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方位问题

2021-08-23王谨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3期
关键词:遗民方位方向

王谨霞

摘 要:《鹊华秋色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代表作品,因为其对济南郊区风景的描绘和赠予对象周密的身份,引起过诸多讨论,关于赵孟頫在画中的题跋却出现了重大的错讹,将两座山的位置东西颠倒,文章通过对赵孟頫、周密二人经历的对比,讨论这一错讹是赵孟頫有意为之的可能性。

关键词:鹊华秋色图;遗民;方向;方位

1 《鹊华秋色图》方向问题的再发现

《鹊华秋色图》(图1)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名作,其作者赵孟頫亦是元代绘画的代表人物。这幅作品是赵孟頫晚年回归吴兴故里时,为其友人周密而作,此画卷宽28.4厘米,长93.2厘米,全卷为纸本水墨设色,画面恬淡清幽且颇具田园逸气,又由于具有相对完整的收藏印章和题跋,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绘画的杰作。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济南郊外鹊山与华不注山的秋日景色,随着画面依次展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双峰笔直耸立的华不注山,山下水波掩映,绿树成荫。位于画面中部的是居于水泊中央的田园生活,几间茅屋分布其间,人物或在室外渔捕,或在室内忙碌。画面的尾端描绘的是形如面包、同样孤立的鹊山,华不注山与鹊山在画面左右遥相呼应。时至秋日,树叶黄绿相间,点缀红叶,整体画面工整恬淡,展示了赵孟頫深湛的笔墨功力,成为元代山水绘画典雅清丽的代表。

正是这样一幅古代绘画的佳作,却因为乾隆皇帝几乎被焚毁。1748年乾隆南巡来到济南游览时登城北望,发现两座山行特异,经随从提醒,知道这便是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中的鹊山与华不注山,随即命人从内府中取来原作,一经对比,竟发现“真形在前神焕发,树姿石态皆相符”,于是欢喜不已,自此之后两年内更是九次题跋,可见其对这幅作品的喜爱。只不过在实际对比中,乾隆皇帝发现了一处重大的错讹,位于画卷中央赵孟頫为《鹊华秋色图》作了题跋,题跋中将鹊山与华不注山的位置写反了。如前文所言,《鹊华秋色图》是赵孟頫为其友人周密所作,关于缘由其在画卷中央做了详细介绍:“公谨父,齐人也。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为公谨说齐之山川,独华不注最知名,见于左氏,而其状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为作此图,其东则鹊山也。命之曰鹊华秋色云。元贞元年十有二月。吴兴赵孟頫制。”

《鹊华秋色图》中赵孟頫所绘制的鹊山与华不注山的位置为鹊山在左、华不注山在右,从地图(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描绘的视角乃是居于济南旧城北望的视角,与乾隆皇帝所观察的视角相同,但在题跋中,赵孟頫却写道“……华不注……其东则鹊山也”,而实际上鹊山位于华不注山的西侧。在绘画内容上如此写实的《鹊华秋色图》,却在题跋中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这样的发现让乾隆皇帝兴奋不已,他在卷尾空白处长书指明这一“失误”,并屡次在后续的题跋中提及东华西鹊的方位问题。

“……但吴兴自记云东为鹊山,今考志乘,参以目睹,知其在华西,岂一时笔误欤?故书近作鹊华二诗各于其山之侧,并识于此云。”

关于以上事实及逸事先前学者也多有提及,但几乎从未有人深究,其多作为探讨《鹊华秋色图》内容的点缀和插曲①,将其描述为赵孟頫的一次“失误”或者记忆“错误”,近年比较正式地讨论这一问题的要数彭锋的文章②,他讨论了赵孟頫发生笔误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记忆中观察的鹊山、华不注二山,如果从济南城视角望去,鹊山在左,华山在右,这是由南往北的视角,而当赵孟頫回到湖州作画时可能是由北往南的视角,固定的印象和绘画视角的改变最有可能导致这样的“失误”。同时他还提及了另外一个可能,即文人的身份,也就是说赵孟頫作为宋代皇室后裔,却又是在元朝入仕的文人,刻意将东西与南北的概念颠倒,避免落入“南面为君、北面为臣”的口实。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對于方位方向的问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公论,这些概念的存在,也有可能是赵孟頫在方向问题上出现错误却自己没有发现的原因。

回顾《鹊华秋色图》的原作与题跋,赵孟頫将位于画面左侧的鹊山明确地标注为华不注山“其东”,也就是说赵孟頫的错误是将“左”与“东”这两个概念合二为一,而恰恰“左东右西”的方式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方位逻辑,这种逻辑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例证,特别是天文、地理和地图中都有所见。出土于河北的战国中山王墓中的《兆域图》,是中国古代出土的最早的地图之一,作为中山王墓地的规划平面图,其方位便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三号墓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其所示的方位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这种现象也并非仅存于中国历史早期,美国国会图书馆藏《豫省黄河全图》是清代记录乾隆二十六年(1761)新修黄河堤坝工程的地图,画作使用的视角也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方位至少在宋代以前是中国古代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③,赵孟頫必然也熟知这种绘制图式的惯例。《鹊华秋色图》除本身是风景画的概念以外,还是向友人周密介绍家乡故土的重要媒介,所以由于某些约定俗成的逻辑将原本位于西侧的鹊山错讹为东侧,也是有可能的。

2 周密的视角

需要注意的是鹊山在左、华不注山在右的“北面”视角并非《鹊华秋色图》独有,在明代崇祯四年(1631)时任历城知县宋祖法主修、叶承宗修撰的《历城县志》④中,曾有介绍济南最为知名的八个景色,“鹊华烟雨”位列其一,而县志中的“鹊华烟雨”的构图与赵孟頫版本《鹊华秋色图》就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图3)。由此可见,由南向北的绘画创作视角不存在偏差问题,那么为什么赵孟頫要在画面题跋中强调鹊山在华不注山以东呢?

其实这是讨论赵孟頫这一“错误”是否有意为之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周密的视角。根据相关史料,周密与赵孟頫不同,周密曾经入仕南宋,经历了南宋被灭后拒不仕元,他与同样拒绝仕元的一批文人寄情书画诗词,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在文化上的所为中,我们是能够看出周密的一些态度的,如记录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都市风貌的史料《武林旧事》,延续南宋归复雅正而辑录摘选的宋词选集《绝妙好词》,甚至记载了大量抗元牺牲的将士和坚持民族气节士大夫内容的《癸辛杂识》,种种内容表明,周密在心灵上选择了已经逝去的宋朝,而周密正是赵孟頫《鹊华秋色图》最初的赠予对象。①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可以考虑回到赵孟頫交于周密《鹊华秋色图》本初的面貌,自1295年《鹊华秋色图》完成至清末,大量的藏家与文人的印章、题跋堆积在画面中,为恢复其本来的面貌,采用数字技术删掉后续增补的内容,这便是周密看到《鹊华秋色图》时的样子(图4)。

通过画面我们能够看到,赵孟頫的题跋作为画面中唯一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作为获赠人周密,不可能没有注意其中“其东则鹊山也”这样的话语。赵孟頫身在浙江吴兴,却因为号“华不注山人”的周密寄托思“乡”之情而创作《鹊华秋色图》。纵观周密的一生,其从未到过华不注山所在的历城(今济南),却因时代的动荡对位于北方的故土有如此执着的情怀。1295年,赵孟頫任满济南路总府官事,奉召进京,后又称病辞官,回到故乡吴兴,创作了这张《鹊华秋色图》赠予周密。

赵孟頫和周密围绕周密的故乡济南进行交流,绝不可能只有《鹊华秋色图》的图画,特别是在周密“家乡情怀”如此深厚的情况下,必定还有更深入的沟通。回到本文所提到的問题,如果鹊山在东、华不注山在西的错误真的是意外的话,在二人对画深谈时,这个错误一定会被指出,况且赵孟頫所绘鹊山、华不注山及周围风景,在近500年以后的乾隆时期,仍然能令乾隆皇帝在济南对景观画说出“真形在前神焕发,树姿石态皆相符”这样的话语,可见赵孟頫此画写实之功力。而景色如此写实的同时,在东、西方位上却又出现了如此颠倒的偏差,且以题跋的形式留在画面中央最为显眼的地方,笔者认为可能性极小,而更为可能的结论便是此东西颠倒是有意为之。

《鹊华秋色图》创作与1295年,从1286年仕元开始算起,赵孟頫已经在北方待了9年,这期间他似乎已经开始厌倦这样的生活,希望像那些隐士一样,在元人的统治下不出仕,过着质朴自由的生活,1295年,赵孟頫任职济南期间,曾经写过一首寄托自己归隐情怀的诗《初到济南》,亦被辑录在明代崇祯年间《历城县志》中②,诗中写道:

自笑生平少宦情,龙钟四十二山城。

青山历历空怀古,流水泠泠尽著名。

官府簿书何日了,田园归计有时成。

道途黄发惊相问,只恐斯人是伏生。

由此可见,在济南时期的赵孟頫心中所念所想,诸如此类的诗词仍然有许多,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能够预想作为宋朝王族遗民仕元、即将归隐的赵孟頫,在见到曾经任职南宋、未曾仕元且在文艺创作中不断缅怀先朝的周密时,会是怎样的心境。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推测赵孟頫在题跋中造成鹊山与华不注山东西不分的情况,确实有可能是有意而为之的,以此是为了向周密暗示自己并未完全顺从元朝的统治,不会依照正统的对于南面为君、北面为臣的概念来写实创作。至于之后数百年间为何几乎无人察觉这一偏差,可能需要观者既要有现场查探鹊山与华不注山的经历,又要能够细细浏览《鹊华秋色图》。根据题跋和印章来看,包括周密去世之后的重要藏家文壁及长子文彭、项元汴父子、董其昌、纳兰性德和梁清标等人都没有这样印证,他们更多是从艺术成就和绘画技法上进行欣赏,另外《鹊华秋色图》只是作为中间短暂的停留,《鹊华秋色图》虽然曾经被胶州张氏收于山东,但似乎并未收藏太久,③这样的情况直到进入清宫录入《石渠宝笈》,乾隆皇帝南巡到济南现场观察时,才被正式发现。■

①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②彭锋.东西与左右:赵孟頫为什么会犯方位错误[J].读书,2020(4):51-55.

③阙维民.中国古代志书地图绘制准则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4):335.

④贵养性.历城县志:卷一:鹊华烟雨图[M].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59.

①关于周密的遗民心态,见刘婷婷.试论遗民心态对周密创作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②贵养性.历城县志:卷十四:艺文志三[M].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59.

③以印鉴题跋为线索对《鹊华秋色图》流传的考证。见李铸晋.鹊华秋色:赵孟頫的生平与画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130-140.

猜你喜欢

遗民方位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品朱耷《安晚帖》诗画,悟“真”情
遗民傅山的书法艺术探析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流向
Word Fun
改变颜色和方向
试论清初边塞词中的遗民情结
位置与方向
练思维:看图学方位
方位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