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2021-08-27游宇明

意林 2021年15期
关键词:养人水土演讲者

不久前听了一个演讲,演讲者引用了一句俗语,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演讲者自然是从正面理解这句话的,我听了之后却反复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样的“水土”才养人?

中国人习惯于将“天”“地”“人”并列,“天”与“地”就是人的“水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高山、没有河流、没有原野、没有草木,我们无处获取木料、种植粮食、接来饮水,人怎么去生活?“水土”不仅给我们自然的凭靠,也给我们心灵的慰藉。然而,我们也应该想到,能养人的“水土”一定是好“水土”,如果我们的河流是被各种工业与生活废水污染了的,如果我们的原野四处撂荒,看不到庄稼,这样的“水土”不仅不能养人,还会害人。

大自然的“水土”是这样,社会的“水土”也同样如此。假若一个社会人文生态和谐,我们的心灵就会被社会养得活泼开朗;假若一个社会风气不好,大家都视他人为地狱,我们的心灵必然变得狭隘偏激。

在我看来,社会的好“水土”至少需要这样几个条件:第一,社会必须是诚信的;第二,社会必须是善良的;第三,社会必须让我们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华。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不敢保证没有个别人作恶,但社会的总体必须善良。孩子摔倒了,陌生人扶一把;有人出了车祸,旁观者帮助送一下医院;学生无钱读书,有能力的人捐上一点钱,都不需要我们付出大的代价,然而,有了这样的温暖细节,得到救助的人会感受到社会的关心,日后可能向别人传递这份爱心。当社会总体的善良得到了保证,我们出门在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我们的言行也才会变得绅士。

养人需要社会的好“水土”,但这好“水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从地底生出来,它说到底还是要依赖两种力量,一是每个个体,二是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每个个体都有人人是别人的“水土”的意识,尽可能给这“水土”注入正能量,社会的“水土”自然会越来越好。组织化了的公权力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它就会抓好社会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将绝大多数人的美好愿望变成政策、法律,让社会的列车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

“养人”的“水土”从来是有责任感的人创造出来的。

(本文入选2015年重庆中考A卷,文章有删减)

游宇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教师作家分会副主席,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散文》《雨花》《四川文学》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700多万字,并被《读者》《杂文选刊》等文摘报刊大量转载,已连续21年进入全国性权威文学年选。其代表著作《不为繁华易素心:民国文人风骨》上市后深受读者欢迎,至今已印刷13次。

意林:文章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游宇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水土”(环境)中,我们每个人都构成了他人的“水土”,又受到社会总的“水土”的影响。提倡总的“水土”的优质化,其实也是在强调个体对社会应有的担当。

意林:对中学生们阅读有什么建议?

游宇明:中学正是一个人打知识和人格“地基”的时候,“地基”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上面的建筑是否稳固。我觉得中学生既要读时文,也必须读文学、哲学、历史、美学等方面的经典著作。时文可以提供视野,经典则可以奠定一个人的思想、学养、文化品位,两者不可偏废。

意林:对您而言,写作的意义是什么?

游宇明:写作肯定有功利方面的作用,比如得到稿费、赢取更高的社会声望,但于我,最主要的意义不在这些,我有一份不错的职业,可以养家糊口,也受人尊敬。不過,希望长久安放自己的灵魂,还得找一种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去做,写作恰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猜你喜欢

养人水土演讲者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初秋的莲藕,比人参还养人
中原“水土”论
支护结构上水土共同作用的微观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