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唱千秋伟业 艺献百年辉煌

2021-08-30张振海

曲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曲艺工作者党史

张振海

胸怀天下,指点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回顾了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强国富民的光辉历程。广大曲艺工作者应当认真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用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赋颂繁荣发展,振奋民族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定准基调,讴歌百年辉煌

世纪风雨兼程,百年成就辉煌。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篇章。对此,曲艺工作者应当有深刻的认识,更要坚定深切体会党史、持久学习党史、坚决用好党史,把红色精神传递下去的坚定信念。

坚定不能只挂在嘴上,还要付诸行动。不能把党史学习看做“运动”式的,不能认为党史学习是“一阵风”,觉得“这个季节过去了,可能是另一种温度”,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认知。我们学习党史,要反复学、经常学,更要学以致用,不能在学习资料的字里行间划出直线或者波浪线后就将之“归零”,扔进柜子,把眼睛瞄向另一个方向。这种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后旋即“风烟俱净”的学习态度是绝不可取的。曲艺工作者要在认真学习党史的同时,把曲艺艺术变成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的“备忘录”和“助推器”,预防“学过就翻篇”情况的发生。

为此,曲艺工作者首先应该给自己找准“出发点”。百年辉煌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劈荆斩棘创下的千秋伟业,为当代曲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演素材。那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叱咤风云的英雄、筚路蓝缕的艰辛、前赴后继的悲壮,都是我们应该为之感动的、讴歌的、传扬的。所以我们要能听到初心在源头跳动的声音,要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合理、合情地描画中国共产党员“虽千万人而吾往矣”的强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不畏艰辛、砥砺前行的伟大形象。

其次,要给自己排设“任务表”。一方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我国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的新成果,让作品的内容时时刻刻都有新气象。一方面,应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曲艺艺术的乡土属性,认识到500多个曲艺曲种都有着自己忠实的拥趸,能在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滴灌”方面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所以,尽全力推动各曲艺曲种的协同发展,不仅能让曲艺真正成为输送清风的“管路”,聚焦阳光的“凹镜”,还能让中华曲艺园圃中群芳竞妍,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第三,要给自己划定“艺德線”。讴歌百年辉煌,是曲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应当注意,话说党史决不能变成戏说党史,曲艺工作者应该有自己坚定的创演标准。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绝不能被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创演出“抗日神剧”般似褒实贬、荒谬怪诞的作品;要有明确的艺德追求,不能被金钱迷惑,不能向流量低头,要满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水磨工夫,在“板凳坐的十年冷”间打磨出兼具政治高度与历史亮度的好作品。曲艺审美特质与政治的正确方向,有着很强的融合力。这是一种政治上的清醒,是一种艺术上的认知,也是一种审美价值的需求与提升。

二、强化认知,助推千秋伟业

“讴歌百年辉煌”是曲艺工作者今后一段时间创演的总体方向,但不是一种“大而化之”的模糊概念。只有从百年党史这一水量丰沛的大河中撷珠采贝,找到自己想要描写的“那一个”,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所以曲艺工作者应该为自己制定一个党史学习计划,在强化认知的同时发掘出能引发群众最广泛共鸣的素材。

“温故而知新”是伟大思想家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与曲艺艺谚“一遍拆洗一边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广大曲艺工作者来说,党史学习一遍是不够的,那是囫囵吞枣,不能知其味。只有时时学才能日日新,真正理解党史的精神内核,画出类型作品的创作要点。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只是把“南湖红船”看成书中的一个知识点,只是记住了它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史的起点而没有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视域了解的话,就不能真正理解那些“逆行者”的勇气和信念,进而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如果只是知道了辽沈、淮海、平津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三大战役,却没有真正了解战场的上的细节,就不能明白为什么“塔山不是山,四纵是塔也是山”,为什么陈毅元帅会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由独轮小车推出来的”,为什么天津的老少爷们会自觉地为人民子弟兵充当向导。“人民是我亲爹娘,我是人民好儿郎”的自觉,“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气魄,“我们决不当李自成”的决心,都不是读一遍党史、听一次党课就能了然于胸的,需要我们一遍遍回溯历史,在纵横捭阖的澎湃气象和弘毅万众的一往无前中认真体会后,再用才华和创意去敷演和升华,力求以不同的艺术视角,向广大群众全景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最终以我们的学习所得,帮助广大党员群众温故而知新,从一般的知识记诵,到深刻的心神颖悟,牢记党史中的殊影霞光。

人物是历史的聚合体,身上汇集了太多历史的流风余韵。但后人所见,往往只会是正史传记中的形象,有助于强化大众心中的固有形象,却不能对了解其整体形象多有助益。曲艺艺术是中国文史传统最重要的继承者之一,最善于探寻历史背后的故事,让历史人物真正走出画像,丰润起来,与受众面对面。因此,当代曲艺工作者应该继承这份艺术自觉,在温故而知新时衡情度理,以丰神而非猎奇的严谨态度,以艺术补全史料,追求让艺术超越信史的境界,把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展示给受众。

千秋伟业,旋律疏朗。曲艺工作者要把准时代脉搏,奏响时代强音,就要在澎湃的激情中仔细辨识历史之海中的每一朵与众不同的浪花,把创演热情与对历史事件的彻悟融为一体,以中国曲艺特有的风格,多视角、多层次地把党史故事讲实、讲透、讲好,让更多年轻观众在作品的铿锵韵节、丝弦婉转中与我们情感互动,心灵互通。

三、活化宣传,提升作品影响

广大党员和群众在党史学习中有很多的好方法,而曲艺工作者更具特殊本事,有能力将自己的才艺融入学习过程,在谈笑风生中用如珠妙语绘声绘色地讲好故事,让党史中的人、事、物更富有感染力。

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合理探索扩大类型曲艺作品影响力的有效方法,保证创演能力和宣传能力的动态平衡。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传播活动,应该具有显著的指向性和互动性。就前者而言,因为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往往都隶属于一定的阶级、组织、集团,或者具有较为明显共识的团体,所以其传播会具有明显的、符合其发起者意愿的指向性。尽管在一个社会各阶层总体团结的国家中,各类宣传的指向性较为一致,是符合国家的总体利益的,但也不能忽视在某些因素影响下,某些“其他”方面可能会间或跳出来唱唱“反调”,或自我标榜中立客观,或欲在“特立独行”的表皮掩盖下想要达到某些目的。所以这就要求包括曲艺艺术在内的文艺形式锐意进取,积极保持进攻态势,努力夺取宣传阵地的“制高点”。

而就后者而言,宣传的目的并不是“雨过地皮湿”“风过不留痕”,而是可以获得信息接受者的积极反馈,确保宣传的有的放矢。但因为当前在互联网架构下,多媒介宣传碎片化、泡沫化倾向相对严重,为曲艺这一门古老艺术与主要宣传阵地、特别是主流媒体之间制造了一大片“隔离带”,在削弱了主流文艺宣传能力的同时,更为曲艺艺术的正向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知道,如曲艺这种古老的、面对当前多样化宣介方式可能存在某些结构性隐患的艺术形式,如果不能得到主流宣传的“补强”,那它可能会被泛娱乐稀释甚至湮滅。事实上,当今曲艺界时或出现的舆情风波,多多少少都与某些曲艺团体过度娱乐化有关。为此,广大曲艺工作者应该在活化宣传方面多下功夫,力求跨过“隔离带”,与主流媒体进行深入合作,实现主流宣传的强强联合。

同时,曲艺工作者还应该注重自身的宣传体系建设。在一些曲艺工作者看来,多媒介宣传割裂了原本统一的宣传阵地,对曲艺艺术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从本质来说,曲艺是一种大众艺术,离不开受众,也离不开传媒。从黑胶唱片到无线电波再到电视等可视平面媒体,曲艺工作者总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时主流的传播平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今面对建筑于网络架构之上的全媒体宣传态势,曲艺工作者更应该充分发挥出要学、能学、学会的“杂货铺”精神,玩转各种新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能润物无声地进入人的心灵深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潜行遨游。就是说,曲艺艺术能直指人的情绪状态,直达人的精神世界。这种特性,决定了它能以有效的手段—— 或心花怒放、兴高采烈,或触景生情、缠绵蕴藉,或壮怀激烈、慷慨悲歌—— 轻松地开释个性心理上的孤独空间,打开一个个闭锁的心灵世界。这一特质也能为活化党史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如果能有丰富的传媒手段加成,曲艺艺术就能让被浪费的碎片化时间成为映照党史光辉的镜面,有效激发群众情感、坚定群众信仰,最终夯实党史学习向纵深发展的坚固阵地。

所以聪明的、有出息的曲艺工作者不会抑郁叹息,而是神情一振,在全媒体时代激活曲艺创作的欲望,开掘视觉设计、主题策划、宣传方式等多处“水源”,真正把各种媒介平台当作自我形象拓展、活化党史学习、创新艺术发展的有力武器,在群众中间用正向的宣传力与逆向的甚至无定向的宣传力做斗争。如此,才能真正在协调社会关系、传承红色文化、提供娱乐品位、阳光引领大众等方面发挥曲艺作用。

四、抓主旋律,坚守红色文化

曲艺工作者讴歌百年辉煌、助推千秋伟业、活化宣传方式的根本,就在于坚持主题先行,抓住主旋律,在红色文化的高地上探幽索胜,以奔河向海之势,让类型作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曲艺艺术是口头文学的重要表现方式,对社会文化的形成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它韵散相间的行文方式、说唱结合的演唱形式、范式化的宣演进程及类型化的叙事结构,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具有仪式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主动适应民众审美习惯,还能对社会审美观念进行自觉启蒙,并在群众知识谱系和精神体系构建方面发挥出不容忽视的作用。

我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夜幕降临,当有檀板、小鼓、琵琶、三弦等的悦耳声音响起来时,原本寂寥的村落也随之热闹起来,包龙图、秦香莲、岳家军、杨家将向我们走来,三国逐鹿、梁山聚义、辛亥风云等画卷在我们眼前铺展,那一个个或凛然或凄切或悲壮故事中的人物,仍然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一声声警愦觉聋的道白,一阕阕粗犷豪放的唱词,声振林木,游响停云,把英雄好汉的跌宕命运,忠臣烈妇的百折不挠渲染得淋漓尽致,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浩气凛然、碧血丹心,什么是取义成仁、扭转乾坤。而这种懂得,就是我们曲艺工作者今天可以以渴骥奔泉的姿态,创演红色题材作品的一个历史缘由,一个文化传统,一个坚实基础,一个心理动因。

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所追求的,就是要让最广大的中国人的腰包鼓起来、精神“富”起来。鼓起来的腰包能看得见摸得着,而让群众能真正感受到无形的精神,就是包括曲艺工作者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还有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展现出了巍巍荡荡的红色文化,要把这红色精神谱系扎实传递到群众中,曲艺工作者就要发扬艺术传统,虔敬地把红色文化的光辉和基因烙印在自己心里,并用作品向群众传递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真实之“红”。

在中国,红色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勇气,是能让人热血沸腾的颜色,具有喜庆、吉祥、向上、阳刚的美学意蕴。在我们翻阅书籍时,字里行间总会有红光闪动,红心、红船、红墙、红楼、红星、红日、红烛、红军、红旗、红妆、红岩、红火、红花、红叶……,它们无声诉说着一种光荣,有力点染出一片情怀。因此,统揽历史年代中的红色文化,讴歌中国共产党人的英烈先贤和精神魂魄,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艰难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描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丽画卷,就是曲艺工作者应该在新时代做出的贡献。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色只有在其他颜色的衬托下,才会更加绚烂夺目,曲艺作品也是如此。红色题材作品不是只要主题而罔顾曲艺的艺术语言和作品的整体架构。如果曲艺工作者只能把口号进行缺乏想象力的扩展,甚至简单地进行“曲艺”翻译的话,那群众看新闻就行了,还要曲艺干什么?为此,我对红色题材曲艺作品的创演有3点个人建议。

一是重视作品的精致度。我有个喜欢木雕的朋友,一块崖柏把玩半年才找到下刀的理由。他说,最佳状态总是隐藏在深处。所以在创演红色题材曲艺作品时,就是要找到艺术的亮点,把主题与形式统一在人物性格、故事矛盾、结构排设中。具体来说,就是曲艺作品忌讳皮厚与啰嗦。曲艺工作者要能有以三五句台词迅速抓住人心的本事。那些必要的背景铺陈要在不留痕迹的地方悄然交待,让作品在受众不觉察间成为一座朱楼翠阁。

二是重视作品的气韵。气韵是曲艺作品精致文本、出色表演、合理结构、生动故事的结合体,最能彰显作品主题。曲艺工作者在创演红色题材作品时,就要正确把握气韵。常言说,猛石可裂不可卷,义士可杀不可羞,这股刚劲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的坚定支撑。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形象的素描。要把这股刚劲化入作品,把那张素描当成作品的底材,如此,作品才能成为一块璞玉,看上去似乎天凝地闭,摸上去却温润动人,能在人心中激荡起温暖的水花。

三是重视作品的“味道”。晋人张翰思念家乡的鱸鱼脍、莼菜羹,因而弃官不做。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种陶醉的味道里往往沉浸着心底深处的缱绻。所以好的曲艺作品中应该也有莼鲈之思,有能让人与红色历史共情的魅力,有群众思之念之的好“味道”。而没有“味道”的曲艺作品,则让人心生“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两难之叹—— 明明是陆上之珍、水中之最齐备,这“厨子”怎么就能炮制出一碗清汤寡水呢?如听到此类质疑,曲艺工作者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了:是差在字正腔圆、大小拖腔、嗓音把控、艺理感悟,抑或是能在运用之妙中与受众心理共鸣的韵味?

综上而言,当代的曲艺工作者应该尽最大努力,立足红色文化,着眼时代人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乘势而起,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曲艺作品,表现这个伟大时代的审美诉求。我坚信,深入学习党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开创曲艺事业的新局面,以更为充沛的激情,曲唱千秋伟业,艺献百年辉煌,是把曲艺艺术打造成一部凤翥龙翔的当代史诗的不二法门。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曲艺工作者党史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党史篇
《曲艺泉城》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