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雅到何种程度

2021-08-25车耳

世界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法国人皮鞋巴黎

车耳

在巴黎街头,你几乎见不到没有怀孕却腆着大肚子的妇女,年轻人没有,年纪大的也很少。理念上,对她们说来,似乎控制不了自己的体重就控制不了人生一样。

和东方妇女喜欢维护脸蛋相比,法国女士更重视身材,那种重视是自始至终的,就是说从年轻一直到年老。当然她们也讲究化妆,但是不会像韩国人那样将脸蛋弄得亮亮的,似乎永远是刚出浴状态。十几年来,国人女子也有这个倾向,人人买护肤品、个个覆面膜。不光年轻时跟风,到老了跟风倾向日益严重:跟风吃营养品、跟风跳广场舞。

对自身形象的维护

一旦上了年纪,国人妇女好像就有点自暴自弃倾向,不少人身材走样,吃喝不节制。法国女人则不是,她们的身材好像始终如一地娇小。法国人属拉丁民族,和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比如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个头相近,而比邻国德国人矮一些,比英国人更矮。如果在欧洲看得不太明显,去加拿大魁北克就可有更深印象。那里是英国后裔包围中的法兰西王国的子孙,蒙特利尔的女孩素有娇小的美名。

在巴黎大街上,你几乎见不到没有怀孕却腆着大肚子的妇女,年轻人没有,年纪大的也很少。理念上,对她们说来,似乎控制不了自己的体重就控制不了人生一样。至于美国,到了纽约不仅能到处碰到大块头男人,大胖子妇女也很多。

和喜欢穿球鞋的纽约人不同,巴黎女人喜欢穿皮鞋,更钟爱高跟鞋,这样一来就显得挺拔。其实,男人穿皮鞋久了也会校正走路的姿态,更显稳健庄重。就像当下日本和韩国的中年人,在大街上总以西服配双肩包为主。

在巴黎,女士穿職业装搭高跟鞋是标配,尽管可能并不舒服,但是形象重要,而且穿久也就习惯了。曾经有女性朋友经过锤炼后感叹:不穿高跟鞋就不会走路了。这意味着高跟鞋已经是职业妇女生命中的一部分。

就连法国孩子从几岁开始便穿皮鞋,而且是系带皮鞋,不仅因为美观,还因为这种皮鞋能够扎紧,挤掉空隙,让小孩子走路稳稳当当的。此外,穿皮鞋还能校正姿态,最好鞋底也是皮的那种。在幼童蹒跚走路后不久,穿上质量好的皮鞋,孩子可以迈出稳健步伐。

法国还是拥有卡地亚和路易威登这些国际品牌的国度。卡地亚是很多国人一生中梦想拥有的珠宝,而路易威登皮包更是备受上班族的青睐。几十年前这些品牌的一大购买群体是日本人,几十年后是中国人。走在巴黎街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行色匆匆的职业妇女真是没几个背这种包的。和不少国人事事攀比的习性相反,媚俗的事她们不屑,你如果背了这样的包,她们就会换别的包包来背,反正重要的是彰显个性。

对子女的培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跑线”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国内,中产家庭父母都雄心勃勃地倾向于把孩子培养为成功人士,也将此作为生育的终极目标。而这些成功的定义又十分狭隘,就是名利双收。于是,一切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出将来可以拥有名利的孩子,就不能输在起点上。那么什么是起点呢?小学教育、幼儿教育,还是一生下来就开始“起跑”?于是,家长四处找培训班就成了常态,父母替孩子听课现象也就不再奇葩。

但是我们想想,那些在北京上学的外国孩子有几个上课外补习班?据我所知,法国人的孩子就没有什么起跑线,该入托的时候就入托,该进校的年龄就进校。上学的时间就是上学,玩耍的时间就要玩耍,两者都很重要,并行不悖,也不能用一个替代另一个。

除了起跑线之外,“溺爱”这词用在许多家长身上一样不为过:在家中吃饭怕他们饿到,上学怕他们受欺负,外出旅行怕他们伤到。这些年来,我不喜欢和带孩子的家长朋友一起吃饭、出行,因为孩子时刻是主角,父母都围着他转,一次朋友间的聚会就成了亲子较量。如果孩子不幸受伤那就更不得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会转移,这样的聚会真的没意思。

相比之下,法国人不会当众惯着孩子,避免让他们在大人聚会中成为主角。他们不会对孩子百般迁就,即便是合理要求也不会全盘答应。因为他们知道,越是不拒绝孩子,他们的需求越是不容易满足,甚至更不懂得珍惜。而最会赚钱的美国父母则懂得不要给孩子太多钱,否则容易让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消费观。

我见到的法国孩子在大人面前很少撒娇,他们知道在大人面前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有次我陪一对法国母子练习高尔夫球,由于姿势不对,我们手上的泡都磨破了,露出血红的鲜肉,继续练就会伤得重,可放弃又很可惜,因为我们很少有在一起的机会。看到我不在乎,那个法国孩子也说不痛,关键是在旁边观战的法国母亲也泰然处之,鼓励让他跟我一样接着打球,之后做点消毒包扎而已。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开心玩一次平时不常玩的运动也很重要。

在法国有育儿经历的父母都知道那里没有“坐月子”的说法,也没有生孩子就要吃各种补品的习惯。法国职业妇女待产期会工作到最后一刻,她们甚至大着肚子继续保持游泳的习惯。她们在孩子出生当天,伤口还开放的时候就会洗澡淋浴,丝毫没有我们那些习俗和顾忌。当幼儿发热被抱到医院,中国人会将其包裹得严严实实,法国医生却会让家长掀开包裹,晾着幼童,好像那是受热的机器,需要散热。

至今还有不少到访过巴黎的朋友,回忆起见到法国医生这样为孩子看病,不给药不做任何处置,那种文化差异上的冲击,他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暴发后,深陷其中的法国人不追踪感染源、不强制隔离病人、不严密封锁区域,甚至连口罩都懒得戴,就不难理解了。

对独立的追求

法国女性身上的优雅,主要表现在对独立性的追求。尽管在公共场合下尽享男士的服务和关照,但是在她们内心却不想依靠任何人。说实际一点,就是她们对房产、金钱和地位的态度。

之所以将这几点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当今相当多的国人已经形成了共识,在情爱和性爱之上又加入了“房爱、钱爱和权爱”,将爱情这种本来应该纯洁的关系庸俗化、复杂化了。

在爱这个问题上,似乎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有我们这样持久的热度和全部投入。在我们这里,中心城市的中产阶层情侣结婚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购置房产——那种房本上有自己名字的房子,而且是全新装修的。他们甚至会倾双方父母之所有来达到目的,这种做法还经常会受到双方父母的支持,这在法国是难以想象的。

法国年轻情侣习惯于租房住,女孩子不会要求男方在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的房子,而且他们通常习惯住小房子,而不是像我们动辄就是上百米的大宅。在巴黎,几十米的套间比比皆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房间更小。当然,他们都是算使用面积而非建筑面积。要是去香港买那里的房子,不一定非得10平方米以上,6平方米就能建成一个卧室,进门走两步就上床,床紧挨着窗户;40平方米的住房可以被他们建成两室一厅,厨房浴室一应俱全。香港人习惯了这种寸土寸金的住房条件,即便卧室面积比双人床大不了多少,也一样住。

法国人结婚用的新房可以是把旧房用大白粉刷,再自己进行装饰,温馨实用。法国人一直习惯使用别人的旧家具,也会尊重原来主人的风格,而不必都购置新的家具,甚至不必装修。

说到“钱爱”,有个现实中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巴黎工作回京出差时,惊讶地发现在我供职的公司,出国前工作过的办公室里坐着一位金发女孩。同事告诉我这是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的孙侄女,因为洛克菲勒公司对华援助甚多,和我供职的企业关系一直很好,所以就把家族成员送来实习,就像我们派出优秀员工去美国企业实习一样。

香港人习惯了寸土寸金的住房条件, 6平方米就能建成一个卧室。

法国人不会对孩子百般迁就,即便是合理要求也不会全盘答应。

这位大亨家族的小姐,那段时间在我们公司学到什么不得而知,却收获了爱情,嫁给了公司公关处一位英文好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无钱无權,但可以用英语流利地和她交流,自然是近水楼台。之后他们双双去了美国,小伙子后来被安排在一个洛克菲勒家族投资的企业,自然是前途无量。

再提起“权爱”,在法国一样有不少关于社会地位和爱情的例子。事实上,在法国,有近半数的家庭属于同居而非不结婚,比如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就是个例子,他甚至在竞选期间更换女友。明知他有登上大位的可能,前女友该放弃时一样放弃。没有逼婚,第一夫人地位虽好,自由更重要。

既然双方认同可以长期非婚同居,自然就没有觊觎对方房产的可能。很多法国人看上去是夫妻、实际上是伴侣家庭,就是没有正式登记结婚,这种家庭经济安排基本上都是“AA制”。法国妇女不愿意依附于男性,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工作。对她们说来,房子可以少、钱也可以少,就是话语权不能少。

直到今天,在我们很多人已经深陷在“房爱、钱爱和权爱”之中时,法国女人依然崇尚独立,这恐怕也是她们尽显优雅的原因之一吧。

猜你喜欢

法国人皮鞋巴黎
巴黎之爱
《巴黎私厨》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会唱歌说话的红皮鞋
Joke笑话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巴黎
擦谁的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