受式”的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柴胡(批号:161201)、当归(批号:160501)、白芍(批号:160601)、白术(批号:160401)、茯苓(批号:161001)、炙甘草(批号:160601)、牡丹皮(批号:160801)、栀子(批号:160701)和薄荷(批号:160901)药材均购自山东百味堂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经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林慧彬研究员鉴定为真品。

(2)抓住核心“问”。核心问题可以是从单元整体出发所提炼出来的重要问题。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厘清文章的知识系统,并围绕这个知识系统设计出一个核心问题,然后以核心问题为主体展开教学。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抓住这一主旨,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根据课文最后一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父母对巴迪的诗评价不一样,但出发点却是一样?他们的爱分别是什么样的?围绕核心问题,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充分交流,体会到深深的父母之爱。这样的课堂教学突出了重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立足教材“问”。教材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开展学习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关注教材,向教材请教,向教材发问。学会问什么:厘清脉络,抓住重点,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明白怎样问:切中要害,质疑问难,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知道向谁问:随时请教,善于求解,鼓励学生积极探究。

在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文时,可以这样发问:根据课题,默读课文,思考“将”和“相”分别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将、相不和的原因就是因为蔺相如的“嘴”,细读课文,看看他到底有一张怎样的嘴,将、相不和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到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中去找找答案。这样立足教材,层层发问,就能让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并从中体会人物特点。同时,立足教材发问也能使学生立足文本,提高阅读速度,从而更好地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4)把握冲突“问”。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看似相互冲突的语句,这就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平台。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因此,立足问题开展文本批判、作者批判、编者批判、自我批判,是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故事二则》中的一篇课文是《扁鹊治病》。“治病”的本意是采用各种医疗措施消除疾病,使病人恢复并保持身心健康。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扁鹊根本就没有为蔡桓公治过病,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发问:课文为什么以《扁鹊治病》为题呢?古文叫《扁鹊见蔡桓公》,你认为哪个课题好?你还能起一个更好的题目吗?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并进行客观分析,做出自己的判断。

2.“学”策略

“问学课堂”的“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教师的让学、适度施教,以学定教,变教为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快乐地“学”,真正地“学”。

(1)以学定教。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零起点,“以学定教”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订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根据学生的需要因势利导,顺学而导。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民间故事。其实学生对民间故事并不陌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很多学生都看过或听过《田螺姑娘》《八仙过海》《白蛇传》等故事。基于学生的学情,在教学《猎人海力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发问:你读过哪些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都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再进入课文,引发学生思考:民间故事除了想象丰富、情节曲折外,还有哪些特点?从而引入有的民间故事是对有贡献的人的一种纪念。海力布的故事就是让大家永远记住他。类似的故事还有《文成公主进藏》,人们把她当成佛一样来供奉,就是因为文成公主为藏族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开展教学,能够把学生的已知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2)构建支架。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构建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让学生沿着支架一步一步向上攀升,如问题支架、外引支架、情境支架、情感支架等。合理运用这些教学支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内涵,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比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古诗《题临安邸》中有一句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才是这些权贵们真正的家,但是他们早已置之脑后。那么汴州原来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可以采用外引支架,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汴州的兴盛与繁华。同时,引入被金兵攻陷后的汴州真实的历史记载:疫病流行、饿殍遍地。从而引导学生发问: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而你们却还在歌舞升平,难道还要把杭州也丢掉吗?这样的支架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自主探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在“问学课堂”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写一写。

比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最后有一句话:“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课文,可以让学生围绕“独特、迷人”开展自主探究:“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可以在书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有哪些画面,并动笔画一画,比如:月夜睡梦图、瓜藤攀檐图、鲜花轮绽图、雨后春笋图、鸡鸭觅食图、院落晚餐图。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学习,自悟自得,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4)小组互学。小组合作是“问学课堂”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互动教育。作为一个小集体,它一般由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差异进行组合,或是学生自己组合的四至六人的小团体。在这种小团体中,学生的心灵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可以无拘无束地畅谈,是一种常用的讨论方式。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深入思考后轻松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的自由度和学生的参与度。

比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三篇课文教给了学生提问的方法,那么在教学《蝴蝶的家》一文时就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内容角度、写法角度、启示角度梳理问题清单,合并相同的问题,记录不同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析,哪些问题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应该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不影响课文的学习,可以暂时放在一边。最后,再梳理出核心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安排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聚焦核心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问学课堂”之实践

为了让“问学课堂”更好地实施,我们专门设计了“问学单”。“问学单”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问学单的设计和应用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它是“问学课堂”的一座桥梁,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梁走向“问学课堂”的深处。

我们把“问学单”又分为“诊学单”“导学单”“拓学单”,贯串整个课堂的始终。这三单即是学生的学案,也是教师的教案。“诊学单”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对学情的诊断,发现问题,研判学习起点和思维障碍点;“导学单”是学习的核心,开展学法指导,解决问题,突破关键问题和重难点;“拓学单”是基于新知进行学习迁移,应用深化,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和实践创新。

下面以统编本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来谈谈“问学课堂”的设计。

三单问题设计设计意图诊学单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2.预习检测: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哪几件事,列出小标题。3.找出首段和末段中相照应的句子,想一想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画出全文的中心句。诊学的内容包含三方面:一是诊断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程度;二是检测学生对小标题的概括;三是画出文章的中心句,为学习下文做铺垫。导学单1.默读“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两件事,思考这两件事的相同之处。2.画出“趣谈《水浒传》”中伯父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伯父有批评的意思吗?从中你感到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3.结合资料,小组合作:“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是什么意思?再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习“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两件事,初步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鲁迅这个人物形象的方法。拓学单1.小组合作学习“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结合补充材料,感受鲁迅形象,完成练习。2.鲁迅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结合课文和第109 页关于鲁迅的介绍,谈谈你的理解。学法迁移,小组合作学习“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深化理解鲁迅人物的特点: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问学课堂”强调和关注的是“问题化学习”。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模式下的课堂,学生随时都是主动的,是快乐的,对学习始终保持着一种浓厚的兴趣。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问学课堂”开启了课堂高效学习的“另外一扇门”。

猜你喜欢

问学批号鲁迅
一种JTIDS 信号批号的离线合批方法
鲁迅,好可爱一爹
医学科技期刊中药品生产批号标注探析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阿迅一族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气相色谱法测定速效心痛滴丸主要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