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色

2021-08-26牛文洁狄其安

音乐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调性舒伯特艺术歌曲

牛文洁 狄其安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早期重要音乐家之一,德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创始人,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改革了艺术歌曲中声乐独唱加和弦伴奏的简单形式,为钢琴部分赋予了独奏意义的价值,通过细腻丰富的音乐语汇,将音乐与诗歌结合在一起,使二者相得益彰,具有划时代的影响力。他的艺术歌曲《冬之旅》是以缪勒的同名诗作为蓝本创作的,本文以其中第二首作品《风信旗》为例,从旋律写作的特色以及钢琴与声乐交融这两个方面分析舒伯特艺术歌曲的特色。

艺术歌曲是一种独唱形式与钢琴演奏相结合的音乐体裁。舒伯特逝世于1828年,艺术歌曲《冬之旅》是他在1827年创作的,当时的舒伯特已近人生暮年,整部套曲讲述的是一位失恋者在冬日旅行中的故事,充斥着流浪、消亡的色彩。其中第二首《风信旗》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绘了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风信旗”这个信物后,昔日的快乐回忆与如今的苦闷情感同时涌上心头的场景,歌曲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流畅。

一、旋律写作的特色

(一)旋律写作的线条感

《风信旗》是一首带有变奏性质的二段式通体歌,节拍稳定,从头至尾都是6/8拍,旋律写作多使用音阶模进式的进行,时而上行,時而下行,富有线条感。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说:“我们见到一些弧形曲线,有时轻悠下降,有时陡然上升,时而遇合,时而分离,这些大大小小的弧线相互呼应,好像不能融合,但又构造均匀,处处遇到相对或相辅的形态,是各种细小的集合,又是一个整体。”[1]汉斯立克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曲线”就是指旋律中音符组成的线条。

谱例1

“谱例1”是《风信旗》的引子,是钢琴的独奏,全曲开始处标有“Ziemlich geschwind”记号,要求钢琴进入时要像一阵疾风一样迅捷。引子部分的钢琴在织体上是简洁的八度音程,这似乎是一段单旋律,但是却内含了和声的进行。左右手两个声部来回的音阶模进式琶音十分流畅,一往无前,仿佛停不下来一般飘忽不定,描绘出了歌词中“风儿恣意摆弄它的方向”的景象。第3小节旋律下行模进,愈发低沉,第4、5小节的钢琴颤音密集而绵长,好似一声声叹息,表现出流浪者内心的战栗与挣扎。

(二)旋律中的调性变化

全曲仅仅51个小节,调性转换却十分频繁,有时一个乐句一次转调,甚至一个小节一次离调,其中包括了自然大调、和声大调以及和声小调,因此在旋律色彩明暗度上的变化明显,这也体现了舒伯特在调性运用上的大胆与先锋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既不是由个别孤立的音程,也不是由一系列纯然抽象的声音或互不相关的不同的声音来形成的,而是各种声音的一种具体的齐鸣,冲突与和解,这些声音因此就势必形成一种发展过程和一种互相转变的过程。”[2]黑格尔在这段文字中所说的“冲突与和解”、“互相转变”即为调性转换。

谱例2

“谱例2”是《风信旗》的一个片段,其中第1小节是钢琴演奏,调性为a和声小调;第2小节至第3小节调性为C和声大调;第3小节的第4拍是C和声大调与e和声小调的共同和弦,第4小节调性转到了e和声小调上。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短短的五个小节的旋律中舒伯特也使用转调的手法改变音乐的色彩,尽管转换的几个调性为近关系调,但是大调与小调明亮与暗淡的变化是存在的。

二、钢琴与声乐交融

(一)钢琴与声乐同时创作

“人声歌唱常常突出人物,描绘诗歌所包含的内容和感情;钢琴伴奏则起到提示场景,传达诗歌意境的作用。”[3]与其他歌曲写作以声乐为主、钢琴伴奏为辅的手法不同,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的地位前所未有地提高,不再只是声乐的简单衬托,二者的写作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同时构思,并驾齐驱,共同阐释歌曲的内涵,这种独特的创作思路在《风信旗》中也有所体现。

谱例3(a)

谱例3(b)

“谱例3”有(a)、(b)两个例子,其中(a)是乐曲的引子,由钢琴独奏,(b)则是第二乐段中的一个片段,这里可以说明舒伯特在创作引子时已经考虑到了这个旋律在后面要用,因此并没有先写钢琴或先写声乐之分,而是将两个声部同时进行创作,体现了钢琴与声乐是不能分离的,它们融为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此外,(b)谱例的片段运用了对比复调的写作手法,运用钢琴的颤音描绘冬日里的寒风凛冽,以及风信旗来回快速摆动的场景,减七和弦制造了彷徨、压抑的效果,与声乐唱词中“风儿在屋顶恣意摆弄着心”的意境相吻合。

(二)混合音色

如“谱例4”所示,声乐进入后,钢琴声部使用八度衬托,与声乐完全重合,同音却不同质感,起到了“混合音色”的效果,二者以不同的音高、不同的音色共同完成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与情感。

谱例4

鋼琴声部采用这样的八度进行并不是简单地伴随声乐旋律,而是通过混合的音色在纵向上增加立体感,加强声乐的颗粒性,使得音响效果更加纯粹,放大了旋律本身的优点,将旋律的起伏、张力表达了出来,同时对演唱者也有提示作用,有助于推动旋律的发展。

谱例5

“谱例5”是《风信旗》第二乐段的开始,它和第一乐段声乐进入的地方旋律几乎完全相同,也依旧是钢琴和声乐混合音色,但此处与第一乐段不同的是,钢琴声部低了八度且力度变弱,之后的四个唱句之间强弱对比明显,伴随着大小调的交替,体现的是动荡不安的、有些失控的情绪。

全曲最后一个唱句在“laut”的基础上持续做渐强,声乐唱出“我为什么要痛苦?很快她就是个有钱的新娘”的歌词,钢琴在正拍上伴以强有力的柱式和弦,两个声部融合一体,交相辉映,将彻底梦碎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这首《风信旗》中,主人公看到了昔日爱人屋顶上被狂风吹动的风信旗,这一物象一方面明指为了金钱而奔向有钱人的负心女人,另一方面又暗指自己随风飘荡的流浪宿命。旋律奔流不止,仿佛难以自抑的情绪,调性明暗变化,象征着心态的纠结与转变。这首作品放在当时的年代,是一种打破古典秩序的、理性的尝试,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自我中心的宣泄。英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史家以赛亚·伯林说:“浪漫主义是原始的、粗野的,它是青春,是自然的人对生活丰富的感知,但它也是病弱苍白的,是热病、是疾病、是堕落、是世纪病、是美丽的无情女子、是死亡之舞,其实就是死亡本身。”[4]

舒伯特的一生是在奥地利反动封建势力复辟的年代里度过的,因此在他的创作里反映的个人生活和命运问题,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冬之旅》就像是舒伯特的一部自传,他通过创作来反映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心中对于美好的向往以及希望落空后的悲伤。美妙旋律的背后也蕴含着深切的伤感之意,这种情感与他不幸的人生际遇是密不可分的,也正因为此,他的音乐才会深深触动我们的内心。

注释:

[1]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2]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刍议》,杨业治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3]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册,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67页。

[4]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参考文献:

[1]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上海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年版。

[37]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以赛亚·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5]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页。

牛文洁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

狄其安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调性舒伯特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谈“调性”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谈音乐中色彩性的应用
浅析笙在柳子戏音乐中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觉醒的舒伯特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调性的描写特点
舒伯特的小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