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清与新中国“海军第一校”

2021-08-17吴殿卿

党史博览 2021年8期
关键词:萧劲光海军院校

吴殿卿

坐落在辽东半岛大连市郊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正规海军学校,原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1952年9月后的名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简称“大连海校”)。中共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是这所学校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始终关怀支持着该校的建设、发展,以此为基点,为海军发展乃至全军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结缘大海,进入海军

1952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第10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华清,与军长周希汉、政治委员卢仁灿一起率部驻扎在河北昌黎。刘华清是1951年9月从重庆抵达这里的,任务是整训待命,准备出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2月中旬的一天,第10军机关突然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通知:刘华清即到北京,海军萧劲光司令员约见面。

翌日一早,刘华清就驱车赶赴北京。在此之前,已有消息说根据朝鲜战场形势发展,第10军入朝作战的计划撤销,部队进行整编,接受新的国防建设任务。至于到哪里去,什么任务,大家都不清楚。海军司令员约谈话,不会是要我去海军工作吧?从接到通知那一刻起,这一问号就在刘华清脑子里打转。

果不出刘华清所料。上午9时许,刘华清走进萧劲光的办公室,没等引见的秘书介绍,萧劲光就迎过来握着他的手说:“刘华清同志,欢迎你到海军工作。”几句寒暄过后,萧劲光就介绍起了海军建设的情况:海军机关已成立两年,各兵种部队、专业院校已陆续组建。摊子铺开了,搭架子、搞建设到处需要人,办学校、培养干部成了头等大事。“总部答应我们放开手从全军范围选办院校的干部,只要看准了就给调。”讲完这一段话,他目不转睛地望着刘华清,“华清同志,组织安排你到大连海校担任副政委,你有什么意见?”

刘华清是在山区长大的,参加革命后,南征北战跑了不少地方,但没见过海,对海军更是陌生。听到萧劲光问话,他赶忙回答:“我文化水平低,哪能办海校?”萧劲光道:你在西南军区不就是做军政大学领导工作吗?刘华清说:那个学校与海军学校不一样,我不懂海军。

听了刘华清的回答,萧劲光笑了。这是意料中的——近两年调入海军的干部,初次见面几乎都是这句话。没等刘华清再说下去,他即接着说:“你不懂海军,谁懂?海军建设对我们大家都是新课题,需要边干边学,在干中学。你是10军的,10军是个很能打仗的部队。你打过仗,在西南军政大学担任领导工作,办过学校!你又年轻,这都是很好的条件。为什么不能办海校?相信你一定能够胜任。”

刘华清清楚,今天约见谈话是军委办公厅通知的,说明这已不是萧劲光个人的意见,便不再推辞。随着谈话的深入,刘华清觉察到,萧劲光对自己已做过了解,对自己的经历很清楚,看来这个大连海校副政委他是当定了。

接下来,萧劲光简略介绍了大连海校的情况。大连海校,全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是海军建立的第一所培养水面舰艇初级干部的正规学校。因校址在大连市郊,简称“大连海校”。中央军委对该校创建高度重视。1949年夏,人民海军在华东成立不久,军委就议定海校创建规划,并于8月派时任安东海校(集训国民党海军“重庆”舰和“灵甫”舰起义官兵的临时机构)副校长的张学思前往莫斯科考察,与苏联海军部磋商聘请专家帮助中国海军建校事宜。此行,张学思与苏方达成多项协议。苏联海军部慨然派出80多名海军专家,随张学思前来中国,帮助启动海军学校创建工作。同年11月22日,军委批准了代总长聂荣臻呈報的《关于创办海军学校问题》的报告,决定由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兼任校长、政委,张学思任副校长兼副政委,建校工作遂全面启动。在张学思组织领导下,在原安东海校基础上又从东北军区调了部分官兵,大家一起动手,修缮营房,购置教具,聘请教员,很快搭起学校的架子,并完成了第一批学员招生。1950年2月1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首期200多名学员即正式开学上课了。

1953年9月,刘华清等陪同朱德视察大连海军学校

萧劲光接见谈话后,刘华清返回昌黎即着手交代工作,打算命令一到便赴大连上任。没想到数日后接到军委通知:刘华清暂留第10军主持部队整编工作,待部队整编结束后再去海军报到。这样一来,一直到两个多月后的5月4日,他才赶到大连海校。月内,中央军委颁发命令,免去张学思所兼大连海军学校副政治委员职务,任命刘华清为学校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大连海校是刘华清军事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他与大海、与海军结下了不解之缘。

“打桩”固本,拴心留人

接手工作后,刘华清接连听取机关几个部门的汇报,深入机关、教研室和学员队作了调查研究。

随着了解情况的深入,他深深佩服张学思及各部门领导的能力和效率。建校两年多时间,学校建设已初具规模,数期短训班学员已结业分到部队,第一期本科班学员(均系从地方大学选招的二、三年级学生)也接近毕业了。但他也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关系隔膜甚深,相当一部分教学人员思想压抑、不安心工作,有的教学骨干甚至公开提出希望回原单位或到地方工作。至于原因,有的说对军校环境不适应,有的则强调工作不胜任,等等。仔细分析,刘华清却感觉到这些并非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原因是,对聘任的教授、讲师和青年知识分子,虽按照相关规定实行了高于地方的薪金制,但有些工作明显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员,包括部门、系队领导对教学人员存有偏见,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认识不足。

刘华清明白,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人才匮乏,加之人们对军队院校缺乏了解,海校创建最大难题就是选调教员。海校现有的60余名任课教师,除十几名起义的原国民党海军军官外,其他都是在军委、中组部相关部门支持下,学校政治部主任李东野跑遍北京、湖南等各地院校,好不容易招聘来的。因班次杂、专业多,教材又需按照苏联专家的讲义现用现编,工作量非常大。几名主要任课教师几乎天天要加班,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再让他们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心神不定怎么行?按照计划,随着招生人数扩大,年内还要招聘一大批教员。如果连这些人都不能安心、留不住,还怎么选调新人扩大教员队伍?刘华清与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校长张学思谈了看法,建议从统一党员骨干的思想入手,解决教工团结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问题。张学思完全赞成刘华清的意见,坦诚地说:萧司令员说办校和建军一样,也要打好组织、政治、技术三个“桩子”。这两年尽忙搞基建、抓突训了,思想工作做得不细,是该好好打打“政治桩子”了。很快,学校党委作出决定,组织召开大连海校第一届党代表会议。

1952年5月21日,海校党代表大会在总校礼堂举行。出席会议的人员,除机关、教学组、学员队党支部分别选出的党员代表外,还邀请多名非党员教职员列席。全校上下,凡建制连以上单位都有人参加。党员代表加上列席代表146人。

大会通过了《关于加强思想领导,进行建军路线教育,密切新老干部间关系,以革命精神和革命办法办好学校的决议》。《决议》号召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大力开展思想工作,在团结全校教工,培养“政治上可靠、技术上精通、军事上过硬、安心干海军”的海军建设人才事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

会后,刘华清又主持党委会,结合党代会精神的贯彻,出台了《关于加强团结,改造科学技术人员与原海军人员的决定》及相关措施。《决定》和措施要求,学校各级党委、支部都要重视做教员的思想工作,关心他们思想进步。

为使教学人员彻底放下思想包袱,刘华清于1953年6月還专门召集出身剥削阶级家庭和原国民党海军的教员十几人开了一个座谈会。刘华清强调指出,海军党委、中央军委对大连海校非常重视,按萧司令员的说法就是要“建成海军建设的鞍钢”,就是说不仅要培养海军建设人才,还要为其他海军院校创建提供经验。将这样重要的任务交给大家,本身就是尊重和信任,是同志们的光荣。最后,他坦诚地告诉大家,学校党委、领导对知识分子的态度是,“政治上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尽可能给予照顾”。刘华清一席话,推心置腹,情真意切,与会人员深受感动。他话一停,大家便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随着党委《决定》并各项措施落实,全校教职工思想面貌大为改观。至1954年初,大连海校教学人员猛增到400多名,基本上满足了各专业开课需求。

“建成海军建设的鞍钢”

1953年3月,张学思调任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刘华清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即大连海校,1952年9月更名)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

从此时起,刘华清不仅要管学校政治工作,也要管教学及基本建设,主持学校日常工作。百忙中,他依然按照海军党委、萧劲光司令员关于“建成海军建设的鞍钢”的要求,着力抓了“以教学为中心”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学制调整工作。

 抓“以教学为中心”方针贯彻落实 

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中心”,是海军党委在大连海校建立之初提出来的。其思想内涵,萧劲光1951年3月到大连海校视察时,曾作过具体阐释:“我们学校总的方针以教学为主,这是工作的方向和集中点。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干部,所以各方面的工作都是为了学员学好,要确立为学员服务的思想,确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同年9月,总参谋部主持召开的全军第二次院校会议,进一步明确以此作为全军院校工作的指导方针。但由于受部队工作传统观念影响,大连海校部分管理人员一直对此缺乏足够认识,总认为“以教学为中心”就是以训练部门为中心,降低了其他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有的政工干部讲得更直白:“现在学校是‘技术当道,‘党气低头,党的领导削弱了。”“政治保证教学的提法不妥,会使政治工作变成从属地位,正确的说法应是领导教学”。

针对这种情况,刘华清于1952年9月主持召开海校政治工作会议,集中解决对“以教学为中心”方针的认识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刘华清与政治部主任李东野一起,组织两个分校和系、队政工领导,政治部科室及机关其他几个业务部门的领导,系统学习了中央军委、海军党委关于院校建设的相关文件及海军首长的相关指示,紧紧围绕如何理解“以教学为中心”,为什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怎样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最后,刘华清以《学校政治工作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努力》为题,作总结讲话。他说,海军党委文件上写得很清楚,我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掌握现代化海军技术知识、具有坚强体魄和一定组织指挥能力的舰上初级干部。学校政治工作、机关一切工作,都是为着完成这一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离开了教学,学校各项工作,政治工作、基本建设、行政管理等,就失去了目标,失去了意义。有人说“政治工作以保证教学为基本任务”的提法不妥,应该说是“领导教学”,这要看怎么理解。如果政治工作深入到教学中,促进教学工作取得了成绩,就既起到了“保证”作用也起到了“领导”作用;否则,站在教学业务之外空喊“领导”,不为教学提供服务、保证,也谈不上“领导”作用,甚至会干扰教学工作,成为绊脚石。“领导”和“保证”,精神是一致的,关键看效果。接着,他分析了产生这些模糊观念的思想根源,进而指出,做政治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克服保守思想,眼光放远些,绝不可将过去一般的政治工作经验、方法,机械地搬到学校、套用到复杂的现代技术教育实践中来,更不应有争地位、争名利的思想。他强调,大家都必须牢记为海军建设培养合格人才是全校上下共同的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个任务展开。要从根本上纠正政治工作、业务工作与教学脱节的问题。

政工会结束后,刘华清接着主持召开校党委扩大会议,研究拟定了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方针的具体措施。

至1953年初,随着校党委关于贯彻“以教学为中心”一系列指示、措施逐步落实,广大教工服务教学的意识和主动性大大增强。4月中旬,刘华清组织对教学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4月30日,他向萧劲光并海军党委呈报了《关于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综合情况报告》。《报告》总结了学校执行“以教学为中心”方针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萧劲光等海军首长传阅《报告》后,一致认为大连海校贯彻“以教学为中心”方针的做法、建议很有借鉴价值。

调整学制,实行甲、乙两种人才培养计划

与此同时,大连海校本科班学制调整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

基于海军机关成立、部队组建急需人才的现实,大连海校及炮兵、快艇等各院校成立时,军委、海军党委均未有学制方面的具体指示。对教学工作的要求是,“采取短期专科训练为主与正规训练相结合”的方式,“以训练工农干部、战士为主,并吸收一定数量的革命知识分子,作为学校的工作任务”,并明确要求大连海校在1953年前的三年内“训练干部3000人”。至于三年任务完成后怎么办、正规训练时间应多长、如何组织招生等均无明确方案,海军党委希望大连海校在实践中提出意见。萧劲光与刘华清私下交谈时更明确提出:要认真研究一下,拿出学制、招生方面的可行方案。

秉此指示,刘华清到职后一直结合工作进行着学制、招生方面的调查与思考。通过与部门领导、教学人员交谈及征求苏联专家的意见,刘华清清楚,关于本科班的学习时间,现行的三年与应学习掌握的课程比起来严重不足,需适当延长。这一点大家认识一致,但对是否招收工农干部入学,分歧很大。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机关部门以上领导特别是苏联专家认为,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太低,难以学懂、掌握海军专业知识。另有些同志则认为,海军需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没有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工农干部,就没有战斗骨干。刘华清赞成继续招工农干部。除了大家已提到的原因,他还有自己的想法:战争实践证明,许多年轻的工农干部有难得的军事干才,海军创建需要他们。因文化基础差入不了学,太可惜了!

1953年11月,劉华清陪同刘伯承(左)视察大连海军学校

1952年9月底,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刘华清主持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学制问题。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刘华清讲了自己的想法。最后,会议一致同意“向工农干部开门”,本科班继续招收部分工农干部学员。具体办法,是实行甲、乙两种计划。甲种计划:教学内容与现行三年制基本一样,增加一些必要的军事、政治课程。招收对象为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知识分子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工农干部;乙种计划:招收短期内不能提高到高中毕业的工农干部,教学内容也与现行三年制基本一致,但着重于应用知识、技术教学,原理力求简约。据此,学校党委向萧劲光并海军党委报送了《关于请示第一海军学校学制问题》的报告。报告具体申述了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的理由,说明了甲、乙两种计划的实施办法。萧劲光完全赞成这一方案。收到报告,他当即签发报呈总参谋部并中央军委。很快,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批复:“大连海校学制问题的报告,业经毛主席、彭副主席、粟副总长阅过,同意本科由第三期起改为四年制,并同意本科分为甲、乙两种计划。”

接到军委批复,刘华清非常高兴。海校党委当即研究决定:由训练部组织各学科带头人会同苏联专家对课程设置、时间安排等整个教学计划,进行相应调整、修改。至此,大连海校结束了“以短期专科训练为主”的阶段,开始以本科为主的正规高级海军军事教育。

1954年1月中旬,海军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军校工作会议,总结海军各校成立以来的工作,研究机构调整和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海军11所学校的领导、海军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会议安排刘华清在会上作重点发言,介绍大连海校基本建设、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经验。对大连海校学制调整及实行甲、乙两种计划的做法,也在会上作了介绍推广。之后,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海军各院校普遍沿用了这种做法,从而使一大批解放战争期间入伍的战斗骨干通过正规的海军院校教育,成为海军部队的中坚。其中,很大一部分乙种本科班学员成为舰队、海军的重要领导干部。

带队实习,第一次出海

基于长期战争的经验,刘华清高度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他到大连海校不久,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未识海上风浪的水兵,算不得真正的海军。”1953年夏,他亲自带队出海,进行全程3个月的海上实习。

实习结束后,刘华清根据出海体验,主持修订了学员海上实习计划。在报送萧劲光并海军机关的实习报告中,他特意加了一条:“目前实习舰数量少且均系登陆舰,难以满足学员实习需要。建议增拨实习舰艇,几个主要舰种都要有,扩大实习大队的编制,以满足各学科学员实习的需要。”海军机关接受了这一建议,经请示中央军委批准,于翌年4月1日下达命令,以大连海校实习舰大队人员并舰艇、机械为基础,另从华东军区海军、青岛基地等单位抽调各型舰艇10艘,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练习舰队,列编青岛基地建制领导,统一保障海军各院校学员实习使用。

大连海校此次海上实习,是海军院校编设实习舰部队后第一次实习,无论是参加实习的学员数量、学科,还是海上生活时间、航程,在海军各院校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海上实习,在海军机关、部队影响很大,也引起了军委、总部首长关注。实习编队返校后不久,解放军总司令朱德、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先后视察了大连海校。

9月19日,朱德视察大连海校,并为学校题词:“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掌握现代海军作战技术,保卫祖国海防。”听取刘华清工作汇报后,他告诉刘华清:“航海指挥和机械工程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现在看来,两个分校的基础都不错。你们萧司令有意把两个分校干脆分开,搞成两个独立的学校,看来是可行的。”并叮嘱,要做好这方面准备。

1954年4月,总参谋部下达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机构即行撤销。该校所属之第一、第二分校,分别组建为海军指挥学校、海军机械学校(即现驻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分别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海军学校、第二海军学校的番号。

由于刘华清遵照朱德指示提前做了准备,“分家”工作很顺利。至5月底,人员调整,教学设备、物资分配等基本结束,第一、第二海军学校开始独立办公。是时,刘华清接到了去苏联海军学院学习的通知。

再回海校,倡导推行“通科育通才”

时光如流水。刘华清再次走进大连海校(时称“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校园时,已是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1982年。这年8月,他接替叶飞,被任命为新中国海军第三任司令员。

从1954年离校赴苏留学,至此时已过了28年。在这期间,随着海军编制体制调整,大连海校多次易名:1957年9月由“第一海军学校”改称“海军指挥学校”,1970年3月改称“第一海军学校”,1975年5月改称“海军水面舰艇学校”,1977年12月改称“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学校领导、教学人员乃至专业设置等,也几经调整,一变再变。但不管怎样变,在刘华清心目中仍是那个曾发挥过“海军建设的鞍钢”作用的大连海校。这期间,他也一直与学校保持着多方位的联系。

1982年9月15日,刘华清接受海军司令员任命,正式到海军上任。10月10日,他就与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等领导一起抵达大连,视察了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此次视察后,刘华清对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工作甚为满意。他坚信,在新时期海军院校教学改革的大局中,它有条件走在前列,像当年那样再次发挥“鞍钢”的作用。

1983年1月,经报军委军队学位领导小组批准,大连海校航海等9个专业与海军第二炮兵学院、潜艇学校等院校的19个专业,为授予学士学位的专业。7月,为适应院校训练任务、体制调整和有利于院校招生、干部培训,海军报经军委批准,将大连海校等所属三所学校的校名作了变更。大连海校由“海军第一水面舰艇学校”改称“海军水面舰艇学院”。1986年6月,再次更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简称“大连舰院”)。

为了学习贯彻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指示,打开海军院校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海军于1984年7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了教学改革座谈会。海军各院校领导、校训练部长及机关有关部门代表参加了会议。刘华清推开其他工作,全程出席,听取各院校汇报,并参加讨论。在座谈讨论中,他多次插话讲了自己对教学改革的思考和设想。他说:“院校教育改革应该有战略眼光,人才培养必须走在裝备发展的前面。而目前,海军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装备发展了,教材跟不上,学的专业与任职岗位无关;有些专业虽与任职有关,但学的东西层次低、知识面窄、内容陈旧,职务、岗位稍一变化,装备稍一更新,就适应不了……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基于这种思想,刘华清根据外军的经验及会议期间海军有关院校讲的实行技术军官与指挥军官合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做法,向大连舰院院长马木林交代了一项重要任务:“水面舰艇的基层指挥干部,主要由你们培训。那么多舰种、舰型,每个舰上那么多部门,专业多、培训层次多,可否实行通科培训?”当听说学校在做研究论证时,刘华清很高兴:“这是大工程,要好好论证。舰艇基层指挥军官的培养,关键是打好基础,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实行通科培训,知识面宽了,基础牢了,才能适应部队发展。”他强调:你们要认真抓、抓出成效!

1987年5月,刘华清在海军舰艇学院检查学员的作业

在刘华清全力支持和指导下,大连舰院从1984年下半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按专业招生、分专业系培养人才的教学模式,实行跨系、跨专业、跨学科培养人才的“通科”教育新体制:将长期以来一直“分科”培训的海军水面舰艇部队8个舰种、25个舰型的基层指挥军官(即舰艇各部门长),改为“通科”培训,用三年半时间进行基础培训,半年时间进行任职培训。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有利于学员专业素质提高,使其具有较强的岗位转换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刘华清支持倡导下,它很快在海军各院校得到普遍推广。

1987年,为了适应改革后的教学体制,与“通科育通才”的教学模式相配套,在刘华清支持、指导下,大连舰院又进行了一项重大改革:改变长期以来各系队学员由系队分别管理的传统体制,实行全院学员统一管理。报经总参批准,同年10月,大连舰院成立了全军第一个“学员旅”。刘华清为学员旅题词:“军校第一旅”。学员宿舍均按军舰住舱排列,作息按舰艇条令执行,进一步突出了海军院校“军”“海”的特点,强化了学员军事素质的养成。这一改革,很快也在海军各院校全面实行。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大连舰院“通科育通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受到军内外教育界广泛关注和赞赏。1997年初,被评为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同年6月19日,《解放军报》在一版头条刊发经验消息《通科育通才教改结硕果》,并配发该报评论员文章《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总政治部等单位联合转发了大连舰院这一经验,并作为全国重大典型,组织中央新闻媒体作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猜你喜欢

萧劲光海军院校
晓褐蜻
我的海军之梦
New Approach to Calculate the Unavailability of Identical Spares in Cold Spare Configuration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萧劲光给毛泽东当参谋
黄花晚节香——萧劲光大将暮年二三事
萧劲光在延安的战斗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