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工矿业遗产赋能城市品牌

2021-08-23戴湘毅武欣蕊

中国名牌 2021年8期
关键词:遗产城镇工业

戴湘毅 武欣蕊

工矿业城镇主要指以矿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形成的城镇。从古至今,都有不少区域和城镇因为矿业兴盛而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多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出现了一批工矿业城镇。这些城镇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将工矿业遗存变为极具潜力的文化遗产

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作为推动老工业城镇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保护传承、产业创新发展、城镇功能提升协同互进”。由此可见,将废弃的工矿业遗迹转化为遗产资源是探索工矿业城镇转型发展新路径,适应当前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的新发展理念。工礦业城镇应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和城镇发展历史,围绕遗产资源探讨转型发展新模式,通过遗产构建城镇发展的品牌形象。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较早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任务,在后工业化阶段的产业复兴和资源再利用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可以为我国工矿业城镇转型提供借鉴。德国鲁尔区于19世纪中叶因重工业而崛起,但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遭遇“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1998年,鲁尔区将本区内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将区域内的工业娱乐、购物旅游、世界遗产文化、钢铁景观集合在一线,为鲁尔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英国曼彻斯特是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工业化城市。随着棉纺织产业和航运产业陷入严重衰退,曼彻斯特开始城市转型之路。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和工业遗产资源,曼彻斯特在中央车站、索尔福德码头等遗址上兴建了城市会展中心、媒体城等新型业态,构建知识型服务经济体系,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些成功的案例都是将城镇发展过程中的工矿业遗存转变为极具潜力的文化遗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活动,从而取得良好效益。

遗产导向的工矿业城镇转型模式

在工矿业城镇,城镇的核心功能就是工矿业生产,围绕生产设施和厂房建筑形成了良好的交通和服务设施。从遗产角度来看,这些厂房建筑和设施是工矿业发展的历史见证,具有独特的工业美感和厚重的年代感。在转型发展之初,厂房和建筑用地的低廉租金是吸引艺术家自发聚集的动力。适应当时的工业生产需求,厂房建筑具有高大宽敞的空间和流畅的线条,便于大型雕塑、油画等艺术作品的展示,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艺术空间、个人工作室、文化中心等。与此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艺术节、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等形成浓厚艺术氛围,进一步激发文化活力,吸引更多文化创意产业入驻,西餐厅、咖啡厅、酒吧等消费业态聚集,进而形成区域中的时尚新地标。这种转型模式要求工业建筑群具有较大规模,遗产环境保存较为完好,能够保持和再现其历史原貌。

工矿业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环境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在矿产开采过程中,许多土地被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污染,形成了以露天采石场、堆料场等为代表的工矿废弃地和棕地。矿山公园这一转型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减“黑”增“绿”,变被动的恢复型环境治理为主动的发展型环境保护与开发,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治理修复和再次利用。矿山的美学价值在于依托独特的矿山环境、采矿基地和工厂遗址,进行矿山主题乐园和体验性项目开发,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同时,矿山公园还兼具休闲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向人们展示工业历史与成就的同时,还可让人们意识到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可能会对环境带来的破坏。这一转型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外来游客的游览需求,还能为遗产社区居民提供休闲公共空间。

对于工矿业城镇来说,工业遗产记载了该区域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脉络,遗产博物馆模式能够较好地体现工业遗产的技术价值,有利于提高民众保护工业遗产的意识,是保护工业遗产核心价值的典型方式。在德国鲁尔区,建筑师将曾经的洗煤厂改建为历史博物馆,向游客们科普煤炭的形成过程和鲁尔区的转型历史。在比利时的瓦隆大区,采矿遗址群被建成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高度还原了工业时期煤炭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场景,完整保存了工业时期的建筑和机器设备、矿工的居住区域和生活场景,也开展了一系列展示、研究、体验活动。这类转型模式要求遗存具有典型性和知名度,具备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曾经的机器设备应保存完好,可以再现历史上的工作流程和生产场景,让游客深度了解当时的生产细节,感受工业文明的魅力。

遗产导向的城镇形象重构四策

工矿业城镇能否成为以遗产保护和利用为导向的目的地,主要在于城镇社区内相关事物能否成为公众认可的“遗产”。在遗产化过程中,官方认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各种类型遗产的申报工作,争取将现存的工矿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镇、村)、矿山公园等各种官方颁布的遗产保护名录。同时,也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工矿业遗产保护知识教育,让他们转变认识,有意识地按照文化遗产来对待身边的相关事物,形成良好的遗产城镇氛围。

系统梳理遗产资源是进行遗产目的地形象重构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当地工矿业遗存的深度整理和挖掘,可以明确后续发展中可以依托的遗产资源存量和特征优势。工矿业遗产不仅包括工业活动所产生的工业构造和建筑,如厂房、矿场、仓库、加工提纯场所等,生产活动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还包括工艺流程、生产技能、管理模式、工人日常生活场景、生产故事等非物质性的遗存。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专业研究机构的作用,对工业遗产的类型结构、空间范围、延续时间和文化影响等进行梳理,为后续规划利用奠定基础。

城镇形象的重塑,首先离不开对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利用,应该按照工矿业废弃地的规模和位置,规划设置大小、类型和功能不等的矿山公园、湿地公园和口袋花园等自然空间,重建业以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其次,应该对工矿业生产区和生活区的建筑和街道景观进行清理、修缮和恢复,形成能体现工矿业文化的城镇风貌。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围绕工矿业遗产来组织城镇的经济活动,形成包括遗产旅游、影视创作、艺术设计、文化展览、时尚消费等业态在内的优势产业,打造一个传统与新潮并存的活态城镇,同时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

在营销渠道上,要将传统渠道与新媒体相结合。工矿业城镇可以依托互联网的新形式,借助小红书、B站、抖音、微博、微信小程序等内容分享平台,围绕工矿业遗址、工矿业历史、工矿技术、工矿业人物等打造具有话题性和社交性的故事,对城镇品牌形象进行话题讨论和传播,藉此与消费者构建情感联系。

(戴湘毅系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系副教授;武欣蕊系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旅游系硕士研究生)(编辑/汤悦晗)

猜你喜欢

遗产城镇工业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遗产怎么分
文化边城镇远
工业人
千万遗产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