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冷核聚变的时空阶梯理论分析

2021-08-20常炳功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1年14期
关键词:大行星核聚变拉尼

常炳功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州南部医学中心,神经病学和神经生理药理学系,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生物标记实验室,美国·纽约 NY11203

1 引言

冷核聚变(Cold fusion)是指理论上在接近常温(1000K以下)、常压和相对简单的设备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中,多个轻原子核被强行聚合形成一个重原子核,并伴随能量释放。

冷核聚变为大众所知起因于1989年3月,二位科学家,M.Fleishmann 和S.Pon 声称在试管里用电化学手段引发了核聚变,这在当时全世界的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1990年3月,犹他大学的物理学家Michael H.Salamon 和九位合著者报告了阴性结果[2-6]。

在1990年代,出版了几本批评冷聚变研究方法和冷聚变研究人员行为的书籍[7-9]。多年来,出现了几本为他们辩护的书[10]。1998年前后,犹他大学在花费超过100 万美元后已经放弃了研究,而在1997年夏天,日本在花费了2000 万美元后停止了研究并关闭了自己的实验室[11]。

2008年,日本大阪大学物理学教授荒田吉明宣称完成第一次成功冷聚变示范。在实验中,荒田吉明使氘进入一个包含钯与锆氧化物之混合物中,在这种稠密的状态下,来自于不同原子的氘原子核聚变产生氦原子核[12]。

2011年,意大利波隆纳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物理系的科学家安卓·罗西(Andrea Rossi)与Sergio Focardi宣布已成功利用能源催化剂(Energy Catalyzer)引发冷核聚变反应,但尚未普遍得到其他科学家证实[13-17]。

2 时空阶梯理论的解释

计算心心相印指数的时候,再次遇到1989年出生的,需要把生命时空初值加上3000,才能得到很好的爱情关系解释[15]。这个时候,1989年马上引起注意,正是在1989年3月,二位科学家,M.Fleishmann 和 S.Pon 声称在试管里用电化学手段引发了核聚变。冷核聚变会不会与引力势有关?马上查找文献并计算,最后发现1989年,M.Fleishmann 和S.Pon 实现了核聚变;2008年,荒田吉明实现了冷核聚变;2011年,Andrea Rossi 与Sergio Focardi 实现了冷核聚变,都与引力势增加有关。而其余的研究时间,都不在引力势的高值期。时空阶梯理论最后发现,引力势的增加,来源于拉尼娜[18]。查找资料,1988年6月——1989年6月,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19];2007年——2008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0];2010年——2011年发生了强拉尼娜事件[21]。

时空阶梯理论对拉尼娜的解释,就是太阳系经过银河系的区域,假如气时空很高,或者说暗物质很浓,或者能气场很强,就容易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 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 个月以上。暗物质就是能气场,而气场是螺线矢量场,假如气场很强,很容易把水汽扩散到远方,从而导致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而引力势与气时空成正比,所以气时空增加,引力势也增加,这也是为什么要为1989年出生的人增加额外的引力势3000。这个额外的增加3000,被大量的现实爱情关系证明是正确的,必要的[12]。

为了理清思路,我们整理一下:1989年、2008年、2011年,分别是有拉尼娜发生的年份,这三个年份,太阳系经过银河系的时候,该区域的暗物质比别的区域浓,也就是这里的能气场更强大,这里的结论就是,冷核聚变,需要更多的暗物质。

3 计算

计算心心相印指数,遇到1989年出生的,需要把生命时空初值加上3000,才能得到很好的爱情关系解释[12]。

这里的3000 数值到底是多少?由于为了简化计算,在计算生命时空初值的时候,八大行星的质量是按照地球为1 计算的[12],我们现在还原本来的计算值(地球质量:5.972×1024kg)。

这是一个很大的能量。

地球每秒到底接受太阳多少能量?

太阳每秒总电磁辐射为3.827×10^26W,这个值也有一个名称,叫做光度值。

按地球的截面积是127400000km2来计算,可得出地球每秒从太阳接收约1.74×10^17J 能量,而大气层大约要反射34%的太阳光。

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大约是每秒1.15×10^17J。

按照这个数值,地球需要照射上亿年,才能达到上面3000 的数值量。可见这个增加3000,看似不大,但真正计算起来,却发现非常大。

我们计算到这里,似乎感觉有些无助了,在地球上,怎么才能增加这么多能量?

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引力势是八大行星的引力势,范围波及整个太阳系,假如局部到地球,可能不需要这么大的引力势。

一个带电荷q 的正电荷粒子,就像氢原子的原子核一样,产生一个电势场:

其中,ε0是一个物理常数,称为自由空间的介电常数。这个势场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两个电荷Q和Q之间距离为r,那么与它们相互作用相关的势能是:

你可以看到,当距离r变小时,能量变大。因此,为了使两个电荷靠得更近,我们需要对两个电荷的系统做功。就是要使两个电荷(q=Q=1.6×10^–19C)靠近到强核力占主导的距离范围内(1.7fm),因此U=1.35×10^-13J。

我们简化计算:水的体积为1000cm3,水的密度有1g/cm3。因此,1000cm3水的重量有1000g,水分子的化学式,是H2O,意思是说有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水的分子量是18,意思是说每mol 的水分子重18g,因此我们得到1000cm3水中所含的原子数量=1000/18×6×1023=3.3×1025个原子。

让1000cm3总体积内电荷靠近的总的势能是:U=1.35×10-13J×1/2×3.3×1025=2.2275×1012J。

下面我们看看,高速离心机能不能达到这样的势能数值?

我们把引力势能与离心机产生的动能联系起来,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引力势能与离心机产生的动能相等的情况下,看看需要怎样的旋转速度?因为八大行星引力势增加的本质是收缩,而离心机的旋转速度的本质也是收缩,所以把两者等同起来画上等号。在这里是假说,之前没有这样的等式,是否成立只有未来的实验去检验。

假如冷核聚变的装置是100kg(m=100kg),放入大型高速离心装置内,高速离心的转速是1000km/s(冷核聚变装置位置的速度),那么离心机产生的动能为: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离心机的转速,以及可以携带100kg 冷核聚变的装置产生的动能,已经达到了5×1013J,大于让1000cm3总体积内电荷靠近的总的势能:2.2275×1012J。所以,我们用大型超速离心机,在理论上是可以让电荷相互靠近,实现核聚变。

以上设计和计算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假如可以,冷核聚变将是人为可控的。

但是,假如不行,那怎么办?

我们在此认为,1989年、2008年、2011年的冷核聚变都是成功的,都是因为有引力势的增加而获得成功,那么,根据时空阶梯理论计算,在2023年1月21日,八大行星的引力势将达到最大,所以在这一天可以做冷核聚变实验。我们在此的建议是,至少提前半年的时间开始工作,也就是说,要在2022年7月份就要开始实验。这样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可能随着引力势的增加,冷核聚变的热效应越来越强。同时,从目前到2023年1月21日,或者到未来,一旦有强拉尼娜现象,就要投入实验,因为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就是太阳系经过的银河系区域的暗物质增加了,能气场增加了,类似八大行星的引力势增加了。

4 冷核聚变的未来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和计算,我们知道,冷核聚变需要的是更多的暗物质。

时空阶梯理论通过对比研究[22],发现电是能量的压缩版,而磁场是中医气的压缩版,所以对比电与磁,得出能量与中医气的结论就是:随时间变化的气场可以激发涡旋能量场,随时间变化的能量场可以激发涡旋气场,能量场和气场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激发组成一个统一的能气场。而能气场就是暗物质。根据时空阶梯理论,制造更多的暗物质,需要大量的能量流动或者能量变化。之前我们在论文中描述如何制造更多的气,也就是如何制造更多的暗物质[22]。

气时空小屋的建造:建造一个小屋,这个小屋温度相对稳定,不受小屋外温度的影响。小屋外建造一个密闭的大房子,要比小房子大很多。这个大房子首先冷却到低温(比如-7℃),然后让气温逐渐升高(比如升高到0℃),这个气温升高,就会导致气时空的产生,气时空就是暗物质。同时,循环这个过程,就是降温到-7℃,升温到0℃,然后再降温到-7℃,再升温到0℃。这是通过能量变化产生的暗物质,同时,我们可以在小屋的周围,设计很多螺旋管,让其中有热的液体通过,这样也可以产生暗物质。

只要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暗物质足够多,我们就可以忽视木星近日点提供的高引力势,拉尼娜现象中提供的高暗物质浓度,也可以忽视通过离心装置提供的类似引力势增加的做法。

总之,暗物质是冷核聚变的关键,冷核聚变需要暗物质。同时,暗物质一旦开发成功,将会有更大更多的用途。

5 不幸运的谷歌团队

谷歌项目:自2015年以来,谷歌一直在资助有争议的冷聚变科学的实验。2019年5月在同行评议的Nature Perspective 1 中披露——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冷核聚变是可能的,但在测量和材料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研究人员称这些技术可能有益于能源研究。该团队还希望其工作能够激励其他人重新审视冷聚变实验,即使这种现象仍然未能实现[23]。

谷歌团队探索了三种被提议用于产生冷聚变的实验装置——两种涉及钯和氢,一种涉及金属粉末和氢。没有发现冷聚变的证据。结果在过去2年中发表在12 篇论文中:9 篇在同行评审期刊上,3 篇在arXiv 预印本服务器上[23]。

根据海洋尼诺指数,我们发现拉尼娜的年份与强弱(如表1所示)。

表1 拉尼娜年和强度(基于海洋尼诺指数,ONI)

谷歌团队从2015年开始,到2019年5月结束,期间没有强拉尼娜现象,而且更糟糕的是,八大行星的引力势从2011年达到最大,之后慢慢变小,到2017年变为最小,之后慢慢变大,到2023年变到最大。谷歌团队实验阶段的八大行星的引力势都是处于很低的状态。

我们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6-17 和2017-18 都是弱拉尼娜,而且这个阶段,对于八大行星的引力势几乎减到最小。所以,谷歌团队的结论是: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冷核聚变是可能的。这反而更加证明,八大行星的引力势和暗物质对于冷核聚变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相信谷歌团队历尽所能,尝试了所有的可能性,唯独不知道暗物质和八大行星引力势的重要性,所以失败了。不过不要紧,还有机会,就在2023年1月21日,或者随后的任何强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候。

我们从表1中知道,对比谷歌团队的不幸,在1989年的M.Fleishmann 和 S.Pon,在2008年的Yoshiaki Arata ,在2011年的Andrea Rossi 与Sergio Focardi,都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研究冷核聚变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强拉尼娜现象。

6 结语

冷核聚变自从被发现,就一直饱受争议。其争议的来源是核反应的产物与常规核理论不相匹配,另外是实验可重复性差。目前热聚变反应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非常小的原子,一般指的是氘,其在高温和超高温下使得原子核的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核力的约束,从而造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碰撞,碰撞所产生的聚合反应生成了新的,质量更大的原子核,而其中的中子在此期间从中逃逸出原子核,产生巨大的能量。就目前而言,实现热核的可控聚变难度十分巨大。相对于热核聚变,冷核聚变却是理想的未来新能源,冷核聚变相对于热核聚变制备设备来说,仅仅占地大约2m2,并且在反应过程中无中子产生,无辐射。其原材料从海水中获取,原材料储量巨大。因此,冷核聚变有望成为人类最理想的能源之一。

核反应的产物与常规核理论不相匹配,实验可重复性差,可能都与暗物质参与了这个冷核聚变有关。

关于未来冷核聚变实验,时空阶梯提供两个目标,一个是短期目标;另一个是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在以下的情况做冷核聚变实验,成功性高:

①木星近日点(往往引力势最大,最近一个是2023年1月21日)。

②强拉尼娜高峰期(太阳系经过银河系区域暗物质更多)。

③设计制造高速离心装置(产生类似引力势增加的收缩效果)。

长期目标,利用大规模的能量变化和能量流动产生足够的暗物质,有了足够的暗物质,以上短期目标的三个条件,都可以忽视,而且人为可控,是未来冷核聚变实现的最佳方案。同时,一旦人为产生了暗物质,暗物质将会有更大更广的用途。

猜你喜欢

大行星核聚变拉尼
我国首项核聚变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八大行星
拉尼娜来了,这个“小女孩”不简单
核聚变
为什么八大行星排在同一平面上?
梅拉尼娅:世界上最受欺凌的人是我
最小的一个
燃起“太阳之火”——谈谈“可控核聚变”
八大行星排排站
为什么八大行星排在同一平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