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庆藩与王先谦集解《庄子》引书比较

2021-08-23张蔚虹

贺州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释文庄子文献

张蔚虹

(岭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清光绪至宣统时期,《庄子》研究在义理、阐释和考据方面都取得较高的成就,其中两位湖南籍学者郭庆藩和王先谦就是研究《庄子》的典型代表。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下简称《集释》)[1]和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下简称《集解》)[2]是两部具有较高水准的代表性著作。两部文献于晚清先后问世,《集释》成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集解》成书于宣统元年(1909年)。二书都大量引用了前人注疏《庄子》的文献,以及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书证,可谓是庄学集注类研究的双璧,均在庄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二书在征引书证的类别、种数、方式、目的等方面则存在差异。今从引书的角度加以比较,试图发现郭、王二人引书的不同特点,并由此窥探他们各自呈现的治庄重点以及在庄子学史上的学术价值。

一、《集释》与《集解》引用《庄子》著述

《集释》《集解》在研治《庄子》时,都引用了大量《庄子》注疏文献,我们分别对两部书进行了统计,发现《集释》共引书11种,《集解》共引书15种,但同引一部文献,引用的次数并不相同,我们分别列表比较,详见上页表1。由表1可见,《集释》《集解》在征引注《庄子》诸家文献方面,二书引用文献各有偏好。

表1 《集释》《集解》所引《庄子》注疏文献比较表

(一)引书种类不同

《集解》引书比《集释》多。《集释》主要收录了晋代郭象《庄子注》、唐代成玄英《庄子疏》和陆德明《庄子音义》等书的注释,涉及庄学著作11种。《集解》除了引用陆德明的《庄子音义》外,还大量引用了清代注家及后学的观点,征引庄学著作15种。《集解》较《集释》多征引了王夫之、姚鼐、苏舆及郭庆藩四家注《庄子》文献。在这四家当中,引用较为特殊的是苏舆和郭庆藩。苏舆是王先谦的学生,王氏并不因师徒关系而未予征引,反而大量征引了苏舆治《庄子》之成果,苏舆治庄文献书名未详。郭庆藩整理注释《庄子》早于王先谦,郭氏书著成之后,王先谦还为其作序,因而《集解》也大量借鉴了郭氏治《庄子》之成果。

(二)引书频率不同

《集释》在11种庄学引书中,郭象的《庄子注》、陆德明的《庄子音义》、成玄英的《庄子疏》几乎全引;而《集解》则并非全引这三种著作。《集释》征引卢文弨、王念孙的成果也较《集解》多。其中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余编·庄子三十五条》基本收录,俞樾、郭嵩焘等人的治庄著述虽未全引,也收录较多,且所引并不仅限庄学专著,还收录了王念孙等人散见于其他著述中的诸多《庄子》注疏。如引王念孙除《庄子注》外,还有《读书杂志·晏子春秋杂志》,《读书杂志·淮南内篇杂志》等。而《集解》在征引清代王念孙的成果上,数量没有《集释》多。但征引宣颖的成果比《集释》多,相差悬殊。《集解》也大量引用了其弟子苏舆的成果,比引用郭庆藩《集释》还要多。其他征引注《庄子》诸家之频率上的差异表现也较为明显,这里不再赘述。今举两事以说明。

1.引宣颖说

二书征引注《庄子》成果差异较为明显的是对待宣颖的《南华经解》。《集释》征引《南华经解》仅一处,且为间接引用,称“此兼采宣氏说,较郭训为长。”(见《集释·大宗师》),而《集解》对宣颖《南华经解》的注引则多达780处,引用次数仅次于陆德明的《庄子音义》。究其原因,当与郭、王二氏训释侧重点及《南华经解》本身的特点有关。《南华经解》注重以儒解庄。宣颖在《南华经解序》中曾说到庄子与孟子之共通之处:

盖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尧桀之诽誉与儒墨之是非至今而未有明也。尧之誉以便憸人;桀之诽以骄处士,儒之是变而为墨,墨之非浸附于孔。是四者以眩瞀天下之聪明与其议论,虽有命世圣哲,述宣六经、《语》《孟》以统一道术,莫之能定。孟子之世,有蒙庄者,独著一书,其言曰:“知止其所不知,言止其所不言,至矣。苟为明于不知之知,不言之言,而当世诽誉是非之情斯有所止。吾独惜夫庄与孟同时而不相知也。[3]

从上面序言中可以看出宣颖以儒解庄之意。出于同样对现实的关注,致使宣、王二人对待庄子的态度有诸多相似之处,二人都不同程度地认同《庄子》存在入世思想,王先谦在《庄子集解序》中云:“夫古之作者,岂必依林草,群鸟鱼哉!余观庄生甘曳尾之辱,却为牺之聘,可谓尘埃富贵者也。然而贷粟有请,内交于监河;系履而行,通谒于梁魏;说剑赵王之殿,意犹存乎捄世。遭惠施三日大索,其心迹不能见谅于同声之友,况余子乎!吾以是知庄生果非能回避以全其道者也。”[4]1但正如方勇在《庄子学史》中所说,王先谦并未过多采用宣颖以儒解庄的思想,对宣颖的儒学训释进行了大量删减[5]201。而仅保留其对字词文义的训释。如《庄子》第一篇《逍遥游》,宣颖作了诸多儒学解释,而此篇王先谦《集解》仅收一条训释,即:“窅然,深远貌。”这或许与王先谦所言“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强调“内圣”而非“外王”的基本治庄态度有较大关联。宣颖生于清初,而王先谦生于晚清,《集解》作于宣统元年,生逢乱世,其继为郭庆藩《庄子集释》作序之后再出庄学著述,尊“内圣”而弃“外王”,或属无奈之举。

2.引苏舆说

二书引书表现明显不同的还有《集解》兼引后学著作。《集解》大量征引苏舆治《庄》成果,而《集释》未引。《集解》征引其弟子苏舆之说来注释《庄子》,共引用60余次,比引郭庆藩《集释》还要多,可见王先谦对后学之说非常重视,并没有因为苏舆是其弟子而不引用。例如:

(1)《庄子·人间世》:“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集解》先引成玄英说:“任成败于前涂,不以忧喜累心者,唯盛德之人。”再引苏舆云:“谓事无成败,而卒可无患者,惟盛德为能。”后复加案语:“成说颇似张浚符离之败,未可为训。苏说是也。”

(2)《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集解》引苏舆云:“‘杀生’二语,申释上文。绝贪生之妄觊,故曰‘杀生’;安性命之自然,故曰‘生生’。死生顺受,是不死不生也。”

按:例(1)和例(2)两例为《集解》引苏舆说,有时还对苏舆说作出评判,如例(1)称“苏说是也”,意思是赞同苏舆的说法。

此外,王夫之的《庄子解》《庄子通》和姚鼐的《庄子章义》,分别在疏解《庄子》文本、考释《庄子》章句等方面颇有研究,影响较大,王先谦在注庄时吸收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引用情况来看,《集解》引用王夫之注3条、姚鼐注34条,而《集释》未曾引用。

二、《集释》与《集解》引用四部文献书证考述

《集释》《集解》二书除广引前人注疏《庄子》文献之外,还遍及经史子集四部文献。二书在征引经史子集四部文献方面,总体上看,《集释》征引书证比《集解》范围广、且种类多。《集释》大量征引四部文献为己注佐证,引书较详;《集解》注疏《庄子》则言简意赅,音义训诂多引前人庄学注疏,而引经史子集书目相对较少,也较《集释》简略。二者具体征引四部文献书证比较见表2。

表2 《集释》《集解》引用四部文献书证表

1.在引书部类和引书次数上,《集释》均多于《集解》,其中尤以经部最为明显。《集释》引用经部书78种,共引用390次,而《集解》引用经部书19种,共引用59次。《集解》引用种类和次数最多的是子部,凡引书21种,引用131次,但还是比《集释》引用的种类、次数少。

2.就二书引书之倾向言,《集释》引小学类最多,引书28种,引用192次。小学类书主要是指《尔雅》《说文》《方言》《广雅》《字林》《玉篇》等。其次为正史类,引书18种,引用143次。引用的正史类书主要有《史记》《汉书》《后汉书》及其注疏文献等。《集解》引道家类最多,引书5种,引用104次。引用道家类文献有《道德经》《列子》《列子注》《列子释文》《文子》。其次为小学类,引书10种,引用39次,不及《集释》引用小学类文献多。例如:

(3)《庄子·应帝王》:“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

《集释》:“庆藩案:于于,即盱盱也。《说文》:‘盱,张目也。’”

(4)《庄子·逍遥游》:“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集释》:“庆藩案:冰,古凝字,肌肤若冰雪,即《诗》所谓肤如凝脂也,《说文》,冰正字,凝俗字。”

(5)《庄子·逍遥游》:“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

《集解》:“《列子·汤问篇》:‘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例(3)《集释》引《说文》对“于于”进一步释义;例(4)《集释》依据《说文》,以为“冰”为正字,“凝”为俗字。前两例,《集解》均未作注。例(5)《集解》重点引《列子》解释词义,并非引用小学类文献。

3.从引书数据差异看,二书各自呈现治《庄子》特点。《集释》引书侧重经部,经部书中又偏重小学类书籍,其中《说文》是引用次数最多之书。而《集解》引书侧重子部,子部书中又偏重道家书籍,《列子》及张湛的《列子注》引用次数最多。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集释》多引《说文》,侧重《庄子》的字词训释、名物考据。郭庆藩工于小学,深通六书文字之学,独爱《说文解字》,并进行不倦地研究,有《说文经字考辨证》《说文经字正谊》《许书转注说例》《说文答问疏证补谊》等研治《说文》的著作多部。《集释》是其文字训诂研究的代表之作,故于字词的训释、名物的考据颇见功底。而《集解》多引《列子》,因《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子》所反映的思想和《庄子》有许多相似之处,王氏正是抓住这一点来引用它。《集释》与《集解》这种由引书呈现出的不同侧重与郭庆藩、王先谦二人的治庄特点、个人造诣等有密切关系。

三、《集释》与《集解》引用文献方式比较

从前文对《集释》《集解》引用前人注疏《庄子》文献和征引经史子集四部书证的统计来看,二书的引书方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书详略不同;二是引书出处标注清晰度不同;三是全引与节引不同。

(一)《集释》引文献详,《集解》引文献略

《集释》和《集解》二书都采用于《庄子》正文后附注、疏、案的集解方式,但在具体做法上,二书存在差异。《集释》于《庄子》每段正文后分句训释,先列郭象《庄子注》,之后依次罗列成玄英《庄子疏》和陆德明《庄子音义》,之后便是摘引清代诸家所作的注释校勘,至于郭庆藩自己的观点,则附于其他注释之后,并引用大量四部文献以证其观点。《集解》则于每句正文后标注征引各家注释及其他文献书证,有时也于其后以案语形式附上自己的观点,注释方式较为简单明了。《集解》引书内容不求详尽,引用文献资料相对较少,不能为进一步研究《庄子》提供更多参考,有些不利,但却方便初学。例如:

(6)《庄子·应帝王》:“阳子居见老聃。”

《集释》:【疏】:“姓阳,名朱,字子居。”【释文】:“阳子居,李云:‘居,名也。子,男子通称。’”

《集解》:“成云:‘姓阳,字子居。’案:即杨朱,见《寓言篇》注。”

(7)《庄子·齐物论》:“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

《集释》引《释文》云:“蕴,本亦作缊。徐于愤反,郭于本反,李于问反。积也。”

《集解》引《释文》:“蕴,积也。”

例(6)《集释》先后征引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释文》,《集解》则引成玄英之说,后附加案语,作进一步解释,言简意赅,表意清晰。例(7)给“蕴”作注,《集释》照录《释文》既注音又释义,《集解》则仅引《释文》释义。

《集释》还摘引了清代众多汉学家注释《庄子》的成果,尤其是对家世父郭嵩焘《庄子札记》的征引,具体而详细,郭嵩焘之成果也因《集释》的收录而得以保存。而《集解》虽也大量征引清代众家研治《庄子》成果,但同样多数征引文献内容较为简略。例如:

(8)《庄子·齐物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集释》引家世父曰:“郭象云,有是有非者儒墨之所是也,无是无非者儒墨之所非也。今欲是儒墨之所非而非儒墨之所是,莫若还以儒墨反覆相明,则所是者非是而所非者非非矣。今观墨子之书及孟子之辟杨墨,儒墨互相是非,各据所见以求胜,墨者是之,儒者非焉。是非所由成,彼是之所由分也。彼是有对待之形,而是非两立,则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彼是之见存也。莫若以明者,还以彼是之所明,互取以相证也。郭注误。”

《集解》引郭嵩焘云:“彼是有对待之形,而是非两立,则所持之是非,非是非也,彼是之见存也。”

(9)《庄子·人间世》:“匠石觉而诊其梦。”

《集释》引王念孙曰:“向秀、司马彪并云:‘诊,占梦也。’案:下文皆匠石与弟子论栎社之事,无占梦之事。‘诊’当读为‘畛’。《尔雅》云:‘畛,告也。’郭注引《曲礼》曰:‘畛于鬼神。’畛与诊,古字通。此谓匠石觉而告其梦于弟子,非谓占梦也。”

《集解》引王念孙云:“诊读为畛。《尔雅》:‘畛,告也。’告其梦于弟子。”

例(8)是征引郭嵩焘之成果,因郭嵩焘是郭庆藩之伯父,其治学之道,深得郭庆藩仰慕,故《集释》以原文照搬之方式加以征引,而《集解》则根据注释需要节选以引用之。例(9)同是征引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但《集释》征引详细。而《集解》则仅选取王氏注释要点而已。二书引文之差别,可见一斑。

(二)《集释》引文献出处或有未详,《集解》出处标注相对清晰

《集释》《集解》在引用前人庄学著述方面采取的方式也有不同,《集释》引文献出处标注方式或清晰,或有未详;《集解》引文献出处标示相对清晰。

从《集释》引文献出处看,《集释》在引用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等文献的标注十分清晰,分别用“注”“疏”“释文”等字样标明。而《集释》在引用司马彪注和王氏父子著述上标示不是很清楚。今举例分析如下:

(10)《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集释》引《释文》:“吓,本亦作呼,同。许嫁反,又许伯反。司马云:‘吓怒其声,恐其夺己也。《诗》笺云:以口拒人曰吓。’”

(11)《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集释》:“庆藩案:而征一国,《释文》及郭《注》无训,成《疏》读‘而’为转语,非也。‘而’字当读为‘能’,能、而古声近通用也。官、乡,君、国相对,知、行,德、能亦相对。则‘而’字非转语词明矣。《淮南·原道篇》‘而以少正多’,高《注》:‘而,能也。’《吕览·去私》、《不屈》诸篇《注》皆曰:‘而,能也。’《墨子·尚同篇》:‘故古者圣王唯而审以尚同以为正长。’又曰:‘天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非命篇》:‘不而矫其耳目之欲。’《楚辞·九章》:‘世孰云而知之?’《齐策》:‘子孰而与我赴诸侯乎?’而并与能同。《尧典》‘柔远能迩’,《汉督邮班碑》作‘而迩’。《皋陶谟》‘能哲而惠’,《卫尉衡方碑》作‘能悊能惠’,《史记·夏本记》作‘能智能惠’。《礼运正义》曰:‘刘向《说苑》能字皆作而’。是其例。”

(12)《庄子·胠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

《集释》引王念孙曰:“渐,诈也,言小民方兴为诈欺,故下文曰罔中于信,以覆诅盟也。彼传训为渐化,则与下文不属。”

例(10)《集释》全部引用《释文》内容,标注十分清楚;例(11)实际上出自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淮南内篇》,而郭庆藩则以案语形式进行表述,未标明出处,甚是不妥。例(12)所引王念孙曰内容,实见于王引之《经义述闻》。基于《经义述闻》中凡引其父王念孙言必标注“家大人曰”,而此条并未标注,应是王引之所言而郭氏误记,《集释》当作王念孙成果而直接引用。

关于《集释》征引高邮王氏父子之成果情况,王叔岷在《庄子校诠序论》中就曾指出:“凡王念孙、引之父子直接训释《庄子》之说,如《读书杂志余编》中之《庄子》部分仅三十五条,郭氏《集释》皆标出王氏父子之名;王氏父子训释他书,如《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间接涉及《庄子》者甚多,郭氏则大都据为己说。”[6]4由此可见,《集释》引书有的并未明确标注,掠为己有,阅读《集释》时应加以辨别。

从《集解》引文献出处看,《集解》在引用诸家注疏《庄子》文献和经史子集四部文献方面都标注相对清楚,如引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则直接标注出自《释文》。间接引用《释文》的则直接标注引书出处,如已经亡佚的《庄子》司马彪注,大部分出自陆德明的《释文》,而《集解》直接标注“司马彪云”,下文如重复引用则标注“司马云”。例如:

(13)《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

《集释》引《释文》:“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

《集解》引司马彪云:“齐谐,人姓名。”又引简文云:“书名。”

例(13)的司马彪注和简文注均出自《释文》,《集释》标注出自《释文》。而《集解》则标明司马彪注和简文注。

另外,《集释》《集解》二书对引宣颖《南华经解》的标注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如:

(14)《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集释》:“庆藩案:乘,犹载也。成,犹僃也。与《诗》‘仪既成兮’义同。黥劓则形体不备,息之补之,复完成矣。言造物者使我得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载一成体以相随耶?此兼采宣氏说,较郭训为长。”

《集解》引宣云:“乘,犹载也。黥劓则体不备,息之补之,复完成矣。天今使我遇先生,安知不使我载一成体以相随邪?”

《集释》中提到宣颖《南华经解》谨此一处,且在“庆藩案”中述及,标注未详。而《集解》大量引用宣颖之说,且标注清晰。由此可见,二书对待宣颖之成果侧重程度也不同。

(三)《集释》多原文照搬,《集解》多删削提炼

《集释》《集解》在对待引文献内容时,采取的方式也有不同。《集释》多数以原文照录为主要方式,如《集释》引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陆德明《庄子音义》,基本上是原文照录。而《集解》在引《庄子》注疏文献时多选择其重点语句,删削提炼,如《集解》在引宣颖、王夫子、郭嵩焘、苏舆等人的注《庄子》成果时,多为概括其大意而引用之。举例说明如下:

(15)《庄子·齐物论》:“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

《集释》引《释文》:“景,暎永反,又如字。本或作影,俗也。”

《集解》引《释文》:“景,本或作影,俗。”

此例《集释》与《集解》皆引《释文》注明俗字。《集释》原文照录《释文》,《集解》只引部分内容,说明俗字问题。

(16)《庄子·大宗师》:“厉乎其似世乎!”《释文》:“厉,崔本作‘广’。”

《集释》引俞樾曰:“郭注殊不可通。且如注意,当云‘世乎其似厉’,不当反言‘其似世’也。今案‘世’乃‘泰’之假字。《荀子·荣辱篇》‘桥泄者,人之殃也’,刘氏、台拱《补注》曰:‘桥泄,即骄泰之异文。’《荀子》他篇或作‘汏’,或作‘忕’,或作‘泰’,皆同。漏泄之泄,古多与外、大、害、败为韵,亦读如‘泰’也。又引《贾子》‘简泄不可以得士’为证。然则以‘世’为‘泰’,犹以‘泄’为‘泰’也。猛厉与骄泰,其义相应。《释文》曰:‘厉,崔本作广’。广大亦与泰义相应,泰亦大也。若以本字读之,而曰似世,则皆不可通矣。”

《集解》引俞云:“‘世’乃‘泰’之借字。广与泰义相应。”

例(16)同是征引俞樾《庄子平议》的内容,《集释》都是原文照录。而《集解》则对其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之后加以引用。

《集解》广泛征引前贤注《庄子》成果,并且在引用时常对诸家观点加以提炼概括,引文也极为简明扼要,这与《集释》引书方式差异较大,也是其引书表现最为突出的特点。再举王夫子《庄子解》一例如下:

(17)《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

《集释》未引。

《集解》引王夫之云:“身后之中脉曰督。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

王夫之《庄子解》原文为:“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督者,居静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形质者也。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不居善之名,即可以远恶之刑。尽年而游,不损其逍遥;尽年而竟,无择于曼衍;尽年而应,不伤于天下;安万岁之不可知,而听薪之尽。则有生之年皆生也,虽死而固不亡也。”[7]104-105此条训释中王先谦选取王夫之注中与“缘督以为经”最为相关的内容,且做了大量删削,使“缘督”二字的训释更加简练明确。

四、《集释》与《集解》引用文献目的比较

《集释》与《集解》在引书目的方面,做法也存在差异。二书引书目的大体可概括以下两点。

第一,《集释》引文献,多为论证;《集解》引文献,重在取义。《集释》引书注释《庄子》,往往征引大量的文献材料,其目的多是为进一步释义作论证。《集解》引书注释《庄子》,则很少作繁琐论证,其引书目的主要侧重于释义。例如:

(18)《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集释》:“庆藩案:《玉篇》:‘运,行也。’《浑天仪》云:‘天运如车毂’,谓天之行不息也。’此运字亦当训行。庄子言鹏之运行不息于海,则将徙天池而休息矣。(《说文》:‘徙,迻也。’段注:‘乍行乍止而竟止,则迻其所矣。’)下文引《齐谐》‘六月息’之言可证。郭氏谓‘非冥海不足以运其身’,《释文》引司马、向秀之说,皆失之。”

《集解》:“《玉篇》:‘运,行也。’”后加案语:“行于海上,故曰:‘海运。”

(19)《庄子·天道》:“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郭象注:“功自彼成。”

《集释》引王念孙曰:“案如郭解,则功下须加成字而其义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无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无为而成。’)《尔雅》曰:‘功,成也。’《大戴礼·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为有功。’《周官·槀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缮人’,郑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辅篇》曰‘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脩身功材’,功材,谓成材也。《荀子·富国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谓待之而后成也。万物化,万物育,天下功,相对为文,是功为成也。”

《集解》引王念孙云:“《尔雅》:‘功,成也。’《中庸》:‘无为而成。’”

例(18)的《集释》引《玉篇》《说文》《浑天仪》书证详细考辨“运”之意义。《集解》仅引《玉篇》释义,未及论证,较为简略。例(19)做法相同。

第二,《集释》引文献,欲广异说,以资参考;《集解》引文献,只求确解,以便读者。《集释》引书注释《庄子》,广征博引文献中的不同说法,多未下定论,其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由读者斟酌判断。而《集解》引书注释《庄子》,较少引用大量异文说法,往往只是寻求一种较为合适的解释,以方便读者理解《庄子》。例如:

(20)《庄子·胠箧》:“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

《集释》:“庆藩案:意,度也,与億同。《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管子·小问篇》‘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以)〔臣〕意之也。’皆训‘度’之义。《韩子·解老篇》‘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案:忘即妄字之隶变。)王褒《四子讲德论》‘君子执分寸而罔意度’。(案:罔即妄字之义。)《少仪》郑注曰:‘测,意度也。意,本〔又〕作億。’《论语·先进篇》‘億则屡中’,《汉书·货殖传》作‘意’。”

《集解》引成云:“起妄心,斟量商度,有无必中。”

(21)《庄子·刻意》:“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

《集释》:“庆藩案:王念孙曰:‘干越,犹言吴越。’《汉书·货殖传》‘辟犹戎翟之与于越,不相入矣。’‘于’亦‘干’之误。干、越,皆国名,故言‘戎翟之与干越’。颜师古以为‘春秋之于越’,又因‘于’而误‘于’。当从司马说为是。(《淮南·原道篇》‘干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吴也。’刘本改‘干’为‘于’,云:‘于越’一作‘于越’,非。)”

《集解》引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

例(20)和例(21)两例,《集释》广泛征引书证,并罗列异文进行释义,而《集解》则选取一种说法进行释义。

通过对《集释》《集解》引用文献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郭庆藩和王先谦二人在研究《庄子》时,引用古代文献分别有自己的特点,主要在引书种类、引书倾向、引书方式及引书目的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总体上看,《集释》征引文献比《集解》范围广、且种类多;《集释》征引文献比《集解》详细,且多原文照录,《集解》则相对简略,多作删削提炼;《集释》广征博引群书,多为论证,其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更多参考,《集解》虽不及《集释》征引文献广博,且很少作繁琐论证,仅引一家之说,目的是为了寻求一种确切的解释,方便更多读者理解《庄子》文本内涵。

猜你喜欢

释文庄子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