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

2021-08-19蒋向利

中国科技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院士科学家科技

◎ 本刊记者 蒋向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科技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进入新时代,我们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步伐坚定而豪迈。本刊尝试从我国众多杰出科学家选取一批代表,并通过他们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梳理科学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希望对弘扬科学家精神有直观感受。

科学家精神总的概括为以下六种: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协同精神、育人精神。

爱国精神的核心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爱国精神的代表人物有钱学森、郭永怀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正是他们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险阻,回到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新中国,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完成“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使中华民族的脊梁硬了起来。有被西方媒体称为“一个让美军航母舰队后退100海里的中国人”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用生命做科研,短短的几年在“巡天探地潜海”多个领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国家安全作出重大贡献。有“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为祖国百年科技振兴而奋斗”的华为总裁、信息领域战略领军人物任正非,任凭美国政府无耻打压,依然引领5G风骚。

创新精神的核心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创新精神的代表人物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50多年辛勤耕耘,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有量子保密通信工程的科学家潘建伟,作为国际上量子信息实验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者,在量子研究领域取得了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及纠缠交换、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等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有把中医药成果发扬光大,潜心研究几十年,研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也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易志坚教授,创新性地从力学视角跨界治沙,带领团队用8年时间,将设想付诸现实。如今,其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的试验地已从20亩扩大到6000亩;同时,“沙子土壤化”项目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若尔盖沙化草地完成生态恢复建设17000亩。

求实精神的要义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求实精神的代表人物有“中国最敢说真话”的钟南山院士,钟院士不仅是抗击非典的英雄,更是“公共性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有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院士,竺院士不仅在气象、地理、科学管理领域有杰出贡献,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先行者。有黄冈籍地质学家李四光院士,李院士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找矿找油,为我国核工业和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奉献精神的核心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祖国大地上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凝结着广大院士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很多院士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深厚情怀,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用数十年走完了西方一两百年的科技发展之路,描绘出无愧于时代的科技创新版图,这得益于中国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甘于无私奉献。相比于单纯的才智成就,奉献精神是更为宝贵的道德品质,是支撑起站得住脚的科学成就的精神力量。只有弘扬奉献精神,才能“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奉献精神的代表人物有“中国天眼”工程的首任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院士,用心血和生命完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大科学工程,使中国深空探索进入世界前列。有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在工作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黄冈中学校友钟扬教授。有潜心科研、默默奉献的欧阳自远院士、樊明武院士。

协同精神的核心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其发展的深度、广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各个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是必然要求。比如,材料科学已经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深度融合;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正在探索进一步与脑科学牵手。从各种“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到多学科交叉的“未来实验室”,打破学科壁垒已逐渐成为国内科技工作者的自觉。协同精神的代表人物有中国航天工程、中国探月工程、中国深海探测工程、中国高铁、中国特高压输电团队。他们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都是协同创新的典范。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对科学研究而言,只有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实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和水平。不久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中国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前后建成,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已经成为入选的首批科学实验项目。

育人精神的核心是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科学事业是接力事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一场接力跑。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学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特别是,许多重大科研项目周期长、跨度大,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做好传帮带,跑好接力跑。著名实验物理学家钱三强服从党和国家的需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学组织中,他领导的原子能所成为人才辈出的科技大本营。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回国后,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学生喜欢什么就努力传授什么,学生哪方面有潜力就着重去挖掘。被尊称为“化工教育一代宗师”的时钧先生执教60多年,培育出16位两院院士,是甘为人梯的楷模。叶企孙先生提携两弹功勋王淦昌的事迹是高教史上的一段佳话。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卢永根院士担任大学校长时,致力于破解人才断层困局、破除论资排辈风气,甚至在罹患重症之际,还捐出毕生积蓄,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中国航天科研团队和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嫦娥团队33岁,神舟团队32岁,东方红四号团队29岁,卫星团队28岁,这一中国“航天人”团队平均年龄更是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最好诠释。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科学家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产学研界和科技界的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院士科学家科技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假如我是科学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院士速递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