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事俱备:打开写出优质作文的通道

2021-08-23罗缓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1年7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教材课文

罗缓

写作一直是很多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拦路虎,他们害怕作文,甚至到了谈“作文”色变的程度。其实,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旨在表达自我、抒发情感,以達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标。教师只要准确定位,帮助学生从认知上做好相应的储备,就不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综合的积累,教师既要关注具体的作文课堂,又要引导学生在常态的生活和学习中思考,从而打开写出优秀作文的通道,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一、蓄积动力,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很多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待写作的心态不对,始终处于“要我写”的被动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化学生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帮助他们实现从“怕写”到“乐写”的转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动而辞发”,可见只要真正蓄满了情感,形成了内在的表达欲望,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学生就能“奋笔疾书”,流畅地表达情感。

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方法很多,如紧扣话题组织交流活动,从而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情要抒;借助教材中的范文,通过阅读的方式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统编版教材三上第三单元就是典型的童话单元,编者以读写一体的方式编排整个单元,借助四篇入选的童话文本,帮助学生完成“创编童话”的任务。因此,教学这个单元时绝不能将课文与写作训练分开,要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开展教学活动。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编童话故事。如何想象呢?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呢?显然,要从这个单元的课文入手。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每次点燃火柴,居然能够看到丰富而逼真的画面;比如《那一定会很好》中,一颗种子居然可以有愿望,而且还能随着自己的状态而发生变化;《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青头居然懂得牛反刍的科学知识,被吞进牛肚子的红头居然能够死里逃生……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看来完全是天方夜谭的事,在童话的世界中却如此的生动形象,这就是想象的魅力。

学习这些课文就需要带领学生感受童话的丰富想象,唤醒学生类似的认知和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创作童话的欲望。

二、紧扣内容,设定信赖的倾吐对象

很多学生之所以始终将写作当成一种硬性的任务,主要原因就是在他们心里始终觉得作文是交给教师检查的,是需要教师评判的,没有认识到作文的本质是表达自我和交流。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写作时没有明确的表达对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作文的读者,让学生有清晰的读者意识,这样写作时就如同在与读者对话,从而解决作文语言生硬、没有情感的问题。

比如,教学统编版三上的写作练习“学写日记”,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日记写作格式外,还要培养学生根据所选择的写作素材确定阅读对象的能力。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外出游玩的素材,如果直接让学生写,他们的写作状态就是封闭的,即便写作中有感受的抒发,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表达不出深刻的感悟。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对象,可以提问:“这段经历你最想跟谁分享?”学生答:“远方的表弟,因为只能在暑假相见,彼此都想了解对方周末的生活,想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周末经历告诉他。”于是,这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一直将远方的表弟作为倾诉对象,写出来的作文感情真挚。

从为教师而写作,到为了交流而写作,学生的写作心理发生了质的转变,写作态度也变得积极了,写作时自然更放松、认真,写出来的作文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三、还原生活,唤醒灵动的写作素材

很多学生害怕写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是缺少写作技巧,而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写作素材。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每天都在经历、创造着不同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素材,并对素材进行巧妙处理,发挥素材的写作价值,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最好的方法就是帮助学生还原生活,借助鲜活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体验和思维。比如统编版三上作文四的主题是“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要求学生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或者一处场景写下来。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教师常常会拿一个具体的事物放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没有生活情境的刺激,再直观、再形象的事物,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冰冷的符号。比如有的学生选择写一种玩具,那么应该怎样创设生活情境呢?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过生日”的场景:特地从外地赶回来的爸爸给“我”带了礼物,“我”很喜欢。此时,你会怎么做?由于有真切的生活情境作为支撑,学生纷纷调动生活经验,给出了答案,如“要用眼睛好好看看”“要用手好好摸摸”“要用鼻子好好闻闻”“如果是吃的,还要用嘴巴好好尝尝”……看,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观察的方法,还把自己对礼物满心的喜爱以及对爸爸的感恩之情表达出来了。

可见,运用生活情境能有效活化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觉得观察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其观察的效果会更好,表达情感时也会更加自然、真挚。

四、强化积累,储备丰富的语言

教师在读学生作文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文章洋洋洒洒写了不少,但仔细读,发现很多语句词不达意,甚至读不懂。这属于典型的语言储备不足,即学生现有的语言积累与所要表达的内容不匹配。从本质上看,写作无非就是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和“怎么写”。在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后,仍旧不能写出好作文,那就是内在的语言储备不够,有话要说、有情感要抒,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积累语言并非一日之功,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经典文本,积累典型的句式和优美词句;另一个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课外阅读,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从读到写的迁移。

比如统编教材三上《小狗学叫》一文中,作者描写这条狗“不会叫”,并没有直接交代,而是连续使用了四个“不会”,形成了一段排比句,将这条小狗“不会叫”的特点,全方位地呈现出来,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教师紧扣这一典型句式展开了两个层次的教学:其一,从构段方式入手,体会作者利用中心句架构全段的写作思路;其二,关注语段中连续使用的“不会”,体悟如此表达的精妙。随后,教师可让学生学习这一典型句式,并尝试分别从语段构建和句式运用两个层面描写班级中的一位同学,趁热打铁,将教学推向高潮。

统编版教材每篇课文都蕴藏着大量类似的素材,如果能学习一篇课文习得一种语言表达技巧,就可以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

五、学以致用,内化表达的方法

面对相同活动、相同主题、相同要求,为什么有的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能巧妙运用各种方法;而有的学生则毫无头绪,不要说巧妙地运用表达方法了,就是将事情写清楚都难以做到?很多教师倡导“率性写作”,让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约束。这种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和意识的教学理念,诚然有可取之处,但如果一味如此,势必让学生陷入胡想空想而不得要领的泥潭中。从学生学习的规律看,写作方法是需要专门学习的,比如甄别哪个素材更有助于表达中心,哪种谋篇布局方式更合理,哪种技巧能够使表达更清晰,哪个题目更加醒目,哪种开头更引人入胜,是否需要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传授与指导,并进行大量的训练,如此学生才能将这些写作方法内化和运用,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统编教材三上作文六的主题是“这儿真美”,要求学生从熟悉的地方中选择一个美丽的地方,仔细观察,写出这个地方的美丽,并运用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紧扣中心来写。教材还提供了一些例句,如:操场后面的小花园真美;秋天的树林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一到池塘边,我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教师需要从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出发,向课文学习“紧扣关键句展开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从上面的三个语句中选择一个作为中心句,分别将“花园真美”“树像色彩斑斓的画”“池塘边的景色真美”作为表达重点写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的构段方式入手,思考:为了表达中心,可以分别从哪些角度写作?借助哪些事物展开描写?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实现写作技巧的迁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米”的巧妇,也要有良好的烹饪技术,否则好的食材会被浪费。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统编教材,强化阅读到实践的训练,实现读写迁移,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