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困境及其纾解

2021-08-26徐瑶何冬冬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困境大学生

徐瑶 何冬冬

摘 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有利于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有利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但也面临着诸如心理上对返乡就业创业持消极态度、乡村缺乏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大学生返乡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不对口等困境。基于此,从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体3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纾解之道,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困境;纾解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4-0022-04

The Predicament and Relief of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to Hometown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XU Yao et al.

(Chaohu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t , Chaohu 238000,China)

Abstract: The retur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will help college students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in life,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governance, and build a new pattern of grassroots social governance. However, they also face difficulties such as psychologically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returning to their hometowns for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lack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latform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rural society, the failur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concepts, and the mismatch of occupations and majors in their hometown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argeted relief method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 college students,to help revitalize rural tal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Returning home to work and start a business; Predicament; Relief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前,学界对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大多持消极态度,如“农民的终结”[1]、“村落的终结”[2]、“文字上移”[3]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凋敝状态以及乡村社会生活方式的日渐消失。然而,目前中国仍有5亿多的农村人口,且这部分人口不会在短期内走向城市化,因此“三农”问题仍是关乎国家发展的根本性问题。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乡村建设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和安排。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是对之前城乡关系的一次政策调适与纠偏,以重新确立乡村社会的主体地位,肯定了乡村社会形态存在的价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乡村扮演的是蓄水池的角色,其作用更多的是为了服务城市的发展,为城市输送人才。再加上城市生活形态的诸多吸引力,导致乡村社会出现了过疏化的不良状态,这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出了挑战。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一个重要契机,对于大学生个体、乡村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自2018年起,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开始突破800万人。这意味着每年都将有800多万的劳动力投入就业市场,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却没有大幅增长,由此造成了诸如大学生难就业、慢就业以及结构性失业问题。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大城市、大企业和发达地区就业,从而导致农村地区缺乏大量技能型人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严峻挑战。这就需要部分大学生转换思路,投身乡村建设,努力让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新型农村工作者。由于农村大学生对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社会关联等地方性知识[4]都比较熟悉,再加上大学生身份所赋予的社会声望优势,因此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往往能获得多方面的资源支持,从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声望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2 有利于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深度推进,一方面,乡村社会人口大量外流,出现过疏化问题,乡村社会日益成为“无主体熟人社会”[5],不仅乡村治理场域出现主体缺失,而且由于农二代们也大量流失,因此其可持续性问题日渐凸显;另一方面,人们更加理性化,习惯于用金钱利益来衡量彼此关系,之前乡村社会通过互惠形成的社会关联日益消弭。这就造成了乡村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缺失。贺雪峰[6]指出,项目资源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修路、挖沟、筑渠等公共事务而损毁一些青苗、征迁一些土地在所难免,然而却遇到了坐地起价的“钉子户”,从而导致涉农项目搁浅,出现了好事不好做的怪相。在此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可以发挥鲶鱼效应,运用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乡村公共事务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联,盘活乡村治理主体积极性,激发乡村治理内生动力,从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3 有利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所谓共建共治共享,就是要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除了给乡村社会带来治理活力以外,还可以整合培育乡村社会自治、法治和德治资源。返乡大学生对于本地风土人情和社会心理都比较熟悉,可以在整合原有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培育出一些符合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的政治发明。这些政治发明往往能激发乡村各方治理主体的协同参与热情,重建乡村社会公共性,从而达到“村庄事务集体说了算”的良好效果。在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不少的地方智慧,如网格化管理、“村落夜话”“村事漫谈”等。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可以依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来提高精准扶贫、基本医疗、养老保险等村庄事务的精准度,从而避免档案材料丢失和记录不规范等问题。

2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面临的困境

自2019年10月起,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抽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多次对S校(皖北地区一所地方应用性本科高校)农村籍大学生的返乡就业创业问题展开调查。前期调查主要以文献研究为主,包括搜集往年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数据,对就业部门的老师展开半结构式访谈等;大规模集中调查是在2019年10月,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从15个二级学院抽出了500名农村籍学生组成样本,其中男生246人(占49.2%)、女生254人(占20.8%),调查采用集中填答的方法,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问卷492份,有效回答率98.4%;后期调查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主要以电话调查的形式对部分学生和家长展开调查。

2.1 心理上对返乡就业创业持消极态度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返乡创业持消极态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学生心理上不愿意返乡。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原本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以获得经济上的成功。返乡就业创业只能是最后无奈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浓厚的失败者的悲观色彩。二是学生家长普遍对孩子返乡就业创业持否定态度。除了极少数父母是公务员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返乡就业创业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让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让他们“离农”,到大城市打拼,光宗耀祖,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且,家长似乎更担心亲朋好友知道大学生返乡就业,会从内心瞧不起自己,这会让自己很没面子。由此可见,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学生、家长以及乡村社会舆论中的“离农”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一味地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持消极态度,缺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意识,没有看到乡村社会不断优化的就业创业环境。

2.2 乡村社会缺乏大学生就业创业平台 大学生除了在心理上“不愿回”之外,还面临着“回去能干什么”的问题。不同于乡村产业发达的江浙地区,安徽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很少。在安徽广大农村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过大,第二产业往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较为落后的产能[7],而第三产业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的缘故,需求拉动不足,因而发展严重滞后。因此绝大多数人要么都在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讨生活,要么干脆外出务工,走上半工半耕的道路。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因此,教师、医生、村镇干部、自主创业就成了返乡大学生的重要职业选择。具体而言,教师和医生的专业门槛较高,一般专科毕业的大学生难以进入;村镇干部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而在自主创业方面,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困难和社会资本匮乏。由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放贷给学生,融资困难让一些有想法的大学生望而却步;社会资本匮乏主要体现在乡村基层政府没有打造出系统完整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体制机制,导致大学生在创业时无法有效链接到社会资源,致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3 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業创业观念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合肥等大城市工作,且偏爱向知名企业投递简历。这种就业观念是由于长期的城乡差别造成的。长期以来,乡村地区扮演着城市发展的支持者和附庸者的角色,如果说城市处于中心地位,那么乡村就处于边缘位置,扮演着卫星的角色,围绕着城市运转。学生考上大学以后,在父母和村民等他者的眼中俨然成了“成功者”“有出息的人”“不用向土地讨生活的人”,久而久之,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也水涨船高,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乃至边疆地区的就业岗位往往会选择性无视。除此之外,乡村社会对大学生的过高期待也会给大学生带来许多隐形压力,甚至造成心理问题,如害怕失败、急于求成、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乃至交往障碍等,这导致许多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害怕面对乡村民众的舆论压力,不敢返乡就业创业。

2.4 大学生返乡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不对口 专业是1个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人而言的差别化优势。1个大学生如果缺乏专业素养或者专业素养不过硬,那么他就是一个灰色的人,是一个符号化的人,是每年800余万大学毕业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查阅往年就业档案,发现农村大学生中不乏专业素养很高的学生,他们往往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奖学金和荣誉证书,但是他们返乡之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所学专业并无多大联系。据他们所称,很多事务其实并不需要1个大学生来完成,1个初中生甚至小学文化的人都足以应付,导致其之前对回到乡村的各种设想渐渐被现实击败。不仅如此,乡村社会单调乏味的生活方式也使得他们心灰意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很多学生反映对当前工作的前景较为迷茫,有的甚至打算趁年轻辞职到大城市打拼。

3 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困境的纾解之道

毫无疑问,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涉及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人3个主体,因此应从这3个方面寻求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困境的纾解之道。

3.1 政府层面

3.1.1 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 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引导乡村社会的舆论导向,重点在于让农民认识到现阶段中国城乡关系的改变以及国家对乡村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得乡村已经不再处于边缘地位,而是拥有和城市一样重要的主体地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而且需要得到不断发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仅可以推进乡村经济发展、文化转型,最重要的是能激活乡村社会活力,增强各方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真正实现“村庄事务集体说了算”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的舆论导向作用,综合利用线上线下各种宣传手段,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理解与认同,积极营造全民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真正形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

3.1.2 建立校地人才合作机制 乡镇政府要吸引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能守株待兔,而是要主动与高校建立人才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出发点不是盲目的,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产业、文化资源、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这样无论对于当地发展,还是对于高校和大学生,都是合作共赢的。此外,还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返乡社会实践、实习通道,让大学生对返乡就业创业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关注一些重点对象,对其进行引导和培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与当地特色结合起来,将个体的智力资源与当地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从而达到共赢的效果。

3.1.3 健全就业创业保障机制 首先,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加大扶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服务,最好是“一人一议”“一事一议”,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营造宽松畅通的政策软环境。其次,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融资渠道。对于一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并提供经验、技术、咨询支持,鼓励他们将自主创业与当地的特色产业、文化资源、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将自身发展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在创业阶段,政府要协助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主动帮助他们规避风险。最后,地方政府虽然可以引进人才,但也要设法留住人才。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开展大规模社会建设,切实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切合地方实际的、可持续的第三产业形态,让大学生不仅“身在乡村”,也要“心在乡村”,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3.2 高校层面

3.2.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其一,从客观角度出发。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结构性失业问题严重,要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对于人才却求而不得,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文化转型、社会治理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农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二,从主观角度出发。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发挥育人功能的高校而言,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宣传、切实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发展与国家战略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2.2 加强就业创业培训与心理教育 就业创业培训要与乡村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校地合作、“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机制加强大学生对农村发展形势的认识,探寻返乡就业创业形式。同时,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也应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素养的培养,而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宣讲层面。聘请农村能人和知名校友作为创业指导教师,传授学生实践技能和创业素养。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能力。对于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思想要给予鼓励和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断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脚踏实地,摆正心态,即使遇到挫折、身处逆境也要勇敢面对,克服困难,为就业创业成功做好铺垫。

3.2.3 整合师资,组建农学交叉学科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籍大学生数量较多的高校应积极整合师资队伍,组建农学交叉学科[8]。这些学科专业的设置要与农村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不断提升服务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高校应展开充分调研,认真分析农村地域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特色文化,并根据农村发展规划做好人才需求评估、预测工作,提升专业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3.3 个体层面 大学生作为返乡就业创业的主体,一要转变思想,二要提高能力。所谓转变思想,宏观上就是要认清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是与城市平等的生产生活形态,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对乡村社会发展支持力度的加大,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让自己成为“懂农业、爱农村、善经营”的农村工作者将大有可为。微观上要培养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和心理素养,摆正心态,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身不足,调整自己的就业期待值,将个人发展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所谓提高能力,指的是在生活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和创业素养。大学生无论身在学校还是乡村,都要游走于众多群体之中,这就对个人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想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增加社会资本,规避就业创业风险,就要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地方社会规范。

4 结语

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维度之一,是推动乡村社会发展乃至全面振兴的重要智力来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同时也为乡村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发展动力,给乡村产业发展、文化转型、公共性重建、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不可否认,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和掣肘,因此笔者从政府、高校以及大学生个体3个维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纾解之道,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参考文献

[1]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01):168-179.

[3]熊春文.“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J].社会学研究,2009(05):110-140.

[4]克利福德·格尔茨.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5]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J].读书,2011(01):19-25.

[6]贺雪峰.论利益密集型农村地区的治理——以河南周口市郊农村调研为讨论基础[J].政治学研究,2011(06):47-56.

[7]孙渔珽.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社会融入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2018(07):110-112.

[8]孔青,蒋保伟.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社会支持要素研究[J].中州学刊,2018(12):85-89.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困境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学生之歌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