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袁隆平:稻济天下 精神永传承

2021-08-20本刊综合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袁老袁隆平杂交

本刊综合

5月的长沙,连续10多天天气凉爽,像是希望他能走得慢些慢些再慢些;浩渺星空,那顆被命名为“袁隆平”的星星,扑闪扑闪眨着眼睛,像是含着悲伤的泪水。

他走了,那个回答美国人质疑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科学家走了;他走了,那个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走了;他走了,那个胸怀“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梦想的人走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山河呜咽,大地含悲。他走了,留下了神奇的“东方魔稻”,撰写了一部驱赶饥饿的世纪传奇,矗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以梦为马,驰骋一生,换得人间稻花香

袁隆平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这辈子都在朝着这两个梦想努力,一步步向梦想靠近。

袁隆平逝世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有这样一个热词——国士。何为国士?谓其“才德盖一国”,抑或“一国勇力之士”,用在袁老身上恐怕都不能概其全貌。因为在他身上,我们还能深深感受到他对人民、家国、民族的责任和爱。

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当时国家粮食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一株稻株籽粒多达230粒,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500公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300公斤,当时经典遗传学理论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然而袁隆平经过在试验田不断选种,于1964年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此后,他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相继完成。

袁隆平团队用一次又一次的高产,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让人欣喜的是,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1亩≈666.7平方米),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8000万人。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袁隆平希望水稻能高产再高产,他的“禾下乘凉梦”也随着高产正逐步实现。

袁隆平常说,倘若全球有一半稻田种上杂交水稻,按每公顷比常规水稻增产2吨计算,增产粮食可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令他欣慰的是,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1979年中国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这些年,从越南的湄公河畔、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尼日利亚的丘陵河谷地带……杂交水稻已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约2吨。此外,通过开设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袁隆平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技术人才。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十几年来,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已累计推广种植4万公顷,平均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在帮助这个国家摆脱饥饿。

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袁隆平及其团队不仅保障了世界粮食安全,减少了全球饥饿与贫困,也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袁隆平的实践表明:中国人不仅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曾这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也在一步步实现。

袁隆平的字典里没有“退休”二字,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时间里,他将一部分精力转向了海水稻的研究,立下“荒芜滩涂变为万顷良田”的新目标,并亲自担任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下称“中心”)的法人及主任。

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介绍,目前中国水稻亩产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4倍,进一步提升的潜力比较小,基于此,袁隆平希望能横向提高中国农田的数量,15亿亩的盐碱田被认为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这其中3亿至5亿亩是可以在一定的社会成本下开荒新地,增加粮食产量的,当然,并不是说这些全部都要种海水稻,毕竟水稻的水资源占用比较大,而是希望通过海水稻种植将盐碱地改造成良田,再改种耗水不高的品种。”张国栋说。

袁隆平带领中心制定了海水稻的标准,并协调农业农村部开通了相关的审定通道,还在全国多个地区以及海外推广试验田,经过两三年的推广和种植,积累了不少产业化的经验。

袁隆平还为中心拟定了“十百千”工程,即实现10万亩海水稻种植示范、力争100万亩海水稻盐碱地改造开工、1000万亩盐碱地改造计划全国布局,希望以此带动1亿亩的海水稻种植。

袁隆平曾一遍又一遍地在张国栋面前算一笔账:“要推广1亿亩,每亩按照300公斤算,可以增加300亿公斤,300亿公斤粮食可以养活8000万人口,你知道8000万相当于什么吗?相当于一个湖南的总人口,相当于多养活了一个省的人口,那可了不得!”每次算这笔账的时候,袁隆平就像第一次提到那样兴奋。

可爱是你,风趣是你

人们知道的袁隆平,是满身功勋的“稻田守望者”;人们不知道的袁隆平,是低调、风趣、可爱的“铲屎官”“90后梗王”“90后资深帅哥”。

生前,袁隆平穿着很随便,一点也不讲究。

据新华网2007年报道,袁隆平穿的最贵的西装不会超过800元,皮鞋不会超过200元。他还有一个“怪癖”——专挑便宜货买。有一次,他与夫人邓哲逛商场,看到货柜里有打折到10块钱一件的衬衫,一口气买了10多件,“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起来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作为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可以坐头等舱,但他从来都是买经济舱的票。有一次,买机票的同志考虑他工作连轴转了几天,为了让他在飞机上休息得舒服一点,就买了头等舱的票。登机前,他才发现是头等舱,硬逼着送行的秘书退掉头等舱,换了经济舱。

袁隆平对自己“小气”,对他人却很大方,一直乐于尽全力帮助他人。他带的一位博士生家庭困难,一次,这位学生打电话给他,说是父亲病重住院,急需用钱,他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2000元寄给了学生。

袁隆平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1981年,袁隆平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有10万元奖金,他自己只留了5000元,其他都分给了同事、同行。

袁隆平有一个风靡网络的称号——“90后梗王”,原因是袁隆平90岁后,常对媒体和身边的人笑称自己也是“90后”,幽默风趣,金句频出,深受广大网友喜爱。

有记者问他,觉得自己帅不帅时,袁老回答:“我啊,handsome!”

爱吃甜的,爱吃香的;上班不打卡,下田最快乐;不爱出名,没有“偶像包袱”;英语十级、排球王子、不爱肥肉、不想变胖;“90后”资深帅哥,拒绝加入老年队;养了一只可爱的猫叫“袁花花”;爱浪漫,会给妻子准备礼物,生日蛋糕的第一口给妻子吃……怎么看,袁隆平都像是我们每个人家里的“同款”爷爷,一位普通的老人。

这就是袁隆平,一位真性情的普通老人,一位享誉中外、名满天下的科学巨匠。

袁老留下的这粒种子,如何传承

小行星8117,袁隆平星,于1999年10月被命名。袁老走了,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袁老留下的“种子”,将激励一代代科研工作者赓续奋斗。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研究技术路线成熟,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仅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里的科学家就有100多位。

中国水稻研究所原副所长黄发松研究员表示,国家越来越重视水稻科研,全国各地水稻研究院所蓬勃发展。“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成长很快,他们中很多都是袁先生的学生,已经成为杂交水稻育种攻关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努力扛起袁老师的旗帜,把杂交水稻事业发扬光大。”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启云说,抓住杂交水稻基础理论技术研究的前沿,同时做好产业化推广,努力保持袁老师开创的杂交水稻国际领先地位,是追随袁老师的弟子们肩上的重要职责。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是一位“85后”科研工作者。为了落实袁老半年前布置的任务,他和同事们计划在湖南省内外的10多个地点开展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干农业虽然很苦很累,但袁老一生的执着与坚守,会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杂交水稻事业,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

为了造福更多人,一粒种子的事业正在加速推进。

杂交水稻今后如何发展?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继续追求高产,通过现代育种技术,挖掘高光效育种材料,不断释放品种潜力。另一方面注重品质改善,更加注重稻米适口性,满足人们新需求。

下一步,我国将加强水稻(包括杂交水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大力支持水稻育種研发,通过突破现代生物技术,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驱动现代育种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持续培育突破性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

编者的话

作为《发明与创新》的科学顾问,袁隆平与《发明与创新》有着很深的渊源。在我们眼中,他和蔼可亲、甘为人梯,多次参加我刊组织的科创活动,为后来者照亮前进的方向;他勇于创新、心系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多次题词勉励,对杂志发展寄予厚望……他是我们可亲可敬的“袁隆平爷爷”。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贡献已载入史册,他的名字已写入辽阔大地,他的精神已印在人们心间,犹如袁隆平星一样,在太空闪闪发光、辉耀大地。

猜你喜欢

袁老袁隆平杂交
袁老,我们想您了!
我为袁隆平做雕像
小店主与大科学家的忘年交
从“80后”变“90后”袁隆平许下这样的生日愿望
袁隆平:我从“80后”成为“90后”了
袁隆平贪心水稻,我们又贪心什么呢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耳边音犹在 如风暖心怀
果蝇杂交实验教学的改进策略
袁隆平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