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教师付出—回报失衡与工作倦怠关系的实证分析

2021-08-28赵一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因变量过度均值

赵一璇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南宁 530022)

1 问题提出

幼儿教师的工作状态是否适应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决定着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幼儿教师缺乏活力、工作消极,会直接影响师幼互动质量和家园互动质量,从而影响整体学前教育质量。研究幼儿教师付出—回报现状与工作倦怠现状有助于掌握幼儿教师对工作的主观感受情况,探讨付出—回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可以为缓解工作倦怠提供理论参照。付出—回报失衡是指员工对他们的工作的付出程度与他们得到回报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体验是由员工工作超负荷导致。付出—回报失衡说明组织没有给予员工期望的回报。教师工作倦怠是生理、心理和情感感到疲累、耗竭和受伤害,且对工作环境(学校、同事、教学或行政工作)与服务对象(学生和家长)失去动机与热忱,产生不尊重、疏离与冷漠,反应在生理、心理及行为上的负向改变。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广西地区幼儿园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为幼儿教师工作付出—回报失衡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发放方式为使用“问卷星”发放电子问卷,调查样本为分层抽样,各层样本数采用分层定比方式,确定样本大小为n=75,总体为N=320,样本比例为25%,收集问卷后,将作答时间142秒以下及答案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无效问卷进行剔除,最终有效问卷240份,有效率为75%。问卷内容方面,样本基本信息部分为自编,内含7个题目,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以及岗位情况等;使用Siegrist教授编制、李健博士编译的中文版问卷的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are),内含23个题目,其中6个题目测定工作中的外在付出,11个题目测定工作中的回报,6个题目测定工作的过度投入及应对方式;使用李超平、时勘修订的MBI-GS(中文版)工作倦怠量表,包括情绪衰竭5项、玩世不恭4项和成就感低落6项,共三部分、15个题目;付出-回报失衡量表与工作倦怠量表均使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在数据处理时将反向题进行正向处理;本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后进行分析,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方法有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2.2 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样本基本情况分布如表1结果所示,对于240份有效调查样本中,幼儿教师绝大多数均为女性,年龄基本分布在26-35岁居多,偏中青年,学历上大专占绝大部分,研究生较少,工作年限方面根据需求,各年限阶段样本数量均选择60份,较为平衡;无职称的幼儿教师占大部分,少部分幼儿教师有职称,而且主班教师和副班教师偏多,多管理职位教师样本较少,幼儿园类型上,城镇和乡村占比相对均衡。

表1:付出—回报描述性分析

3 数据呈现及分析

3.1 付出—回报失衡分析

使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23个题,LIKERT五点计分,其中外部付出维度包括:工作量大,时间压力大、工作受外界干扰、工作中太多的责任承担、经常加班、耗费体力以及工作负担重等题项;获得的回报维度包括:上司对我的尊重、同事对我的尊重、遇到困难时会得到帮助、工作上受到不公平对待、晋升机会少、工作处境变坏、工作没有保障、学历培训与职位相称、应有尊重与威信、恰当前景、恰当收入等题项;过度投入维度包括:很容易因工作上的时间压力烦躁、早上一起床就想到工作的事、回家可以放松放下工作、为工作牺牲太多、晚上睡觉前睡觉还想着工作、如果工作做不完,晚上就会睡不好等题项。各题项理论中值为3,针对外部付出和回报两个维度的均值低于理论中值3说明困扰程度越小,反之越大;而过度投入维度的均值低于理论中值3,说明同意度偏消极,反之同意度偏积极。

幼儿教师的付出—回报现状情况如表2结果所示,外部付出维度中,总体均值为2.405,低于理论中值3,说明外部付出维度总体困扰度偏低,维度下各题项均值中,最低的是“工作受外界干扰”题项,均值为2.11,说明工作受干扰程度较低;获得的回报维度总体均值为2.169,说明获得的回报同意程度也偏低,各题项中“同事给我应有的尊重”均值最低,为1.9,说明教师在工作中,同事的尊重程度对获得的回报不会造成困扰。过度投入维度中,总体均值为3.29,高于理论中值3,说明对于过度投入同意度良好。

表2:工作倦怠感描述性分析

付出—回报失衡指数的计算:E/(R*C)=1.11,(E为付出总分,R为回报总分,C为系数6/11),结果大于1接近2,表明处于不平衡状态;其中218名教师为高付出—低回报(付出—回报失衡)者(付出—回报失衡指数>1),占比90.83%。过度投入维度总分在6-30分之间,以20分及以上判定为过度投入高水平状况,其中128名教师为高水平过度投入者,占比53.3%。

3.2 教师工作倦怠感现状分析

教师工作倦怠感量表共设置15个题项,划分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衰竭、玩世不恭、低成就感维度,其中情感衰竭维度(EE)包括:身心疲惫、下班后精疲力竭、早晨起床就感到很累、整天的工作压力大、工作让我崩溃等5题;玩世不恭维度(DP)包括:对工作不感兴趣、不再热心、怀疑工作的意义、不关心工作贡献等4题;成就感维度(PA)方面: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对单位有贡献、擅长工作、完成工作会高兴、完成工作有价值感、相信自己等6题。选项设置“从不、极少、有时、经常、总是”等1-5分制量表,分数越高,工作倦怠感越高,反之越低。三个维度各条目LIKERT5级计分(1分-5分)分别使用SPSS转换为LIKERT7级计分(0分-6分),计算公式:Y=(6-0)*(X-1)/(5-1),再依据“0.4*EE+0.3*DP+0.3*PA”计算工作倦怠得分,得分<1.5分判定为无工作倦怠,得分≥1.5分且<3.5分判定为轻中度工作倦怠,得分≥3.5分,判定为高度工作倦怠。样本工作倦怠均值得分2.12,判定整体处于轻中度工作倦怠水平,其中轻中度工作倦怠183名,高度工作倦怠11名。

工作倦怠感描述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情感衰竭维度的总体均值为2.38,玩世不恭感维度的总体均值为2.47,低成就感程度总体均值为2.4;以上各维度所有条目分值的均分,得分越高表示职业倦怠越高。

表3:付出—回报失衡与情绪衰竭影响关系

3.3 付出—回报失衡与工作倦怠的关系

付出—回报失衡可以预测工作倦怠,它是工作倦怠的前因变量,同时,外在付出,回报与过度投入均能影响情绪衰竭,其中外在付出、过度投入与情绪衰竭存在正相关影响关系,回报则与情绪衰竭存在负相关影响关系。过度投入与成就感低落存在正相关影响关系。

因此,提出假设:

H1:外在付出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影响关系;

H2:过度投入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影响关系;

H3:回报与情绪衰竭呈负相关影响关系;

H4:过度投入与成就感低落呈正相关影响关系;

基于假设,本文将工作倦怠中的情绪衰竭(Y1)、成就感低落(Y2)作为结果变量(因变量),将外在付出(x1)、过度投入(x2)、回报(x3)作为解释变量(自变量),考虑学历、岗位、职称、工作年限可能会对因变量产生影响,为了使假设检验结果更严谨,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建立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因变量情绪衰竭(Y1)、成就感低落(Y2)均为连续变量,因此适合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即外在付出(x1)、过度投入(x2)、回报(x3)对情绪衰竭(Y1)的影响关系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而对于过度投入(x2)与成就感低落(Y2)的影响关系,将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数学模型为:

其中:y 为因变量,x1,x2…xp为自变量,为参数估计值,为随机误差。

3.3.1 付出—回报失衡与情绪衰竭影响关系研究

表4结果所示为付出—回报失衡与情绪衰竭回归模型情况,模型一是只含有控制变量的回归,拟合度R方为0.078,其中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因变量情绪衰竭(Y1)存在显著影响;模型二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模型,拟合度R方为0.843,调整后的R方为0.838,回归模型拟合度较好,回归模型的方差检验F值为177.58,且P值小于0.01,则至少有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关系。对于付出—回报失衡维度中的影响情况中,外在付出的回归系数为0.622,且在0.01水平显著,说明外在付出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影响关系,假设H1成立;回报的回归系数为-0.071,且在0.01水平显著,说明回报与情绪衰竭呈负相关影响关系,假设H3成立;过度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165,且在0.01水平显著,说明过度投入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影响关系,假设H2成立。

表4:过度投入与成就感低落影响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1=0.373+0.622x10.071x2+0.165x3

3.3.2 过度投入与成就感低落影响关系研究

表5结果所示为过度投入与成就感低落回归模型情况,模型一是只含有控制变量的回归,拟合度R方为0.086,其中工作年限和职称对因变量成就感低落(Y2)存在显著影响;模型二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模型,拟合度R方为0.4,调整后的R方为0.388,回归模型拟合度良好,回归模型的方差检验F值为31.253,且P值小于0.01,则至少有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关系。过度投入维度显著性P值小于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存在影响关系,且回归系数为0.513,则过度投入与成就感低落呈正相关影响关系,假设H4成立。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2=0.613+0.513x1

4 结论

4.1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背后广大幼儿教师的“高付出—低回报”

伴随着国家、社会、家庭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家长对高品质幼儿教育的需求与日递增,高质量的幼儿园“一个学位难求”,幼儿教师也承担着越来越重的责任、期待。一方面,社会和家庭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需要高质量的幼儿教育,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必然需要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伴随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开办(根据教育部《中国教育概况——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19年,我国幼儿园数量增长为1.4万所),幼儿教师缺口仍较大(根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的报告,2019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存在52万人的缺口)。虽然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学前教育在2010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幼儿教师学历问题、专业问题、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岗位编制落实不到位、职后发展与培训不足等问题也逐步凸显,这与快速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幼儿教师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助人性,长期的“高付出—低回报”,尤其是过度的内部投入,是广大幼儿教师所面临的不容忽视的困扰。政府、社会、幼儿园包括幼儿家庭都应客观认识到当前幼儿教师的工作状态,在追求学前教育高速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共同寻求渠道平衡幼儿教师的付出与回报。

4.2 幼儿教师“高付出—低回报”会造成工作倦怠

调查数据显示,付出—回报失衡能预测工作倦怠,幼儿教师情感衰竭、成就感降低是工作倦怠的主要因子,外部付出、过度投入均与情感衰竭正相关,回报则与情感衰竭负相关,可见,外部付出和过度投入越多,幼儿教师的情感衰竭越严重;过度投入越多,成就感降低也越明显。一方面,幼儿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现幼儿教师的综合劳动价值,让幼儿教师切实感到自己的付出有所回报;另一方面,应合理配置幼儿园人力资源,增加必要的行政岗位和工勤辅助岗位工作人员,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幼儿教师的过度投入工作状态;另外,政府、社会、家庭、幼儿园应共同营造尊重幼儿教师、鼓励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认可幼儿教师工作成果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教师对自身工作回报的认可。综上,通过调节幼儿教师付出—回报平衡来降低工作倦怠。

4.3 进一步关注幼儿教师对工作的过度投入以及其情绪与人格的发展、变化

在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幼儿园应当主动关心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对其情绪变化(主要是情绪低落、烦躁等)、人格变化(主要是工作兴趣、价值感的降低)予以积极关注,识别幼儿教师过度投入状态并引导其合理调节,积极给予其关怀与鼓励,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同时,必要时为处于高水平过度投入状态和高度工作倦怠水平的教师提供适当的心理干预。另外,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团体辅导等方式也可以增加幼儿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提高对工作回报的认可。除了心理上的疏导外,为现任在职幼儿教师提供畅通的岗位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路径,更有利于减轻幼儿教师的玩世不恭感、提高工作成就感。尤其是在推进普惠园建设的同时,更好落实政府主导责任,为工资收入、职称晋升、编制落实等提供必要保障。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幼儿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要尽快补齐幼儿教师缺口,保证幼儿教师培养质量,多种方式培训保育员,而且要关注当前幼儿教师“高付出—低回报”状态和由“高付出—低回报”和高水平过度投入增加的工作倦怠。

猜你喜欢

因变量过度均值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适应性回归分析(Ⅳ)
——与非适应性回归分析的比较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均值不等式失效时的解决方法
过度加班,咋就停不下来?
均值与方差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