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民俗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1-08-16田婧

大观 2021年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可以体现出各民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在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因此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文章立足于公共民俗学,探讨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民俗学;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曲艺、民风民俗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从其本质内涵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少足够的实体承载,所以在历史传承中容易出现损坏甚至濒临消失。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于各种新事物越来越感兴趣,对于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兴趣,这就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濒临消失。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相关人士也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研究,力求从不同的视角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道,而公共民俗学就是一个值得切入的角度。

一、公共民俗学

公共民俗学是民俗学领域的一个分支。民俗学是一门针对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生活文化、口承文学等进行研究,阐释民俗现象在时空中的演变意义的学科。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说,最开始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在大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后来民俗学领域人士开始关注文化遗产,并且认识到民俗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所存在的深层次联系。对于民俗学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即便是到了现在,依然是局限于专业领域的圈子里,相关的专家学者对民俗学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构成主义、本质主义等多元化的理念。而在民俗学的研究中,部分学者逐渐意识到民俗学研究的公共性。在20世纪90年代,关于民俗学研究公共性的讨论非常盛行,一些学者以自律的市民为主体的“市民社会”论点为基础,提出民俗学的研究需要纳入普通市民。在更早的时候,民俗学研究的公共性主要指官方部门出面进行相关民俗学研究。而发展到现在,民俗学研究的公共性更多是指让广大普通民众参与民俗学的研究。支持让广大民众参与民俗学研究的研究者,逐渐形成了公共民俗学流派。在国外的民俗学研究中,以美国为例,其主要的民俗学流派分为学院派、公共派、应用派和独立学者。公共民俗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强调普通民众和专业领域研究者共同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理解和应用,从而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理解,推动社会公共性活动的开展。

二、公共民俗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公共民俗学的核心思想就是让普通民众参与民俗学的研究,发挥普通民众的作用。相关部门需要借鉴这一核心思想,引导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特点,分布散,形式多样,如果仅仅依靠相关部门,很难实现全面保护,只有调动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保护效果。然而,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来看,非遗保护工作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第一,普通民众缺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公共民俗学的视角下,普通民众要和研究者一起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和实践,所以相关部门也应该贯彻这一点,引导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然而,目前一些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基本的认识,没有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别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甚至一些民众连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清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保护意识,民众参与保护也就沦为空谈。

第二,普通民众缺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来看,保护工作的开展主体局限于相关部门,如博物馆、文化馆等,并没有给普通民众提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而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进展。但是,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引导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就无法发挥出民众的作用。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公共生活结合不紧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实现活态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归生活,与公共生活结合起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重获新生,实现传承与发展。然而,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力度还不够,没有将其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

三、公共民俗学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策略

基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相关问题,有关人士应该充分理解公共民俗学的内涵,在公共民俗学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新的认识,并形成合理的保护策略。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

公共民俗学的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发挥民众的作用。这就需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工作,让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基本认识和保护意识。首先,需要拓展线下宣传的渠道,开办各类文化艺术节、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借助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将保护理念融入活动中,让普通民众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其次,利用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腾讯微视等短视频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短视频创作,从中渗透保护理念,依靠短视频的传播让更多普通民众认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形成相应的保护意识。

(二)拓宽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

除了通过宣传增强普通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之外,还需要切实开拓普通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线下渠道。第一,可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研讨会,吸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兴趣的民间人士参与进来,将各自的研究、心得或是收藏等进行分享交流和展示,还可以集体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第二,设立无门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让普通民众可以通过这类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就好比一台机器,如果只是将其锁起来保存,那么就会慢慢生锈被人遗忘,但是如果将这台机器打开,让其运转起来,就可以发挥作用,做出贡献。因此,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第一,面向民众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大众参与,让他们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文创产品,吸引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生活,引导民众审美,通过使民众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产品培养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进行实践。在公共民俗学的视域下,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通民众参与的重要性,并做好宣传工作,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多管齐下,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黄龙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民俗学实践路径[J].民族艺术,2020(5):65-74.

[2]叶敏.民俗学视域下南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方法刍议[J].戏剧之家,2020(31):187-188.

[3]穆昭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15-18,73.

[4]何蓓璐.民俗学视野下扬州剪纸的艺术特色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37-38,41.

作者簡介:

田婧,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