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写佳节记忆 彰显民俗民风

2021-08-27季伟譞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1年2期
关键词:佳节粽子外婆

季伟譞

真题回放

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人们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个传统节日,沉淀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底蕴,传承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彰显亘古不衰的民俗民风。

请以“我们的传统佳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名师金手指

提到我们的传统佳节,我们就会想到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佳节,在我们的心间荡漾着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在民族进程中维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在民族的精神家园中演绎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民风。审题立意时,就要从这一角度,叙写传统佳节的深刻记忆,表现对民族文化的深邃感悟。

中华民族传统佳节有很多,万象更新一元复始的春节,凝聚着华夏人民辞旧迎新的情感寄托;怀念祖先恩德的清明,祭祖扫墓踏青、慎终追远感恩先人;感怀先贤圣德的端午,以独特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报四时恩赐的中秋,喜庆丰收,亲人团聚,寄托着思念故乡之情;孝亲人大恩的重阳,敬老崇孝,感谢父母的无私付出与养育之恩;还有结恋人良缘的七夕节,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我们小时候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那美丽的爱情故事,是裁下银河的一角,是葡萄架下的悄悄话……这些都是本次作文的素材,可选择其一或几个,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构思时,避免写成介绍节日的说明文,最好选择记叙体裁,选择一个佳节,写出与佳节相关的风俗习惯,表达这个佳节引发的深刻启迪;也可选择3个佳节写成横式作文,每个片段都要详细叙写某一佳节的民俗民風,最后总结佳节带给自己的精神启迪。要把佳节的民俗民风融汇在细腻的描写之中,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适当巧妙引用几句古诗词,能使作文富有文学色彩;巧妙加入一点神话传说,使佳节富有神秘的色彩。

若写成议论文,可以列举典型的论据,充分论证传统佳节带给人们的巨大精神作用,突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血脉、是炎黄子孙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也可从当今有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略传统佳节的角度,分析论证其中原因,引发读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度思考。

佳作工坊

永远的传承很重要

一考生

古老的记忆,传统的习俗,永远的传承很重要。

——题记

已近农历五月,心儿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萌动,那是浓浓的粽香在牵动着我的思绪。

翻开记忆的书笺,往事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午后的小院里,我坐在外婆家的木凳上,看着外婆包粽子。一盆已经泡过的糯米,一把已经煮过的粽叶和线绳,摆在外婆的面前。只见外婆熟练地拿起一片粽叶,在水中涮过后卷成漏斗的形状,然后将糯米放入其中轻轻压实,又拿起一颗蜜枣放入其中,再将粽叶包好,接着用一根细细的线绳,绕来转去,三下两下,一个粽子便包好了。

看着,看着,我为外婆包粽子的姿势折服,这哪里是在包粽子,在我的眼中,分明是在制作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那优美的姿势已经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外婆,为什么要包粽子呀?”

“端午节吃呀!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啊!”外婆一边忙碌着,一边回答我的问题。

等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浓郁的粽香飘满小院的时候,外婆已经将一盘香喷喷的糯米粽端到了我的面前。轻轻剥开粽叶,香甜的粽香沁入我的心脾,吃上一口,瞬间唇齿留香。

猛然间,脑海中浮现出外婆给我讲过的屈原的故事,一首唐诗回荡在耳边:“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当年楚国大夫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无人理解,他只能饮恨抱石投入汨罗江,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两岸百姓为了不让鱼虾损伤他的身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后来便沿袭成了端午包粽子的习俗,代代相传。

看着手腕上的五彩线绳,抚摸着外婆亲手缝制的香草荷包,猜想这也许是外婆的外婆教会了她,而我也应该向外婆学会这些,在未来的端午佳节清晨,我会把这五彩线绳和香草荷包留给我的子孙,再为他们包出一个个如工艺品般的糯米香粽,让那粽香流传久远。

我深知,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唯有传承最重要。

名师点评

作者回忆端午佳节看外婆包粽子,揭示出“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唯有传承最重要”的主题,使人感受到文章主题中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底蕴。特别是结尾处对于未来的遐想,更使文章主旨升华。

中秋月夜之思

一考生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月缺,人聚人散,而我们的传统佳节中的中秋月最圆,中秋的情最浓。

中秋诗词情无限,字里行间思意浓。

古人笔下的中秋饱含了无尽的思念,流淌出太多唯美的诗词意象,那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的时间记忆;那是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那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月儿虽圆,人却难以入眠,不是那月儿太皎洁,而是那诗意压在心头,那么沉,那么浓……

月色渐浓寝未暖,遥望家乡惦妻儿。

中秋的月夜,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拜月,享受着团圆的喜庆。然而,此时此刻又有多少不能与家人团圆的人们,他们奋战在工作岗位上,唯有他们的付出,才会有亿万家庭的幸福团圆。当工棚里传来一曲思乡乐曲时,让我想起了无数的农民工,为了生活,他们把对家乡父老妻儿的那份思念与牵挂,寄托于中秋明月……月儿虽圆,人却难以入眠,不是那月太皎洁,而是那思乡之情压在心头,那么沉,那么浓……

千里海峡邀相望,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海相隔割不断海峡两岸的亲情,一脉相承的文化连接海峡两岸文化的交流。每年中秋佳节的晚会,在月光的映衬下,一曲曲乡音跨越海峡,回荡在两岸民众的心间。中秋佳节的文化交流,不再是余光中老先生笔下《乡愁》的凄美,而是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月儿虽圆,人却难以入眠,不是那月太皎洁,而是那回归的希望萦绕在心头,那么沉,那么浓……

中秋月圆之夜,我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品尝着月饼的香甜,吟诵着那些激起无限遐思的中秋诗句,我在心中许下真诚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名师点评

作者从古代的诗词再现,到当今的思乡之情,再到海峡两岸对团圆的期盼,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中秋佳节的情感内涵。结尾处语言精练,一句美好祝愿,更使文章主旨升华。

永不褪色的中国年

一考生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与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这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沉淀出的一份情感,这是华夏儿女传统文化沉淀的美味佳酿,犹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卷在此时徐徐展开——

此夜,无眠……

春节時,家圆,人团圆。父亲喊我下楼放爆竹,我与父亲共同将爆竹点燃,闪闪的火光中,我感受到了辞旧迎新的喜气,感受到有一种笑容荡漾在亲人的脸上,感受到身体里有一种幸福在涌动。我明白此时最浓的情感是亲情,最温馨的事情是团聚,最难忘的活动是守岁。除夕夜,就这样开始了,挥之不去的是融入我们心中的中国年文化。

此夜,思绪……

那隔海而栖的你,今夜是否望眼欲穿?团聚时,望人归;日月潭,何时回?正是那五千年民族血脉的绵延,才让我们的情血浓于水。此时,福已“倒”门,更入我心,让我把祝福轻轻送上:此时,我们虽不能相聚,但我们血脉相连的心灵息息相通,同为华夏子孙,同祝和谐中国年!

此夜,回味……

母亲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那是一个个蕴含喜气的小精灵,饱含了无限美好的憧憬。母亲神秘地告诉我们,哪个里面有糖,甜甜蜜蜜;哪个里面有硬币,恭喜发财……与家人共同品尝,品尝母亲一只一只包进去的甜蜜与幸福,品尝母亲用十指捏紧的团聚和祝福。

此夜,是炎黄儿女用独特的方式庆贺佳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沉淀的民俗民风,丝丝缕缕的是割不断的文化血脉。也许旷世丹青妙笔也难绘尽佳节的风采,但这中国年的文化底蕴会永远铭记在我们心底。

永不褪色的中国年,深深地祝福,直至永远。

名师点评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永不褪色的中国年画卷,以“此夜,无眠”“此夜,思绪”“此夜,回味”3个片段展现出中国年特有的风俗画面,年文化深深地融进了读者的心怀。

素材链接

严霜中盛开的秋菊,一朵朵,一丛丛,点缀着重阳节。近观远眺,阵阵清香沁人肺腑,心潮涌动的是文人墨客吟咏重阳的诗篇。

杜牧的“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诗篇描绘出重阳老人登高饮酒赏菊的画面;郑谷的《菊》诗:“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虽未见菊字,却写出了把菊花插戴于鬓上的重阳习俗;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作者虽身在战场,可难忘重阳习俗,惜花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菊花,重阳的象征。让我们像爱菊花那样,尊老敬老爱老!

猜你喜欢

佳节粽子外婆
破耳兔
佳节到
唠叨的外婆
每逢佳节胖三斤
端午节,粽子香
快快乐乐过佳节
外婆的钱
外婆回来了
佳节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