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乐下村的红色印记

2021-08-27林晓文

闽南风 2021年8期
关键词:岩洞长乐电台

林晓文

长乐乡位于平和县西部边陲,这里不但景色唯美、民风淳朴,而且拥有许多烙满红色印记的革命胜迹。有机会到长乐走走看看,当得上是一件既赏心悦目又不乏神圣的事情。

由长乐乡政府往北,沿水泥村道曲折前行约5公里,就到了乐北村下村。那是个隐于深山密林间,地势偏远而静谧的小村落,周遭群山绵延、层林茂密,村民勤勉朴实,生活安逸祥和。时光回溯80年,在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里,这片山水虽然地处偏远却绝不平静。隐于山坳林间的南委电台在下村附近的乌窠山悄然成立,无数从革命圣地延安发出的神秘电波在这里被接收、转往南方各大抗日根据地,对我党指挥、传达抗日指令发挥了巨大作用;革命前辈刘永生在下村附近深山以岩洞为家,带领经济工作队在山上垦荒种粮,为开展革命斗争奠定后方基础。如今这些隐于下村山坳林间的革命遗址已成为长乐红色旅游的重要元素,吸引着人们前往瞻仰、追忆那段峥嵘岁月。

南委电台

说到南委电台,平和暴动纪念馆老讲解员罗燕军如数家珍,长乐这片红土地的红色记忆已深入骨髓,有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涉及人物都能脱口而出。南委电台的前身,应为1940年3月设立于梅县雁洋南福村(后搬至附近的福建省永定县沿田村)的闽西南潮梅特委电台。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全国革命斗争形势急剧变化,为适应抗战初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撤消闽西南潮梅特委,在大埔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又筹划在原闽西南潮梅特委电台的基础上扩大建立“南委” 电台。为此,周恩来、李克农、童小鹏等中央领导分别从延安中新社、重庆南方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调来王清生、袁克伦、方芸、马绍、肖敏等30多名无线电骨干,由南委青年部长、原梅县中心县委书记李碧山负责管理电台。电台先期设在大东枇杷树下村,后考虑到不能距离南委机关太近,而长乐有着与大埔县境接壤的地利之便,兼之周围山高林密便于隐匿,又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遂于1941年春节后迁往长乐乡下村乌窠山,并任命马绍为电台党支部书记、王清生为台长,李碧山妻子温碧珍担任指导员,另任钟尚清为报务主任、袁克伦为机要科长。从此,无数电波从闽西南这个偏远的大山里几乎每天24小时不停歇地发往各个革命根据地。

南委电台设立后,除与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电台联络外,主要与延安军委三局电台、重庆南方局电台、粤北省委、粤南省委、江西省委等各地党组织电台联络。当年四五月间,桂林八路军办事处还给南委电台增拨一部发电机和一部发报机,大大提高了电台的工作效率。1941年夏天,江西省委电台与南委电台之间的联络曾经中断半年之久,后又突然恢复联络,称之前因机器故障中断联络,现已修好,并发来一些指示和通知等,对南委工作产生一些误导,造成不少损失,后来经过谢育才报告,才清楚江西省委电台早已被敌特机关所控制。

谢育才于1941年6月被委任江西省委书记职务,在往江西赴任途中,于1941年7月15日同妻子一起在吉安一个小旅馆被中统特务秘密逮捕。他从叛徒的劝降中意外得知,江西省委电台已被敌特控制并用以呼叫南委电台。戴着脚镣手铐关在集中营重禁闭室内的谢育才决定牺牲自己的名节,假装“自首投敌”,获取离开集中营的机会,又趁敌特松懈之机,夫妻俩抛下狱中分娩的孩子,于1942年4月29日深夜悄然奔逃,经历24个昼夜行程一千多里路,终于在1942年5月22日赶到长乐,找到南委军事干部刘永生和长乐中心区委书记张全福,向党组织阐述了江西电台被中统控制的情况。

接到谢育才夫妇的警报后,党组织决定转移南委电台驻地,并于1942年6月3日安排电台警卫人员陈鹤平前往踩点。当时电台有许多女同志,陈鹤平爱慕其中一位,但因为特殊时期不允许谈情说爱,陈鹤平竟然心生怨恨,将个人私欲凌驾于革命事业之上。他非但未执行踩点任务,反而跑到县城九峰向国民党政府告密,并带领保安队图谋夜袭电台。恰巧下山办事的交通员雷德兴、温仁宝在途中遭遇来敌,果断开枪拒敌示警。山上电台人员听到枪声后即刻撤退,待保安队抵达驻地,电台工作人员已安全撤走。6月7日凌晨,“南委事件”发生,南委机关遭受庄祖芳敌特严重破坏,后根据中央南方局决定,南委及其所属华南各省地方被迫暂时停止了党的组织活动,南委电台也停止了工作。遭此变故,周恩来和南方局领导断然决定,南委机关撤销,工作停止。至此,设在长乐的南委电台也同步停止工作,电台人员分散隐蔽在秀山、乐北村以及大东枇杷树下村等地,利用自然环境与群众的保护,一边组织学习、总结经验教训,一边分散组成生产小组,或开荒种地,或熬制樟脑油、或酿酒养猪,为暗中开展革命斗争创造经济条件。1943年夏秋之间,根据南方局指示,南委电台人员陆续调回重庆、桂林、延安等地,抒写新的革命篇章。

据罗燕军介绍,南委电台位于下村附近的乌窠山密林里,因山高坡陡,原址荒废多年后已难寻其踪,当地人在刘永生将军住过的岩洞左近用山石垒成一间小方屋,作为南委电台旧址供人参观。虽是异地仿造的参照物,南委电台在这方土地的存在,却是不容置疑的史实。

将军洞

下村村头路边有一座小庙,沿小庙右侧一条石蹬小道曲折下行,周遭皆是密密匝匝的参天古树。冬日暖阳透过扶疏的枝叶泻下,在落满松针的石阶上布下朵朵斑驳的图案,兼小道两旁茂从修竹,山涧清流激湍,隐有兰亭“曲水流觞”之韵。行走期间,伴着习习凉风,自有一种舒心惬意的感觉着落于心头。令人不胜感慨的是,曾几何时,这片地势险要的深山密林却是那樣的硝烟弥漫、危机四伏。而设若没有当年无数革命先烈的前仆后继、浴血前行,又哪来今朝你我的红尘无忧,岁月静好?

沿着石蹬道下行百余米,在山间路牌的指引下,终于来到一块巨石覆盖的岩洞前。这是一个狭小的岩洞,洞口呈斜三角形,只能猫腰进入,洞内略显逼仄,最宽敞处也仅够数人容身,高处刚够成人站直腰身。后侧另有一个朝向悬崖的三角形豁口,使整个岩洞呈两端开口的月牙状。岩洞前端是陡峭的崖谷,山涧流水倾下,在崖面形成一绺细长的瀑布。山脚处是一汪清波粼粼的水面,那是库容达648万立方米的良坝水电库区。越过库区,远望群山绵延直抵天际,令人有种心旷神舒、超然于物外的心境。

就是这样隐于山麓间一个狭小的岩洞,被当地人心存崇敬地称为“将军洞”,并在岩洞上方的石壁刻上“将军洞”三个笔力雄浑的大字。而从洞口右侧崖壁上刻下的文字描述可知,“将军洞”名字的由来,与曾在这方山水战斗过的开国少将刘永生有直接关系。

刘永生,1904年生于永定县稔田乡严岩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秋追随张鼎丞参加革命。1941年,闽西南特委派刘永生到广东省大埔县大埔角负责保卫南委的安全。接到任务后,刘永生与妻子黄月英装扮成民工,在当地种稻、喂猪,暗中保护南委书记方方等人。1942年春,刘永生、黄月英带领游击队40多人到长乐下村保护南委电台安全。“南委事件”发生后,南委机关和电台工作人员及时疏散转移。刘永生坚决执行党中央“疏散隐蔽,埋藏生产,等待时机”的指示,于1942年9月份带领部分游击队员在乐北下村、三联牛扼岗一带开荒种田,得到下村村民和牛扼岗村民的极大支持与帮助,在当地打下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期间刘永生与妻子黄月英一道居住生活在山上的岩洞里,偶尔也曾到芦溪对岸的牛扼岗村民家里小住。岩洞地处隐秘,又有冬暖夏凉之特点,铺上枯草落叶即可成卧榻,刘永生夫妇择此洞而居,出可与村民打成一片,入可避敌追踪,为其扎根山区开展革命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据罗燕军了解,自1942年9月至1944年春夏之际离开长乐,长达一年半时间里,刘永生夫妇以将军洞为主要居所,指挥游击队员(1943年10月成立闽粤边委武装经济工作队)在下村、牛卧岗一带开垦田地达十几亩,为闽西南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后方基础。这些田地后来成为下村、牛卧岗村民耕地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刘永生先后擔任十兵团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授少将军衔。后人为纪念刘永生在长乐开荒这一历史事件,将他居住过的这个岩洞命名为“将军洞”。

星移斗转,时移世易。80载光阴倏忽而过,刘永生将军已于1984年溘然离去,惟将军夫妇当年居住生活过的岩洞依然存在,将军当年战斗过的这方山水依然满眼苍翠,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希望。如今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去追溯先辈的革命足迹,来到将军洞前缅怀那一段彪炳史册的历史,追忆那一段催人奋进的故事,以此激励后世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岩洞长乐电台
鼹鼠电台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一片冰心育桃李 六秩弦歌谱华章——福建省长乐华侨中学简介
“最美长乐”喜迎党的十九大摄影展获奖作品
洞穴密码
大宋小神探 夜黑黑,敲窗声
台湾地下电台为何屡禁不绝
荔枝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