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旅类网络综艺看主持人角色与功能的转变

2021-08-26叶浩琛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1年11期
关键词:网络综艺角色主持人

【摘要】网络媒介视域下,传统电视节目的主持行为在传播渠道、传播结构与话语体系上发生改变。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盛行,致使主持人角色弱化和功能缺失态势明显,话语权的转移消解着主持人的中心权重。文旅类节目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影响力,成为网络综艺产出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文以《锵锵行天下Ⅱ》为例,着重考察网络文旅综艺中主持人角色与功能变化的表征。在受众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的驱使下,文旅节目主持人的媒介角色呈现多元化嬗变的特点,其功能的发挥与节目叙事分离,“去中心化”特征明显。主持人功能与角色的变化是节目契合网络传播环境的必要手段,但未来实现节目主持人可持续发展亟需转变传统媒体视域下的思维和路径,回归主持角色、强化主持功能才能发掘更大的发展动能,实现文旅类节目更广的传播力度。

【关键词】文旅节目;网络综艺;主持人;角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74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部署。广播电视领域首当其冲,媒体产品的生产、广电节目的制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精粹的重要途径。霎时间,从央视出品的《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到省级卫视的《见字如面》《诗意中国》《上新了故宫》;从传统媒介播出的《经典咏流传》《万里走单骑》到登陆互联网的综艺《一封家书》《锵锵行天下》等,文化类节目层出不穷,“文化节目热”成为了综艺市场的焦点之一。基于此,“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传统文化、古典资源”等上层建筑借助着“互联网经济”“短、中视频浪潮”的大力托举,再配合“媒介融合”纵深化发展的行业趋向,重新获得受众青睐,也刺激着节目制作方与内容生产者在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收视份额上重构逻辑。而在一档节目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主持人”,不仅仅是驾驭节目进程的主心骨,更是节目品牌塑造的核心,其角色作用和功能发挥在节目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结合的过程中具备巨大的影响力。随着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盛行,主持人非职业化和主持人角色泛化趋势明显;各类网络综艺上新续更飞速,新的制播形式与节目模式促使话语权的转移,也逐步消解着主持人的中心权重。宽松的制播环境赋予网络综艺先天的优势,泛娱乐化与快消文化深度介入广电传媒产业,一些同质化严重、媚俗物质、格局小气节目的产出不仅造成了传播力低迷、质量堪忧的局面,更加速了主持人形象与功能的消退与丧失。

从彼时爆红的亲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到开辟非专业主持人先河的音乐竞技节目《我是歌手》,再到热门的网综《心动的信号》《令人心动的offer》等,观察这类引发热议的综艺节目不难发现,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形象被逐渐淡化,非专业人士充当主持人、主持人直接缺位的现象常有发生。在设置了主持人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作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持人逐渐集合“记录者”“观察员”“向导/导游”“见证人”等多重角色身份。具体考量文化旅游类节目,《锵锵行天下Ⅱ》作为文旅谈话类节目的代表,在拥有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制播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两季的调整、继承与创新,其在文旅类综艺节目市场和收视群体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主持人窦文涛在节目中充分彰显人格特色的同时,较好地适配了文化类节目的定位和调性,实现了目的地文旅资源挖掘的节目叙事及相关话题的互动探讨和观念表达。本文试图从当前广电媒体现状出发,以节目《锵锵行天下Ⅱ》为例,剖析新的媒介环境下节目主持人角色多元化嬗变的表征与动因、主持人功能变迁的机制与影响;并结合现实语境,提出文化旅游类节目如何站稳网络传播这一阵地,主持人更好与节目契合、发挥自身主体功能、增强节目传播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分析。

1. 多元化:文旅网综主持人角色的嬗变

传统视域下,主持人是节目的必要设置与传播主体。荧屏上的主持人成为节目在人格化上的代表,也化身节目文本首要的视觉化表达和媒介传播符号。对于节目本身而言,主持人是最主要的表达者和信息输出方,也是场面的调控者和操纵员。主持行为的开展关乎节目的整体进程、板块间的过渡、应急状况的处理以及节目核心观念的传达;对于受众而言,主持人的身份显现、功能发挥与个性特征完全被纳入观众考量节目优劣的判别标准,“主持人”相当于传统电视节目的“牌面”,其话语表达与主持行为成为节目触达观众的首要层面。早前,文化旅游电视节目多以“人文地理”“地方特色旅游”“观光体验”等制播风格和元素为主,凸显节目文化调性的同时完成地方城市的景点游览与推广宣传。主持人往往仅出现在节目的首尾桥段,大多完成开场介绍、导引主题、过渡串联、结尾收束等主持工作即可,在节目核心内容上往往“缺位”。另有部分文旅节目干脆设置“记者型”主持人,删去传统电视节目必要的“演播室开场、过渡、结尾”等环节,将“外景主持”与“实地体验”贯穿节目全部。

而现如今,媒介融合的語境下,互联网平台正在增强且延伸着泛娱乐化和消费主义影响的触角,真人秀节目的勃兴,大量“流量明星、艺人嘉宾”在节目中挤占甚至取代原先主持人的角色。主持人在传统媒体节目中的关注度与传播力下滑,其角色形象必然也会随着传统电视媒介环境的式微而异化。

应天常教授在《节目主持艺术论》中指出:“主持人的‘角色是符合节目或栏目主旨的真实的自我表现、自我体验、自我展现、自我实现,但绝不是自我表演。”可见主持人的角色设置和个性特征首先应当与节目相匹配。在《锵锵行天下Ⅱ》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的设置保留了《锵锵行天下Ⅰ》及《锵锵三人行》的特色和传统,遵循“1+2”的人物模式:即窦文涛担任节目主持人,并搭配两名节目常驻嘉宾——前战地记者周轶君和学者许子东,在第二季前几期由外籍厨师罗朗代替许子东担任常驻嘉宾。窦文涛作为观众较为熟悉的主持人,多以幽默风趣、知礼谦和的中年男性形象出现,已经具有相当的个人特色和主持风格,其媒介角色和视觉符号已然建立、可被观众识别且接纳。从称谓上看,《锵锵行天下Ⅱ》在节目开头介绍人物的文字角标上特意抹去了“主持人”的字样,直接给出相应人物的姓名,甚至连对嘉宾的文字介绍也只保留姓名,不特意烘托出嘉宾间的角色差异。相较之下,传统的文旅节目CCTV4《远方的家》则会单独标示出“记者”“主持人”;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一本好书》同样会在称谓上显示出“主持人”与“嘉宾”的区别;文旅综艺《万里走单骑》采取嘉宾充当“主持人”的方式,在称谓上则更强调“体验官”“行走团”的设置。从衣着服饰上看,窦文涛在节目中身着便装、佩戴标志性的黑色圆框眼镜,在镜头前仍然保持一身日常化的衣着习惯,与传统节目中主持人“西装革履”“端庄正式”的形象截然不同,既显示出网综节目的创新性与新环境的潮流感,又消融了与观众间的媒介距离,显得平易近人、亲和自然,这显然是传统主持人不具备的特质。在内在层面的语言风格方面,窦文涛的主持更多地从传统正式的晚会主持和演播室主持中脱离出来,其话语表达和言行举止朴素、直接、生活化,对节目进程把控、信息的介绍以及桥段的串接直接发生在与嘉宾的交谈或自我言说之中。窦文涛在节目中表现出的充满文人气息的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具有充分的理论知识或学术背景支撑,显得高雅而深刻、与文旅节目的调性自然契合。同时,网综制播条件致使节目不再需要满足传统电视节目的形态与设置,主持活动亦跳脱出刻板呆板,显得自然随和。例如窦文涛从不刻意地进行话题转移或流程推进,既平淡又不突兀的串接风格体现主持人的话术水准和专业素养。

不论是《远方的家》中,“记者型主持人”一人挑起采、编、播、演多重身份,还是《锵锵行天下Ⅱ》中主持人与嘉宾浑然一体,兼具“体验者”“观察者”以及“价值观念输出者”的角色,这些角色与身份上的变化反映出文旅综艺节目迭代的进程中,主持人角色与形象的拓展与延伸。文旅节目区别于娱乐真人秀或其他类别综艺,节目的文本内容、环节设计等始终不得偏离文化性的核心定位,主持行为、人物间的言谈与交互要围绕单集剧情,始终把挖掘目的地文旅资源、普及传达人文知识作为主旨和目的。

2. 去中心化:文旅网综主持人功能的变迁

电视媒介中,主持人的功能发挥受到传播空间、传播模式与话语表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传统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占据综艺节目叙事的中心位置,掌握着节目话语权,是把控节目进程的核心人物。而新兴的媒介环境催生出新式的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致使广电节目不断迭代,节目主持模式也发生相应改变。去中心化(decentration)是网络传播的结构特征之一,笔者认为这同样是网综主持人功能变化的总体特征。网络传播空间先天性地突破了大众传播传统式的、单向的(one-way-flow)、线性的传播模式,融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促成了传者与受众双向(two-way-flow)、即时性的传播新形态,网络综艺实现了传统节目无法达到的平台间的联动、受众的即时互动。互联网节目创新了制播模式,考虑传者受者交互新形式,主持行为的发生也应当迎合网络更广泛更多元的受众群体,主持人的功能发挥更要契合网络传播的媒介环境。

考察文旅节目不难发现,此类节目既具有“真人秀”“实地体验”的衣钵,又兼有“谈话节目”“访谈”“走访观察”的特性,而“文化节目”的核心定位先天造成其难以从一众娱乐节目、选秀节目中争夺收视群体的局面。主持人原先承担的主持传播、有声语言创作、节目流程推进、节奏速度把控、嘉宾人员的互动、关键信息的介绍、板块间的串联等功能逐渐被他者分化,一些节目中的嘉宾或导演、制作人等职员开始“扮演”实际的主持人。在节目的外部传播上,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逻辑下的受众不希望主持人成为其贴近嘉宾的阻碍与隔阂;节目的内部设置上,主持人的缺失、被“取代”,身份发生转移,除保留必要的主持功能外,中心形象消解明显。

此外,户外节目或旅行体验类真人秀节目中,节目的叙事依靠嘉宾完成即可。在《锵锵行天下Ⅱ》中,核心的体验过程、观光游历由主持人窦文涛与两位嘉宾共同完成,不存在主次或从属关系。即在真实的游历过程中,主持人即嘉宾,节目叙事不要求人物角色分化或功能差别化处理,由此主持行为与节目叙事严重分离。《锵锵行天下Ⅱ》第二期节目中,三位嘉宾来到青海湖边观赏西北美景、探寻生命哲理。嘉宾间的交谈从窦文涛自我调侃身体肿胀的“丑态”开始,一路行驶一路畅谈。作为主持人的窦文涛,在这一整期节目中仅完成了两大主持功能——首先是开场口播广告商信息,发挥主持人广告信息播送的功能;其次是在旅行景点间的过渡时进行话题承接与延续,或及时中断偏离主题过远的话题、中止与当期主题不相关的讨论,发挥把控节目进程、动态调整节目内容的功能。除此之外,无其他主持功能达成的明显迹象。

由此看来,新式的网综文旅节目中,主持人的中心功能由在场嘉宾或节目组职员共同分担,主持人不再受限于常规、传统的节目模式,主持行为变得随时、随地、多元、多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强调主持人功能“去中心化”的同时,还要注意还原主持人的特定功能和必要作用,关键性的信息传达、重点桥段的过渡与导引仍需要專业的主持人完成。重点桥段和关键环节的提示、主导性的串联和导引不能轻易交由非专业主持人操作,在情节丰富或故事性极强的节目文本中,主持人的串场、说明、导引等功能的缺失可能会造成观众的理解失败和兴致衰褪,构成主持人“去中心化”的消极影响。

3. “回归”与“强化”:文旅网综主持人的进路

主持人是一档节目取得理想传播效果的先决要素,其角色的正确发挥、功能的恰当实现能够为节目的传播力提升助力。不论传播空间、传播结构如何演变,内容创作始终是媒介产品制胜的关键,而主持人的话语表现和主持行为是节目内容与形态的重要构成。作为电视节目中举足轻重的视觉符号,主持人集合着网络新环境赋予的多重新角色,其作用、功能与节目整体的调性、节目定位高度相关。未来文旅节目的创新发展和良性传播交互仍需要我们关注并审视主持人的作用发挥,正视来自各方的冲击和自身媒介角色泛化的现况之余,还需要反思未来文旅节目中主持人可持续发展的进路和策略。

主持人角色的“回归”与功能的“强化”是必须且必要的,倡导主持人追求个性化发展更要注重专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回归”与“强化”首先强调节目主持人应当重视基础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角色的显现与功能的发挥均建立在具备可靠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涵养基础之上。倾听解读能力、有声语言表达能力、信息播报能力、应急事态处理能力等都是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基本要求。此外,文旅节目对主持人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扎实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视野阅历和广博的知识储备都是主持行为正常开展的保障和依托。网综的传播语境下,互联网思维同样需要得到主持人的重视与应用,以“开放、平等、分享、协作”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是主持人在具体工作情境和节目主持中必备的新理念和新思维。打破传统和既定文旅节目制作、运营和推广模式是走出固步自封的必要步骤,运用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中心”,找准节目定位、研究节目核心受众,从而调整主持模式与话语风格;继而秉承“个性化的媒介服务”,维持节目的受众黏性。主持人作为节目的编创人员和内容创作者,不仅需要在镜头前彰显主持风范,更需要深度参与节目创作的其他环节,发挥其主体功能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应天常.节目主持艺术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刘秀梅,邵慧.媒介主持论:电视节目主持传播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3]孔令顺,王明玉.泛化与淡化: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嬗变[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第42卷(6).

[4]宋思霖.媒介融合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重塑[J]. 当代电视.2016(06).

[5]吴倩.理性回归: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角色弱化现象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12).

[6]王秋硕.电视真人秀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弱化与身份重构[J].中国电视.2017(001).

[7]张琦.主体性、角色化与话语权变革——我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三十年来的理念创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作者简介:叶浩琛(2000.9—),男,汉族,湖北黄石人,华东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节目主持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综艺角色主持人
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
网络综艺节目对明星形象的塑造作用探究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综艺的现状与发展
《火星情报局》的男性视角与男权表达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
咖喱岛(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