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曼飞龙村为代表的民族村寨发展探索

2021-08-26

山西建筑 2021年17期
关键词:傣族村寨村民

徐 崇 艳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城镇化让越来越多的村寨变成了城市,这其中有不少民族村寨。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对民族村寨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更多的思路。曼飞龙村“美丽乡村”的规划实践,通过一系列活化、重塑的方法和手段,实现了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为后续民族村寨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

1 民族村寨的特征

1.1 村寨的民族文化保存较好

总体上,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和物质文化均保存较好,如:饮食、服饰、建筑、生产工具;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艺术、宗教、风俗和节日等。

1.2 村寨的经济发展情况差别大

已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村寨人居环境提升较快,村民生活质量提升较快。其他民族村寨基本上呈现——离城市越近,经济发展越好,民族特色越不突出的特点。

1.3 村寨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

民族村寨的发展,占据了民族特色的优势,大部分民族村寨的主要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民族服饰、饮食、商贸、住宿等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2 民族村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不足,发展建设缓慢

除了国家民委命名挂牌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各省市的重点民族村寨外,其他的民族村寨总体上都存在提升改造资金不足,发展建设缓慢的问题。

2.2 建设同质化,特色不突出

尽管国家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重视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提升和建设,但在城镇化的背景下,除了“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各省市的重点民族村寨能得到政府从规划到建筑设计,到人居环境提升改造,以及市场化的运作、产业的提振等方方面面都具有针对性的重视和建设落实外,其他的民族村寨的发展几乎都淹没在了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建设中。失去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更没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展现。城镇化的浪潮,让乡村逃无可逃,让乡村呈现出“千村一面”的情景,也加剧了民族村寨的“消失”。

2.3 产业不“兴”,人气不“旺”

由于受自身文化水平、经验、眼界格局等的限制,民族村寨的产业发展并不理想,村寨经济未因产业而实现大步提高。同时,受现代化的冲击和城镇化的吸引,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导致了村寨“老龄化”“空心化”,村寨呈现出“衰败”的情形。

3 曼飞龙村的现状发展概况

3.1 村寨区位及资源禀赋

曼飞龙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镇曼真村委会,是典型的傣族村。其建筑形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性、民族文化传承等都保护的较好。

3.2 村寨现状存在的问题

由于缺乏科学引导及合理规划,使得整个村寨民族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不突出、产业发展后续力量不够。村寨建设面临被其他村寨同质化的困境,村寨独特风貌或逐步淹没在城镇化进程中。

4 “活化发展”是民族村寨发展的关键

民族村寨的“活化发展”,就是将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转化为村寨元素,将民族传说和故事转变为村寨生活场景,将民族文化融入村寨的日常生活。在保持民族本色的同时,成为可用、可观、可体验、可参与的,富有生命活力、生活价值的实体,展现民族村寨的生活真谛,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4.1 风貌的“活化”

挖掘民族村寨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传统技艺等元素和符号,通过现代手段体现到建筑上,体现在村内环境整治的小品和景观上,实现村寨整体风貌的“活化”。

4.2 民生环境的“活化”

通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补齐村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村寨环境短板,达到优环境、促宜居的目的。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活方式转变,让村民受益。

4.3 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生产、生活、宗教、民俗等来延续。将民族文化融入乡村产业发展中,以产业发挥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民俗旅游,不仅能推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发展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还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多产业融合发展,给村民增加经济收入。通过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活力的重塑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5 民族村寨发展的实现路径

民族村寨的发展,既要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又要让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增长。关键需要借助相关特色产业经营,发展经济和提升人气,让村寨重新焕发活力。

勐海县政府通过推进“大益小镇”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带动周边村寨发展,延续曼飞龙村的傣族传统文脉,并大胆创新,形成政府引导+民间投资+繁荣民族文化,实现村民集体受益的新模式。

5.1 重视建筑引导,实现村寨风貌和人居环境的提升

为达到村寨整体风貌美、环境美、建筑美的目标,规划对新建房和旧房改造,具体从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和建筑细部三个方面加以建设引导。制定村寨环境绿化美化方案,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对村内及周边闲置地进行绿化和美化,并着重整治了村口、主要街道、大佛寺周边和公共活动空间等重要节点景观。使村寨的风貌、绿化、水体、村内街道等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5.2 通过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实现民生环境的提质发展

推动村内基础设施——道路、水电等的提升和改造。梳理现状道路,打通尽端路,满足交通需求。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村民用水的需求。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结合现状和规划道路及地势,沿道路将排水沟改造为排水管网,污水经污水干管,雨水经雨水沟,统一收集处理后,可用于灌溉等。重视电力、电信线路的改造,实现线路的规整化,逐步、分期进行杆上线路入地改造。

5.3 通过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和设施的创意改造,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物质和精神等的总和。曼飞龙村是傣族村,村内保留了大量傣族文化印迹——大佛寺、制陶工艺、古树、傣族建筑、傣族传统饮食等。对傣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曼飞龙村发展的产业基础,通过对村内民族文化资源利用和设施的创意改造,达到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目的。

为强化曼飞龙傣族村的民族文化特色,对村寨内的寨心、寨神、表演场所、陀螺场地、戏台等设施进行提升改造。深度发掘村寨自身文化内涵,保持傣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使用傣语,穿着傣族服饰,举办民族节日,发展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培养傣式制陶传承人。通过宣传和体验,激发人们对傣族文化的兴趣,吸引游人参与到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体验中,既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又夯实了民族文化的根基。

将傣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轮制作出的土陶制品(如图1所示)以景观小品形式运用于村寨的景观提升改造中,在美化村寨环境的同时,展示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亮点。土陶制品作为景观要素,以指示牌、花池、种植器皿、特色庭院景观灯等点缀于村寨路边、寨心旁、村民家门前屋后等,既传播了傣族的制陶文化,同时也增添了村寨的文化底蕴。

把傣族的竹编制品(如图1所示)与路灯、景观灯结合,形成独具本地特色的景观灯;与公共环卫设施等相结合,制作成垃圾箱、工具房等,使文化产业广泛运用到平时的生产生活中,让竹编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还可制作成指示牌或标识牌,在上面书写或雕刻与村寨相关的信息,形成记载和标示村寨的重要节点。

5.4 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

完善旅游产业布局,积极融入“全域旅游”,与周边旅游资源形成差异化发展,提升知名度,带动人气的聚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依托紧邻大益小镇的优势,一方面鼓励村民参与大益小镇的建设,增加村民收入;另一方面承接其部分餐饮和旅游接待功能;吸引部分游客到大益小镇游玩,增加村寨人气,实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接待上,突出傣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元素与旅游行为的融合,把游客请进家,让游客体验真实的生活,如:竹编、土陶(见图2)、傣餐的制作;体验傣族舞蹈(如图3所示)和参与民族节日活动(如图4所示)等。把产品制作加工成具有当地文化、携带方便的旅游商品,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发展傣家乐和傣家民宿,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村民就业和增收。

6 民族村寨发展的探索

6.1 曼飞龙村的经验

通过村寨的规划建设,为民族村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1)民族村寨的发展应该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和村民支持参与共同实现。

2)乡村产业的发展应该把民族文化和村民的要求和利益一同考量,并落到实处。

3)民族村寨建筑、环境风貌的整治和改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体现。

4)村内人工环境的改造提升和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能促进村寨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6.2 民族村寨发展的进一步思考

1)重视民族建筑的传承和利用。建筑能体现村寨风貌、历史和地域文化,并反映当地民众生活方式和习性。通过推广和建设当地的民族建筑,从建筑形式和风格上传承民族文化。利用大佛寺,传承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活动。

2)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村寨的发展需要当地少数民族保持真实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艺术、哲学、风俗、节日和传统等等,通过策划活动和节日吸引,让更多人体验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激发民族文化活力,实现民族文化传承;让民俗文化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推动民族民间文化的再繁荣。

7 结语

民族村寨的发展需要通过风貌、产业、环境等的提升和生活的提质来实现,通过曼飞龙美丽乡村规划的实践,提供给我们一种传承和发展思路,既延续民族村寨的历史文化,改善人居环境,又实现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产业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傣族村寨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锅巴粥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