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探索

2021-08-28王丽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0期
关键词:皮尔逊实践性应用型

王丽琼

(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

1 研究背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很多行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疫情影响而未能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往年增加了许多,2021年预计有909万大学生毕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会更大。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在经济增速放慢和就业因素的影响下,高等学校和大学生的压力不断加大。如何有效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迫切难题。只有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适应行业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高等学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高等学校把人才培养模式分成了三个层次,即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985”和“211”高等学校主要负责培养研究型人才,地方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则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三个办学层次呈现金字塔型,技术应用型处于中间层次,既可以上升的理论研究型层次,也可以下降到技能型层次。但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地方高等学校往往不由自主向培养理论型人才倾斜,无法体现其办学特色。

地方高等学校应当以本科教学为主,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培训,重点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行业发展培养人才。地方高等学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要转变思想理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出发点,拓宽大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渠道,积极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育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地方高等学校突出地方优势、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必然选择。

在地方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可以部分回应这个问题,即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技术技能,增强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从业能力,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些就是应用型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在从事职业过程中多种能力的综合,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而是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在地方高校中的实施情况如何?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研究假设

地方高等学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即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职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在从事某一职业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在从事某一职业中运用操作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能够在职业活动中进行基本的社会行为,包括人际交流、组织管理和职业适应等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般通过实验、实训为主的校内实践性学习,和在校内外进行的模拟仿真实验或者真实在岗实习来实现。大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理解和价值的过程。

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德莱弗斯兄弟(Stuart and Hubert Dreyfus)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德莱弗斯技能发展阶段模型,指出个体从新手经由一定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发展成为专家的过程,个体也是由被动接受者转变到懂得利用策略的学习者。

德莱弗斯技能发展阶段模型揭示了个体技能发展的规律,大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习内容由浅到深,由开始的传授为主,到后面让学生获得自我反省的能力,激发大学生的潜力。本研究从工作内容维度、时间维度和技能发展维度构成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工作内容从具体的特定技能到对整个工作的设计和反思,技能水平从新手到能手。

在本研究所提出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模型中,把职业能力细分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子维度,把实践教学细分为实践性学习和在岗实习两个方面。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合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实践教学与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具有相关性;

H2: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

H3:实践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具有年级差异。

3 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在湖南省的5所地方高等学校随机发放问卷1750份,问卷回收1365份,总回收率为78%。利用STATA进行数据分析,剔除未完成问卷和重复问卷40份,获得有效问卷1325份,问卷的回收有效率为97.07%。将大学一年级编码为低年级,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编码为中年级,大学四年级编码为高年级。在样本中低年级占比37.25%,中年级占比为36.48%,高年级占比26.27%。

3.1 相关性分析

在探讨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要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通常是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来反映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通常认为相关系数在0.6-0.8之间,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强相关性。本研究对职业能力和实践教学的相关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检验。

如表1所示,在岗实习、实践性学习与职业能力总指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6936和0.6113,三个指标的相关系数都通过显著性检验。职业能力总指标与实践教学总指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985。换而言之,职业能力与实践教学具有正相关性。

表1:职业能力总指标与实践教学相关系数

假设H1通过检验。

我们将职业能力进一步细分,并分析分解后的子维度与实践性实习和在岗实习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职业能力各维度与实践教学相关系数

根据分解后的三个子维度的皮尔逊相关性看,在岗实习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三个维度的皮尔逊相关性均最高。在岗实习是学生在企业工作的最初职位,是真实的接触和了解工作的内容和职责,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更切实的认知。

3.2 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把职业能力总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实践性实习和在岗实习作为解释变量,利用STATA的回归命令,来确定这两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互相依赖的定量关系。

整体线性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对总体回归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P值为0.0000,整个模型通过 F检验,调整的R2=0.5133,即解释变量解释了被解释变量的51.33%的方差。

表3:职业能力总指标多元线性回归表

在回归模型中,对解释变量实践性实习和在岗实习都进行了t检验,二者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0.237和0.458,即解释变量在岗实习不变的条件下,地方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实践性实习每提高1个标准差将影响职业能力总指标提高0.237个标准差。在解释变量实践性学习不变的条件下,地方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在岗实习每提高1个标准差将影响职业能力总指标提高0.458个标准差。在岗实习对职业能力的影响最大。

假设H2、H3通过检验。

4 研究结论

实践教学与职业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实践教学的不同环节对培养职业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实践性实习和在岗实习对培养职业能力的影响力是不同的。

基于本研究的结论,首先要转变思想,要树立“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改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设置,要形成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可以由“学科导向型”转变为“专业导向型”,专业设置上以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为指导,以专业知识应用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在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设置“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模式,从基本到比较难的层次来进行授课,不仅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的具体岗位任务,并能及时判断自己的不足,进行修正。其次,要把培养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实践环节的首要目的,同时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改进实践教学的支撑环境。

猜你喜欢

皮尔逊实践性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现代统计学之父:卡尔·皮尔逊
现代统计学之父:卡尔·皮尔逊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卡方分布的探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