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有江苏特色的沿海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1-08-23刘波

唯实 2021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江苏高质量

刘波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江苏沿海确立了“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发展目标。江苏沿海处于我国东部沿海的中心地带,不仅区位优势独特,战略地位重要,而且生态地位突出,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加快推進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对带动江苏全局振兴,完善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布局,带动中西部发展,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江苏沿海要注重扬己之长,突出特色发展,善于挖掘优势、转化优势、放大优势,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探索有江苏特色的沿海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释放区位优势,夯实“陆海统筹、江海融合”平台载体,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承启作用

江苏沿海地处我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π”形主骨架组成的国家网络型经济体系的重要节点,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东与东北亚地区隔海相望。在新时代国家对外开放和协调发展的大布局中,区位优势更加凸显,使命责任更为重大。

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的优势,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江苏沿海找准“枢纽”契合点,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既可培育沿海经济带陆海内外联动新的经济增长极,又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而为双循环注入不竭动力。

发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节点的优势,以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江苏沿海作为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承接长三角核心区特别是上海和苏南资源要素合理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围绕长三角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与长三角重点产业平台协作,更好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

发挥“环黄(渤)海生态经济圈”生产要素配置前沿的优势,以深化国际合作促进高质量发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江苏沿海进一步密切与日韩合作带来重要机遇,可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环黄(渤)海生态经济圈,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延伸基于内需构建的价值链,形成参与东北亚分工和竞争的新优势,提升对东北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掌控能力和运营能力。

发挥“江海河湖”连通叠加的优势,以互通共享促进高质量发展。江苏沿海江海联动、河海呼应有利于实现区域互补、陆海统筹、南北联动、组团协同发展的联动效应。可按照流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发挥沿海引领、沿江沿河的支撑作用,构建以临海主导产业为基础、枢纽经济为特色的全域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优势互补、江海河湖协同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释放资源优势,加速“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动能转换,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中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江苏沿海拥有954公里的海岸线,海洋资源综合指数居全国第4位,滨海湿地占全国的18%,沿海滩涂约占全国的1/4,沿海及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

把“空间大”转变为“平台多”优势。江苏沿海要充分释放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和潜力,为长三角、东北亚等国内外企业提供最佳的产业转移、创新转化、功能拓展空间,促进产业分工与协作发展,主动承接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集聚转移,把产业转移的“接受者”、增长发展的“追赶者”转变为产业创新的“竞争者”、增长方式的“引领者”。

把“岸线长”转变为“港口大”优势。放大岸线资源对化工、能源、造船、金属材料加工、高端装备制造和港口物流等产业的吸附作用,推动产业向陆域纵深发展。发挥港口在岸线开发中的先导作用,不断壮大港口规模,打造高端临港产业集群,培育沿海经济发展新动能。

把“滩涂广”转变为“发展好”优势。江苏沿海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而且本身也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可进一步释放滩涂发展潜力,利用现有的滩涂地形发展底播型海洋牧场,进行高品质滩涂农业植物高产栽培,发展独具特色的滩涂旅游。

把“风能足”转变为“产业强”优势。风力发电具有天然绿色属性,可极大地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江苏沿海要抢抓能源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聚焦沿海丰富的风能资源,瞄准巨大的产业“风口”,致力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三峡”主战场,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

释放产业优势,撬动“江强海弱、南北失衡”经济杠杆,在新一轮战略布局中成为全省重要增长板块

江苏沿海产业特色鲜明,农业发达,粮食总产占全省比重达到40%,是长三角北翼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和水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基本形成了船舶工业、汽车制造、石油和精细化工、智能装备、海洋工程、现代纺织、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海洋经济新动能不断成长,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海上风电并网装机规模占全国71%,稳居全国第一,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全国第二。

发挥“农业大”优势,打造长三角“中央厨房”。抢抓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双重历史机遇,依托有上海“米袋子”“菜篮子”之称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探索“共建共享共赢”合作新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社区对接”等活动,汇聚各方力量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

发挥“新兴产业强”优势,打造沿海高端产业高地。江苏沿海海洋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到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整个经济、培育经济新动能的阶段,对稳增长、调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转换将起到引领作用。借此优势,江苏沿海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双提升,打造一批国际先进、具有品牌效应和地区特色、产值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

发挥“链主企业”优势,打造临港“雁阵集群”。江苏沿海龙头企业具有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独特优势,居于“链主”地位。可依托国家电投、上海电气、中远船务、上海振华、盛虹炼化、德龙钢铁、金光纸业等一批“链主”企业,集聚一批层次高、业态新、体量大的产业链项目落地生根,壮大“雁阵”集群规模,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释放生态优势,筑牢“绿色发展、人海和谐”生态根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打造美丽江苏沿海典范

江苏沿海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林木覆盖率达25%左右,自然湿地保护率达46.6%,全省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管理海域面积27.8%,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7.6%以上,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3%以上。现有六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9万公顷,其中盐城黄海湿地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我国第14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立足沿海森林、湿地、海洋生态资源优势,持续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重点培植、打造生态健康旅游、生态健康养生、生态健康休闲、生态健康养老等新型业态,让生态环境蕴含的经济价值更加充分地彰显出来。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利用市场手段及经济杠杆治理环境和保护生态的有效机制,构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银行”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平台,推进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水权交易等,不断挖掘和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价值”。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平台载体及典型引领作用,让生态环保为经济做加法,建立生态环境优质优价的产权、财税、绿色消费等政策,实施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使生态产品成为人民生活增长点、经济发展支撑点、生态文明聚焦点。

聚焦“三带”建设,强化“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在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代化新篇章中绘就沿海特色添彩画卷

江苏沿海推进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江苏省“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就是要将江苏沿海建成令人向往的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成为我国东部沿海最具活力的新增长极、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新支点、美丽江苏建设的新典范。

强化生态本色,“串珠成链”打造沿海生态风光带。坚守“森林、湿地、海洋”生态肌理,加强自然岸线、滩涂湿地等生态资源保护修复,以临海公路为主线,串联起沿线滨海风貌城镇带、人文自然景观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海洋文化经济带、现代农业观光带等,打造层次鲜明、内涵丰富、品质高端、文化传承的沿海生态风光带,让美丽江苏在江苏沿海得到充分展現。

突出区域特色,“产文旅融合”打造滨海风貌城镇带。把生态化、产业化作为城镇发展的鲜明特色,从城镇功能定位出发,用足用活海、湾、港、河、田、湿地、滩涂等各种生态资源元素,突出江海、河海、沿海城镇各自比较优势,打造一批产业聚合、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外延明确、体制创新、风光秀美的港城小镇、文旅小镇、渔港小镇、汽车小镇、康养小镇、田园小镇,构筑富有海滨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增强滨海城镇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

增添产业亮色,“区园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发挥农业大的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培育壮大优质稻麦、绿色蔬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高效农业集聚区。优先发展海洋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服务等海洋新兴产业,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新支柱。依托自贸区、产业园、物流基地等载体平台优势,加快聚集创新和产业资源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作者系江苏沿海发展智库副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戴群英

猜你喜欢

长三角江苏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水韵江苏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图说江苏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