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准一物,巧连妙接,开合自如

2021-08-23曹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1年7期
关键词:城墙大街长春

曹津源

美文引路

大地深处的温暖

任林举

长春的雪,从来都不是寻常地飘落,而是弥漫——无边无际地弥漫。

洁白的雪花飞满苍穹,天地之间就没有了界限。苍茫里,是谁在飞针走线?一针紧似一针,反复牵引着人们的目光,一时竟分不清雪花是从天上落下,还是从地上飞起。街道、河流、田野、房屋等等,地上一应事物之间的边界和轮廓,都在雪中变得模糊。

40多年前,1978年10月,我还未满16岁,拿着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次走在长春的大街上。那时候,年少懵懂,刚从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出来,不知道该怎样应对这样一个高楼林立的城市和城市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好在,这座城市已经给我预备好了可以埋头阅读的书桌,还有可以倒上去酣睡的床铺。

仿佛一夜之间,一睁眼,我就遇到了那场雪。寒风退避,雪落无声,有几分暖意,有几分温柔,温柔得让人心软。过去,我是经常站在乡村的雪中向往城市的;如今,我开始站在城市的雪中幻想未来。

天已经断续下了两日的雪,仍无意停止。我和相识不久的同学们,手拉手走在雪中。积雪在我们的脚下吱吱呀呀,传达出时缓时急快乐的声音。

我们从长春电力学校的东门出发,穿过平阳街,穿过解放大路,一直向春城电影院进发。那天晚上要上演的电影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名字叫《吉鸿昌》,当时各大中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竞相包场,一票难求,我所在学校的场次排在半夜。

时值午夜,市内的公交车已经全部停运。几公里的路程,只能靠双脚一步步丈量。从开放的儿童公园东门进入,西门穿出,进入最负盛名的人民大街,右行八百米就到了大名鼎鼎的人民广场。广场上的纪念碑巍峨、高大,我们从纪念碑前走过,夜晚宁静异常,只有我们一行人脚下发出的沙沙踏雪声。

那天,回来的路上,大家毫无睡意,每个人都很兴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另一部电影的主题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中间相隔多少坎坷与周折,又相隔多少场风霜与雨雪,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当我再一次走在一场纷飞的雪中,长春这个让我一度成为过客的城市,慷慨地许给我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居所,我在长春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经年。我不再青春年少,却如一棵把根扎得很深的树,感受到了这片土地深处的温暖。

也是午夜,也是在人民大街,大街两侧高楼林立,夜晚的街道灯火通明,五光十色,大街上的車流拖着一条条光的尾巴往来穿梭,将整条街道描绘成一条色彩的河流。

那个晚上,我和曲有源老师在他的家中秉烛长谈。也许是因为我的新书《玉米大地》终于出版;也许是因为曲老师的新诗集即将付梓;也许是因为多年来的彼此相互关注、关心,以及那份与文学并无关联的情同父子的情谊……我静静地聆听着他对我的叮嘱,从生活到修身,从工作到文学,从现在到未来,从理想到信念……他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和优长;懂得了放弃与坚守;学会了敬畏和勇敢。

我深深地知道,此夜不同寻常,却不知道窗外正无声地下着一场大雪。当我深夜离去时,曲老师执意要出门送我,并执意要站在大雪中陪我候车。雪花大朵大朵地落在他已经不再浓密的头发上,落在他已经微驼的背上和他表情凝重的脸上。那情景,让我感觉我可能正面对一次隆重的远行。但我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多年之后,当我回想起那晚雪中的情景,我的心会涌起怎样的波澜。

转眼又是10年,城市仍然像一张没有画完的图画,在扩展,在丰富,虽然还没有最后完成,却比以往更加丰满、绚丽。而我却单单因为它的雪,因为它纯净的白色,就心怀依恋。从最初的雪,到后来许多场雪,种种的情景、种种的经历、种种的故事,已经让我深深认定,长春的雪就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美好机缘。

冬天再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棵树如果在一座城市把根系扎得太深,就已经不再是一棵树,而是城市固有的一部分。它在岁月中汲取的一切,如今都要反哺给岁月;它在城市中所得的一切馈赠,如今也将回馈给城市。

那天,突然接到老友的电话,不为别事,就是一份来自好友的关切。我们畅叙交流,一抬眼,又是一场纷飞的大雪,从天空飘向大地,又从窗外飘到窗里,在我的身前、身后、头顶以及生命深处——弥漫。

(摘自2020年7月22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技法赏析

一、巧设线索串连时空与人事,形散神聚。40多年的城市生活,时空转换人事众多,背景阔大,落笔时必须精心选择能巧连妙接之物,以收小中见大、开合自如、物我交融之效。作者选取长春的“雪”作为串连全文的线索,从时空维度看,由“1978年入大学,人民大街”到“几十年后还是人民大街,雪中陪送”再到“冬天再来时,家中窗里”;从人事维度看,则由“与同学看电影高歌一曲”到“静静聆听曲有源老师教导”“老友的关切电话”……其间跳转都由“雪”一以贯之,不仅字面上照应,而且有内在立意上的贯通,形散而神聚。例如“踏雪高歌”与“冒雪陪送”两个场面所写到的雪,都能体现长春的活力、朝气和人与城合为一体的城市风貌。

二、五写雪景暗寓“深处温暖”,别出心裁。一写“模糊”了所有“边界和轮廓”的长春飞雪,暗寓隐藏于“大地深处的温暖”;二写第一次所见“无声”之雪,暗寓一位新大学生“幻想未来”的“温柔”暖意;三写看电影往返路上的雪,“吱吱呀呀”“沙沙”的踏雪声中似有沸腾的热血跳动;四写“人民大街”上“大朵大朵”的雪,映衬长春老者的一腔热心真诚;五写飘到“窗里”的纷飞大雪,礼赞“弥漫”到“生命深处”的温暖。作者或状形摹声,或象征衬托,将“寒冷”与“温暖”这两种对立的感觉融合为一,构思别出心裁。

三、点睛议论凸显感悟轨迹,立意出新。作者自喻“根扎得很深的树”,并“深深认定”“长春的雪就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美好机缘”,那是因为飞雪在城市的“丰满、绚丽”中增添了“纯净”、温暖和活力,“老长春”曲老师们给城市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暖人品格,催生了“我”等市民将城市的“馈赠”“回馈”城市的深情感恩。结尾大雪飘向“我的身前、身后、头顶以及生命深处——弥漫”,韵味悠长:人因城美,城因雪暖;“我”是长春一部分,生命与城市共生;物理空间“弥漫”的雪,化作城市内里流动的暖,以及长春人热爱家乡的魂……如此精妙的议论含蓄地完成了感悟质变的表达和爱城深情的倾诉。

我仿我秀

初读西安

江苏省如东中学  邱钰清

西安,千年古都,我怎样才能读懂你?

入夜,我撑着伞,雨中登城墙。城墙上人并不多,偶尔有几个游人骑着自行车飞快地掠过,留下车轮旋转的呼呼声。因为刚才打过雷,城墙上的灯大部分都熄灭了,隔着很长的距离才有一两盏亮着,半明半暗,暧昧地流出昏黄的光影。雨水在久经风雨的灰石砖上汇集成无数潺潺的水流,顺着城墙的斜面,蜿蜒地漫下城去,在生满青苔的墙壁上渍出狭长的水印。

我踏着城头的灰石砖,鞋底踩在水塘里,发出“啪啪”的水声。被白浆砌得严丝合缝的宽阔城墙,已被无数行人的脚板磨得微微有点打滑,抬起头来,前面还是绵延的城墙。我正循着前人踩下的脚印,走着前人走过的路。我猜想,在一千年前的某个夜晚,是否也有一个孤影顶着绵绵小雨,来到湿滑的城墙上呢?是名落孙山的张继,还是金榜题名的孟郊?是仕途黯淡的刘禹锡,还是诗画田园的王摩诘?是被贬南蛮的柳河东,还是倡导复古的韩昌黎?总而言之,这是千千万万前去者、现行客与后来人走过或将走的城墙,很少坍塌断裂。它能经久不衰,绵延不绝,这在全国鲜见。原因何在呢?

在我几天的旅程中,足可以看出西安人对这座城的热爱与自豪。他们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全身心地享受生活,爱着这座城。当你提到诸如“西安的肉夹馍真好吃”时,那一张张脸庞上顿时洋溢出骄傲的表情,仿佛整个西安城的肉夹馍店都是他开的;而你若是问“西安的兵马俑怎么走”时,他便会细心地指明线路,还会为你滔滔不绝地做一大段关于兵马俑的介绍,好像你不是要去看兵马俑,而是要去他家做客。这种将自己与这座城连为一体的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动。

于是我终于明白,西安的城墙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正是因为这种地域文化。因为这座城的一草一木与西安人血脉相连。因为西安人儒雅,有着渊博的学识与聪慧的眼光,深知保护城墙的意义;因为西安人豪放,有着敢做敢为的勇气与永不放弃的毅力,愿意在战火中坚守孤城,在易朝时护佑孤城,甚至在现代的推土机前阻挡住隆隆的车轮。西安的文化早已浸透了这座城市的灵魂,支撑着它在苍茫的尘世中得以保持永恒的意志与精神。

回到旅馆后,疲乏不堪,倒头就睡。

夜里,我做了个梦,梦里又回到西安的城墙上。眼前依旧是漆黑的夜,耳畔依旧是淅沥的雨,脚下依旧是湿滑的城墙。我默默地站在那儿,身体隔着两重天地。身前是过去,身后是未来。

清晰的是過去。酣醉中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直面现实的白居易……都在夜雨中款款走来。

模糊的是未来。未来是什么样的?我看不清楚。但是,透过朦胧的夜雨,我隐约看到,一座城墙傲然耸立……

城墙犹在,文化之根犹在。初来古都,我读懂了你几分。

点评

作者在西安众多的文化符号中选取城墙作为线索,将雨夜登临的所见所感、西安厚重的人文积淀、豪放坚毅的城市精神有机融合,揭示了地域文化与城墙延续的因果关系,在回答“原因何在”之问时亮出新颖立意;一句“一座城墙傲然耸立”一语双关,不止是城墙耸立,西安的城市品格和精神也已经耸立在“我”的心中,表达了对西安这座城市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文章叙议结合,放收自如,堪称佳作。

猜你喜欢

城墙大街长春
富翁借伞
长春“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城墙边做游戏
蛇年生人 初之气运气养生
城墙外边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