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关联与实践路径探析

2021-08-22李佳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分美育劳动

李佳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208)

一、引言

2020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美育新格局。高职学生作为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和制造强国的主力军,其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不仅有利于企业用人和行业发展,也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在学校外部,高职毕业生好高骛远、缺乏责任心、不懂职场礼仪等低素养问题成为用人单位抱怨的焦点,对于学生个人、企业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学校内部,一方面高职美育大都化为单一的艺术或礼仪等拓展课程,这种单纯培养艺术审美的导向与中学美育、本科美育等在育人实效上差别不大,与国家提倡的“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特色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学生职业素养培育通常被化作机械式的榜样人物学习或校园文化建设,这种被动枯燥、难以持续的育人路径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基于职业素养的内在兴趣与外显行为。综上,本文提出在理论层面美育育人导向嫁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上来;在实践层面,基于美育创新教学、借助校内外资源等来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新路径。

二、育人理论关联分析

(一)育人导向精准嫁接

美育即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素养[1]。美育对高职学生的传统育人导向大都集中在艺术方面的审美鉴赏与美学熏陶,但这种传统导向在高职教育中还未充分发挥其在政策理论和就业实践上的特色价值,特别是工科类高职学生缺乏艺术美育向素养美育的功能性转变而导致其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尤为突出。高职美育与职业素养的理论关联性未明确导致了两者在育人实践中的功能导向相互脱节,缺乏融合。

理论层面上,美育普遍的育人导向是净化和拔高学生的内在修养,这种内在修养不应该仅停留在单纯的艺术修养上,而要服务于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准备,这种内在的思想准备就是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力提升而积累足够的“职业劳动素养”。

实际上,美育的原始功能是可以超越一般的艺术熏陶而具有丰富拓展性的。例如,设定在高职阶段育人背景中的美育可拓展出针对职业劳动的新型功能:一是以美辅德,净化职业劳动道德认知;二是以美启智,培育职业劳动创造思维;三是以美促劳,提升职业劳动美感体验等等。因此,高职美育本身是具备了提升内在“职业劳动素养”的理论潜力。而职业素养是一种精神内涵条件,是个人在参与实践工作期间的行为表现[2]。它是由职业者的内在精神来指导外在行为的职场综合表现,主要体现为优秀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职业素养的人文基础就是先期培养职业性内在精神,即“职业劳动素养”,它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观、职业创新力等。

由此,高职美育的育人导向可以明确的指向情商和实践并重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来,将艺术美转变为劳动美,将美育提升艺术审美修养转变为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所必备的“职业劳动素养”,最终引导“职业劳动素养”凝固为一种可持续的内在精神。美育可以精准的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职业品格和职业审美这三大职业素养,促使其在职业生涯发展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职业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自身职业素养得到美化。

(二)育人过程同向同步

高职美育的传统育人过程一般是借助艺术作品鉴赏来熏陶学生内心,先从内部心理角度提升内在的审美修养,再由内向外改善人对于美的辨别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一个缺乏内在审美水准的人,是很难创造出外在实践美作品的,从艺术专业性角度看,这不仅是符合艺术认知的理论规律,也是优秀艺术家由内心设计到外在创作的实践法则。

实际上,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也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育人过程。实践证明,在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由企业单方面实施外在的、短暂的、被动的职业培训,是很难直接培育出外显的、持续的优秀职业素养表现的。而在高职学生毕业前,先对其进行职业素养内在精神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引导与熏陶,奠定其职业内在美的正能量精神基础,提升学生对职业素养美的认可度和主动性,方能毕业后保持职业素养美的外显和延续。综上,这种从内在熏陶到外显改善的相似育人过程证明,高职美育与职业素养的培育过程是适合同向、同步开展实施的。

三、实践路径体系设计

基于美育育人导向适合嫁接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上且两者具备同向、同步的理论基础,本文设计向传统美育载体中融入职业素养元素的“美育思政”实践路径体系,具体由以下的教学与合作两大实践子路径构成。

(一)教学路径

基于学生心理认知和教学实践规律,作为实践路径基础的教学子路径可设计“以职业价值观引导择业、以工匠成就美夯实敬业、以劳动体验美促进乐业”的三大阶段。具体来说,以上的择业美育、敬业美育和乐业美育三大阶段还可分别设计以“引”“观”“动”为主的育人方式,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全面养成职业情怀、职业品格和职业审美三大职业素养而奠定思想准备。

1.择业美育,以“引”为主

职业价值观或择业观是人们对职业环境的认知和态度,是用某种价值标准度量职业对自身精神需求、物质需求、自我发展与完善需求的内在满足度[3]。打好学生内心的职业价值观基础,首先就要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来奠定积极的职业情怀,采取以“引”为主的教学方式来实现。

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具体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有关择业案例的分析并分享对模范人物的深入理解呢?一是扩充教学案例库。用大量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人物的择业理想案例提升教学内容生动性。如革命时期的雷锋、近期牺牲的边防战士、本校毕业的技能大师等,借助模范人物对基层岗位无怨无悔、着眼大局的择业理想来深度激发学生认同感;二是保障信息对称。针对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鼓励和引导其使用匿名渠道及时的参与教学活动,保障师生间教学信息沟通与反馈的对称性。如,学生利用网络匿名发帖可实时参与案例讨论,激发学生大胆、自由、积极参与到择业美育课堂教学,使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敬业美育,以“观”为主

本文指的工匠精神不仅限于制造行业的职业精神,而是所有劳动技能岗位推崇的爱岗敬业、精技创新的集中概括,这种精神在实践中会成就出卓越的品质或优质的服务。工匠精神成就出的精工品质和优质服务本身就是一种美感,这也是第二阶段陶冶学生敬业之心、锻造职业品格素养的美育新渠道。

美育课堂可将“中国工匠”所打造的产品实物、工作过程等向学生展示,通过眼见为实的观察来激发学生的敬业之心。例如,将精细加工的国产手机、家电等优秀产品进行拆解和观察,将湘菜大师制作美味佳肴的烹饪过程进行展示和讲解,都可使学生零距离感受用敬业之心铸就的品质之美、技能之美。这种观察工匠成就之美的新美育鉴赏渠道不仅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设计美、工艺美和技能美,更增强了学生的爱国心、自信心,是夯实学生对工匠成就背后敬业之心的敬畏感和钦佩感。

3.乐业美育,以“动”为主

本文指的乐业意为以职业劳动为乐趣,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职业劳动美充满自发兴趣和鉴赏能力,在课堂教学动手实践中灌输美学思维从而拔高学生的职业审美素养。高职美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劳动体验来熏陶其职业审美观,通过动手加工、团队配合、模仿探索等过程来体会职业审美并获取独特的劳动乐趣,为培育“懂审美、爱创造、勤动手”的优秀职业人奠定实践基础,润物无声的达到寓素养于乐趣的育人实效。

具体来说,美育课堂可搭建丰富多彩的动手体验实训室。例如职场礼仪中的茶艺或形体、日常生活中的花艺或厨艺、面试交际中的服饰与化妆等都可配置丰富的道具和专业的教师,学生通过提升劳动过程美和职业审美来促进职业素养综合提升,为美育提升职业素养打通一条充满劳动趣味性、劳动成就感的育人新渠道。

(二)合作路径

以校内教学为主体实施高职美育提升职业素养的路径还不足以适应校内外复杂多变的实际环境,要实现科学化、可持续的育人目标还需进一步拓宽育人渠道、更紧密对接企业实践。以下从学分银行和订单培养两个角度具体探讨学校、社会、家庭和企业如何联动构建以“二融”的合作路径为辅助的美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育人模式。

1.素养实践融入学分银行

传统的学分银行为职业教育拓展课内外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了良好基础,以获取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为主的自助餐式学习模式被大力推广。但“学分银行”对学生第二课堂的拓展还不够,还不能全面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的需求[4]。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与学分银行体系应同步将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美育等第二课堂取得的素养类学分进一步扩大比例、明确转换规则,逐步建立适应“大美育”提升“大素养”的新型学分银行。

一方面,学生在校内第一课堂接受了美育熏陶职业劳动美后,在校外第二课堂从事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兼职等与专业无关的实践表现也可体现出其对职业素养的初步认知和就业竞争的潜在优势,这要求学校与校外实践单位开展紧密合作,扩大这部分学分占比并适度替代专业课程学分从而纳入学分银行;另一方面,高职美育实际是一种促进内心优雅、和谐人际关系的“大美育”,这种“大美育”可以提升一个人综合性的“大素养”,而家庭劳动、家庭美德等正是学生“大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学分银行应创新开展与学生家庭的合作育人,更多的关注如何将家庭劳动实践、尊敬孝敬父母、独立生活能力等采分点纳入学分银行体系,多角度考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的“大素养”并将其树立为学生在求职时的“素养背书”。

2.素养定制融入订单培养

“订单班”培养模式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按企业所需,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5]。传统的订单培养模式强调,在学生毕业前使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实现入学即就业的校企签约合作。但目前这种模式依然过度的关注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短期招聘的硬性对接,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长期用人的软性对接,不仅造成教师育人导向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给企业后续用人时出现毕业生职业素养低下而造成隐患。

类似按订单标准培养学生硬性技能一样,企业对学生在校应该养成的职业素养也可提前定制出符合自身差异化需求的软性标准,使高职美育育人导向更贴近实际用人需求,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因企施教”校企合作新模式。例如,在订单班人才方案、教学标准等制定过程中,服务类企业可侧重将文明礼仪、诚信经营等职业素养融入育人标准,制造类企业侧重将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融入育人标准等等。这种将素养需求由企业提前导入学校并与专业需求捆绑式培养的订单模式,才能真正全面的保障好企业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精准化、定制化需求。

以上实践路径体系的分解如下图所示。

图1 美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路径体系

四、结语

当前,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素养、高智商、低情商的职业素养痛点亟待解决,可将本文设计的传统美育教学融合职业素养元素的新型“美育思政”育人新模式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开展试验与推广。另外,该领域还需在学生美育教学心理、信息化美育教学方式、美育素养与技能竞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高职院校输送高素质、技能型工匠人才的“源头活水”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学分美育劳动
论公民美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热爱劳动
学分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