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面向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探索

2021-08-22何先定曾婉馨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源学分学情

龙 玲,何先定,王 洵,曾婉馨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产业学院,四川 成都,610100)

引言

为了缓解来自社会就业压力与高技能人才短缺的供需结构化矛盾,国务院相继在2019 年、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扩招100 万人、200 万人的要求,扩招生源除了应届高中职学生外,延展至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社会群体。但在生源规模扩大的同时,不能以人才培养质量的下滑作为代价,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面对生源结构的多样化及复杂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社会经历等均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2,3],笔者所在学校自2019 年开始面向社会群体招收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社会生源以来,通过学情分析发现,他们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学习基础、年龄阶段、认知特点、发展愿景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这给如何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挑战,也倒逼高职院校要想办法订策略对其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2019 年5 月教育部等六部出台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以及“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适应不同生源、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在此指引下,笔者从教学管理实践角度出发,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探索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面向扩招生源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施路径及策略,以期为同类院校及专业提供参考。

一、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扩招生源学情分析

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因无人机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的趋势,受到了众多扩招生源的青睐,无论是就业前景还是创业机会都很大。据行业统计和预测,未来国内仅低空无人机操控人员需求量每年将保持约20 万人的增长幅度[4],可见其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但无人机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学生不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及实操练习,是无法真正意义上跨进行业门槛的。鉴于此,课题组首先通过调研开展学情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特征:(1)来自社会群体扩招生源的学历大部分集中在中专、职高、普高等学历区间,仅有约3.25%的学生是初中及以下学历;(2)大部分目前处于在职工作状态,但从事跟无人机行业相关的工作并不多;(3)85%以上的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执照获取学分置换;(4)关于毕业后的发展愿景,有70%以上的学生希望能从事无人机专业相关工作,65%以上学生希望获得专科学历文凭。

从这几项主要学情要素分析结果得知,相比于应届高中职学生生源,这些社会生源群体的求学目的更加明确,想通过再次学习获得学历提升及掌握新兴行业技能本领,从而提升自身再就业竞争力或者创业机会,但迫于要养家糊口的生存压力,他们大多无法选择全身心投入到全日制学习中来,学习的时间及空间均有限,故期望能够得到更加灵活且弹性化的学制设置来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况。

二、弹性学制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结合行业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扩招生源的学情分析,按照2019 年12 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将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扩招生源的培养方向定位于从事无人机操控、维护、行业应用等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采用弹性学制下“思政教育强化职业素养、课证照融通提高职业技能”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试点,如图1 所示。

图1 弹性学制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1)实行弹性学年制。学生修业年限为3-6年,基本修业年限3 年,最长学习年限6 年,在修业年限内,学生须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总学分,且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才能毕业。

(2)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既要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思政类理论课,也要将思政元素恰当的融入专业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作为一名航空人,具备“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职业素养,具有无人机操控、维护、行业应用的职业能力,以及拥有“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3)设置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渐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在充分调研无人机应用技术(操控方向)主要就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岗位职业能力标准,结合学情分析,重构了课程体系,相比于普职生而言,进一步增大了专业课实践教学的比例。理论课程主要开设在无人机系统概论、无人机飞行原理、航空气象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培养职业技能基础能力;实践操作类课程包括无人机结构与装配、无人机操控技术、无线电遥控与参数调节、航空摄影与测绘技术、无人机农业植保等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职业技能核心能力;此外,开设了多媒体制作技术、单片机技术、无人机航测数据处理等专业拓展课程,以培养职业技能的拓展能力。

(4)通过课证照融通进行学分置换,免修相应课程,拓宽职业技能的培养途径。对应行业内无人机操控方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无人机驾驶员职业资格、民航局AOPA 无人机驾驶员执照、1+X 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证照要求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类课程的认定及置换;此外,还可通过学生入学前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劳动贡献类证书、大专学历证书等,经证明核实后可折算成部分公共基础课学分或免修相应课程;学生在入学年后获得的文体竞赛获奖证书、参加的创新创业等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可置换为文化素质类课程学分。

(5)通过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等“双主体”育人模式,达成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与行业龙头企业在无人机飞手、地面站操作员、无人机组装、维护、维修等岗位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或者探索其他协同育人模式,联合制定培养课程,学校主要承担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企业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及职业能力培养机会,校企共同实施与考核,达到岗位要求可置换相应专业课程或者综合实践学分。

三、教学组织及运行模式

对于来源于社会群体的扩招生源来说,因大部分处于在职状态,各自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差异较大,相对于应届毕业生生源,其教学组织及运行更适合采用柔性化的方式,充分应用互联网及数字化教学工具,采用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5,6],并将其与线下实践操作性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构建自主、开放式的课程学习体系,以满足不同技能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大多采用远程线上教学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柔性化安排远程集中授课或者自学答疑等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资源可由任课教师推荐通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尔雅课程等线上学习资源获得,学习平台由任课教师通过职教云、超星等网络教学平台进行选择,教师根据平台上记录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答疑互动、提交作业等动态学习情况进行成绩综合评定;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专业类课程大部分为实践操作类课程,但也有部分需要学习理论知识才能支撑其专业系统性知识学习及技能的掌握,因此,实践操作类课程采用现场实训教学的形式,按照教学进程计划,结合学生可以集中返校进行面授学习的时间统计,每学期利用周末或者其他非工作时间安排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操学习;理论部分采用线上学习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同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远程线上教学,不同于公共基础课程的是,专业类课程线上教学资源需要组织课程团队进行针对性开发,要从这部分扩招生源的学情现状出发,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应更加清晰且明确,教学内容应更加简明,教学资源呈现形式应更加直观,并能实现与线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综合实践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为顶岗实习,或者通过参加与专业相关合作企业的学徒制跟岗实习及已经就业在岗进行学分认定及置换,除了要通过实习或者在岗工作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以外,还要采取策略对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思想状态进行跟踪及指导,比如定期向实习指导老师总结、汇报相关情况,指导老师动态关注并加强沟通,做好“高质量就业”最后一公里教学保障。

四、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

通过调研发现,来源于社会群体的扩招生源普遍理论基础较薄弱,学习自主性及专注度不高,但学习目标及职业规划明确,因此,要从这部分生源的学情分析出发,通过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及创新。以专业课程《无人机飞行原理》为例,课程开发团队在学情分析基础上,对接AOPA 无人机驾驶执照标准,以及1+X 无人机驾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基于职业能力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完成了对课程学习内容及模块的重构设计,如图2 所示。

图2 《无人机飞行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将每个模块的学习以任务为牵引,把涉及知识、能力、素养目标细化到每个学习单元,并将课程思政、军政素养、航空文化教育贯穿到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教师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施飞行、操控等仿真实验教学,以解决学生理解难、场景重现难、原理落实难、看不见、进不去、摸不着等教学难点问题;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动态采集线上教学实施过程数据并进行分析,制订针对性教学策略,激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体性,引导学生手、脑、心并用,解决工作任务形成个性化学习成果,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方法对学习过程、学习收获进行评价。

五、结语

以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开展了新兴产业发展背景下的扩招生源学情分析,在其基础上,根据相关政策及指导意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采用弹性学制下“思政教育强化职业素养、课证照融通提高职业技能”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试点,设置了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渐进式”职业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提出通过课证照融通进行学分认定与置换方案,探索采用柔性化的方式开展教学组织及运行,充分应用互联网及数字化教学工具,将线上线下理论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构建自主、开放式的课程学习体系,以满足不同技能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专业课程《无人机飞行原理》为例,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教学方法改革及创新路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猜你喜欢

生源学分学情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论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班级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分
跨省生源调控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