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2021-08-31潘伟成庞金辉陆维佳丁悦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创伤骨科骨科上海0006

贵州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头股骨

潘伟成 庞金辉 陆维佳 丁悦△(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创伤骨科;(.骨科,上海 0006)

有关研究显示,我国老年性骨折患者每年可高达150万,其中股骨粗隆骨折占49%,从而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1]。现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案,其中髋螺钉治疗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案之一,且临床治疗效率较佳,但该手术术后易出现多种不良症状,加之创伤性较大,从而降低术后恢复效果。因此为该类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2]。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术式之一,主要通过置换人工股骨头进行髋关节解剖重建,临床应用中已取得良好疗效,可有效避免骨水泥所致心血管毒性事件,但存在手术操作繁烦、时间长、出血多等弊端,学习曲线长,对医师能力提出较高要求。有研究[3]显示,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一系列临床症状,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且降低不良症状发生。本文探究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本研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8.29±4.35)岁,部位:左侧24例,右侧16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6例,跌倒损伤12例,高处坠落伤10例,其他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8.34±4.42)岁,部位:左侧22例,右侧1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5例,跌倒损伤13例,高处坠落伤7例,其他5例。纳入标准:研究对象基础信息完整,参与整个实验步骤;年龄均>60岁;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X线、CT扫描)确诊为股骨粗隆间骨折。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组织器官疾病患者;患有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严重疾病;中途因各种原因无法继续接受相关治疗而退出者。研究对象基线资料存在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股骨头置换术,协助患者术前完成各项检查,并进行股骨正侧位X线摄片确定髓腔直径大小,麻醉完毕后,选择钝性分离髋关节后外侧肌肉,使股骨骨折、关节囊充分暴露骨折端,将其股骨颈的股骨头切断,并实施扩髓,采用适宜股骨颈长度的假柄,准确安置标准颈,依据髋臼形态,安装假体股骨头,并将髋关节进行复位,最后确定患髋可实施屈伸旋转,将绷带进行固定,并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观察组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术前依据X线摄片检查,估算髓腔状态。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并在牵引床上进行复位,在大转子顶端近侧做一长5~7 cm纵向切口,使其尖端充分暴露,并插入导针。随着导针引导下,进行扩髓并将主钉插入髓腔近端,针对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需髓腔近端扩髓,将主钉插入,并打入导针,测量其深度,同时沿着导针打入螺旋刀片,确认螺旋刀片安装正确,进行钻孔,放入锁钉。术后2组均进行抗感染、预防血栓等治疗措施。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4]: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对比研究对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研究对象并发症(髋内翻、下肢静脉血栓、内固定松动)情况。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术后,观察组痊愈20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痊愈12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于对照组(χ2=3.914,P<0.05)。

2.2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2.3两组并发症对比 术后,观察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2.50%;对照组发生髋内翻、下肢静脉血栓各3例,并发症总发生率15.0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较低于对照组(χ2=3.914,P<0.05)。

3 讨 论

现股骨头置换术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该方案可有效替换股骨头功能,但临床研究发现,术后抗凝效果较差,且具有较大的手术创伤性,从而增加手术风险,降低手术预后效果[5-6]。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有效弥补上述方案的缺陷。该方案主要结合生物学固定及力学固定,采用最佳效果对骨质填充压缩,从而达到显著的抗凝能力及力学稳定性。同时手术医师采用螺旋刀对骨折部位进行锁定,可有效增加骨髓处压力,改善骨折复位稳定性,从而有效降低对患者骨皮质的破坏,预防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手术效率[7-8]。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较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目前临床上有很多内固定材料可以选择,包括解剖型锁定钢板、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等,前者是基于股骨近端解剖结构所设计,可经“品”字形螺孔固定于股骨颈上,使股骨、锁定孔、锁定螺钉形成整体,符合生物力学,能有效固定、复位骨折部位,但它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稳定性,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后者改良自股骨近端髓内钉,将螺旋刀片旋入并锁定于骨质中,可有效锚合骨质,改善固定强度,且可避免扩髓,基本不会影响骨折附近血运,手术更加安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时增加的防旋螺钉能分散外来应力,提高股骨干的抗折断能力与承受应力的能力,因此能有效减少股骨干骨折、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发生可能。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时,不需要剥离骨折附着肌,因此避免了对患者造成过大创伤,这对术后恢复有利,也减少了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患者术后能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因此能预防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效率,还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头股骨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胫骨骨折的效果对照分析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对比股骨开窗技术和大转子延长截骨术在股骨侧翻修术中的疗效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
33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