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新闻漫画对外传播的现状及反思

2021-08-16马利娟

新闻论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他者跨文化漫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乌合麒麟的数字新闻漫画作品《BCI》走红外网的因素,探讨新闻漫画在我国对外传播价值的可行性以及再优化,以期引起我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数字新闻  漫画  他者  跨文化

一、新闻漫画的发展

(一)界定

对于新闻漫画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新闻漫画是以漫画的形式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评论,更倾向于认同新闻漫画是评论的一种,有学者认为新闻漫画是带有作者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态度取向的一种新闻文本,更强调新闻漫画作为新闻的功能,也有学者认为新闻漫画是两者的结合:新闻漫画是以绘画为表现形式,通过夸张、比喻、讽刺或幽默的艺术手法对社会事件、新闻现象进行报道或评论的一种体裁,它兼具新闻性、评论性和艺术性的特征。然而,上述定义忽略了新闻的时效性,因此,根据甘险峰的定义,更能准确说明新闻漫画:新闻漫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传播或评议的漫画。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一批数字制图软件,主要有:Sketchpad、Painter、Photoshop等,衍生出了数字新闻漫画,又称CG(Computer Graphics)新闻漫画,是传统新闻漫画与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融合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闻时效性问题。

(二)历史进程

中国的新闻漫画发展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发轫于清朝末期,正值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风云涌动,这一时期的新闻漫画不仅反映尖锐的民族和社会矛盾,同时也让中国人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抗战时期的漫画反映了有志之士对国破家亡的悲痛呐喊,对帝国主义入侵的不满和抗议,也有着对自由民主、科学理论的认知和向往; “文革”时期的新闻漫画作品多反映国际事件。如今在互联网环境下,新闻漫画的题材选取异彩纷呈,作者们以多元化的视角表达着自己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妙笔生花展现时下热门的现象和事件,用夸张和隐喻的手法或幽默或辛辣地批评和赞同民生和政治问题。

二、我国新闻漫画的发展现状

新闻漫画作为新闻的一种新形式,不但具有新闻评论的思想性以及绘画的艺术性,而且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我国也加强了对新闻漫画的重视,如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与中国日报网合作开办的中国新闻漫画网,除此之外,还为创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及新闻媒体寻找新闻漫画作品的线上交易平台。可以看到,不少主流媒体也加强新闻漫画的对外输出,如《China Daily》Opinion版面中有Cartoons专栏,以及《环球时报》海外版中,也同样在Opinion版面中设有Cartoons专栏,除此之外,新华社在推特、脸书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也不定期的发布一些新闻漫画。但总体来看,这些新闻漫画在海外的传播效果并不突出,有时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除此之外,以“新闻漫画”为关键词在知网上进行检索,大部分学者对新闻漫画的研究多放在新媒体环境下、融媒时代下的创新发展,而对于新闻漫画在对外传播方面的文章则少之又少。而青年漫画家乌合麒麟从2020年11月发布的作品《和平之师》到《致莫里森》,再到如今的《BCI》作品不仅走红国内各社交媒体,也受到了外媒《路透社》等的转发,在外网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此,本文以青年漫画家乌合麒麟对近期热点事件新疆棉花所作的漫画作品《BCI》为例,从他者理论出发,探讨其传播路径的多元化流通,分析我国对外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从挑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对我国主流媒体进行对外传播,建构国际话语权有新的启发和思考。

(一)紧跟时事热点,多元渠道传播

2021年3月24日,瑞典快时尚品牌H&M集团在网站发布声明:H&M集团对来自民间社会组织的报告和媒体的报道深表关注。H&M的声明是基于BCI(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的判断以及一些所谓民间报告和媒体报道做出“停用新疆棉花”决定的。3月27日,漫画家乌合麒麟在微博上发布漫画新作《血棉行动》(Blood Cotton Initiative)简写《BCI》,漫画一经发布,迅速冲上热搜,引起读者积极议论和转发,截止到2021年4月5日《BCI》这篇作品转载13.7万次,评论2.5万条,点赞超过100万,国内各大主流媒体也紧随其后,在官微和公众号上分别对此作品进行报道和转发。3月28日,《路透社》在国外社交平台推特上转发并配文“中国数字艺术嘲笑西方对新疆劳动条件的批评”,截止到2021年4月5日,《路透社》的这篇转载点赞2000多,转发658次,评论414条。除此之外,还有《雅虎新闻》《今日印度》《印度斯坦时报》等外媒相继在推特上进行评论和转发。可以看到,《BCI》的发表正处于新疆棉花事件的发酵期,大部分受众已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到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因此,作品一经发布,迅速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除推特外,在脸书上,以“乌合麒麟《BCI》”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有30条帖子,共805个赞,49个评论,转发291次,其中,最高赞为344,评论26条,分享180次。这其中,内容和图片的转发,主要来自:观察者网、知乎、YouTube、抖音、西瓜视频。此外,在YouTube上,以“乌合麒麟血棉控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24个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6.6万次,最高点赞达到4294次,最多评论26条。

(二)隐喻信息丰富,升华事件意义

从语言学意义上讲,隐喻(metaphor)是跨文化叙事的基础。一则,隐喻使单一文化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变成多文化叙事,因为它能跨越到另外一种语境,变成一种新的叙事,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形成多元文化叙事向多种语境说话的局面。另则,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概念系统以隐喻为基础,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种事物。正如新闻工作者要有新闻敏感一样,漫画创作者也同样要有新闻敏感,漫画创作者通常要把一个事件进行浓缩,提取其重要元素。一般来说,漫画中使用的文化元素越丰富,对事件的解读也就更丰富,传达的效果就越好,事件主题的意义也就更加得到升华。在《BCI》中,画面的主体是三个3K党造型的人,他们一个架着摄影机在拍摄,一个记者拿着话筒对着一个稻草人,记者胸前挂着的牌子明显能看到字母是CBB,影射BBC,话筒明显也是BBC的话筒,整幅画也是明显的BBC阴间滤镜。话筒对着的,却是一个披着维吾尔族衣服的稻草人,记者恬不知耻地问它:“稻草人女士,您能告诉我们你受到了怎样不公正的对待吗?”在稻草人的牌子上写的是,“我遭受过性骚扰和性侵害。”旁边扶着稻草人的警察,则是隐喻了2020年5月份发生的黑人弗洛伊德事件。画面主体的背后,是一片棉花地,众多的黑奴在棉花地里辛苦劳作,一群3K黨造型的奴隶主或是在悠闲地聊天,或是在鞭打黑奴。很显然,画面的主体部分,就是在讽刺西方明明虐待黑奴摘棉花的是他们自己,却对着一个自己树起来的稻草人疯狂攻击,无中生有。除此之外,画面中也有许多细节,如称棉花的称勾,不仅讽刺了美国奴隶黑人的历史,同时也和事件发生的品牌耐克的商标相像,树干上血色的HM不仅指向挑起事件的主角H&M,更隐喻了黑人被残害时所发出的呼救:help me。另外,立起来的稻草人的手是活人的手,而稻草人后正在采摘棉花的黑人左手却没有了,在美国历史上,美国农场主惩罚黑奴的时候,常常以砍手砍脚作为手段,画面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而且符合史实。此外,作者大胆运用色彩,雪白的棉花、血色的HM字母,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立刻唤起读者的事件意识。

(三)理解他者文化,引发受众共鸣

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经济体制,亦或是文化价值体系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而正是这些差别才造就了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可能性。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如刻板印象、民族中心主义、偏见和歧视,如何跨越这重重障碍,实现不同文化的平等互动与理解,唯有交流。学者单波指出,从人类学提出的“互惠性理解”(reciprocal understanding)中寻找交流的可能性,即只有建立在对话与合作中的理解,才能把他者文化当作知识理解与兴趣满足的局限,形成建构跨文化传播关系的可能性。其中对他者的理解和基本尊重是对话的基础,传播媒介作为桥梁的一面,在搭建对话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反观乌合麒麟在2020年11月推出的作品《和平之师》、12月《致莫里森》以及近期《BCI》都受到各大外媒转载,还引发了海外受众的广泛讨论,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作者对他者文化的深入了解,唯有尊重和理解并欣赏他者的文化,我们才能形成交流的可能,海外网友对《BCI》的讨论也证实了这一点。除此之外,单波也指出:如何形成文化间的互惠理解,提高每一个个体超越自身和与其他文化互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从他者出发”,把自己的偏好悬置起来,从而看见他者、听见他者,进而理解他者,建构文化的多维视野。从他者理解的文化角度出发,给他者面子,进而引起他者的文化共鸣和心理共鸣。在新闻漫画作品《BCI》中,画面的主体是三个头戴白色三角帽的摄影师和拿着话筒的记者,白色尖帽代表着3K党,了解美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是美国历史上和如今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视有色族裔主义运动的党派,也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漫画中辛苦劳作却仍遭暴力鞭挞的黑人,正是反映了18世纪,美国南方种植业扩张,大量黑人被贩卖,从事摘棉花的奴隶历史,而漫画中称棉花的秤砣正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此外,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更强调集体的利益,主张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下,更重视对个人利益和个性的追求,从乌合麒麟的系列作品来看,作者更多的是以作为受害者的个体视角来揭示事件,如《和平之师》中受到澳大利亚士兵残害的阿富汗儿童,《致莫里森》中众多媒体咄咄逼人将摄像头指向无辜红衣少年,再到《BCI》中十字架上的稻草人女孩、受鞭挞的黑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更多的将视角放在个体身上,通过放大个体利益受到侵害,更能引起海外读者的共情力。

三、新闻漫画对外传播中的问题

(一)缺乏了解他者文化的新闻漫画人才

了解和尊重他者文化是产生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一方面,我国对外传播的新闻漫画中,大多还是“以我为主,为我有利”的宣传式讲故事方式,而缺少对他者文化的描述、欣赏和赞美。我国主流媒体的对外传播漫画中,要么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要么是带有劝服的意识形态。因此很难引起海外受众的好感和共鸣,也就失去了想要交流和沟通的欲望。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更是不断对新闻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如今,懂新闻又会漫画的新闻媒体从业者较少,而其中对他者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新闻漫画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二)缺乏对多元渠道的充分利用

近几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受众可以利用多渠道接收信息。除此之外,受众在不同渠道间的信息传递和扩散也有利于优秀的新闻漫画内容得到传递。然而,无论是从网站关注量、播放量、或是点赞和评论量上,我国主流媒体仍无人问津。一方面,推特经常作为获取新闻和评论的一种,主流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发布者,用心经营无可厚非,另一方面,在YouTube和Facebook中,主流媒体发布的视频或信息,阅读量和点击率非常低,而新闻漫画更是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对西方价值体系主导的受众来说,中国官方媒体常被视为政府的喉舌,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漫画常被视为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

四、未来新闻漫画对外传播的反思

(一)主流媒体与洋网红的梦幻联合

首先,我国主流媒体拥有专业化的制作设备和技术人才,而生活在中国的洋网红熟悉中国的真实情况,以非官方色彩和普通民众的他者视角,跳出国内外宣媒体“自说自话”的圈子,可信度和接受度都有天然的优势。如歪果仁研究协会,于新疆棉花事件后,在YouTube上分别发布三个视频,第一个视频发布时间为2021年4月8日,标题为“what i saw in xinjiang working as a cotton Farmer”(和新疆老乡一起种棉花,我遭遇到了什么?),该视频截止到2020年4月18日,共有42万次播放量,2.1万赞,7748条留言;第二个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11日,标题为“I visited 3 families in xinjiang, here is what they told me”(我走进了新疆的三个家庭,他们这样告诉我),截止到2021年4月18日,该视频共有23万次观看,1万点赞,2873条留言;第三个视频发布于2021年4月13日,标题为“I interviewed 10 random xinjiang locals, this is what they told me”(随机采访新疆路人:国外应该有互联网吧?)截止到2021年4月18日,该视频共有20万次观看,1.4万次点赞,3127条留言。三个视频皆是由歪果仁研究协会创办人、以色列小伙高佑思的视角进行观察,没有夸赞,也没有贬低,只是通过镜头,向观众展现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因此,我国新闻漫画的对外传播中,主流媒体可以和洋网红进行强强联合,主流媒体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同时在和洋网红的合作中,预设他者感兴趣的方式,了解他者文化,以他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新闻漫画的传播。

(二)善用多元渠道进行扁平化扩散

如今的互联网是一个网状传播模式,信息的扩散呈現扁平化。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是多元多样。然而,观察发现,主流媒体在推特上对信息的经营心思明显多于YouTube、Facebook等。但是,在如今这样一个微粒社会中,每一次小小的存在都有可能成为一夜爆款,或是一夜成名。因此,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每一个传播渠道都应该加以利用,并用心经营。新闻漫画是新闻和艺术的结合,在可读性和可接收性方面,更易于传播,主流媒体应利用好多元渠道,以他者视角,他者文化,给他者以面子,进行裂变式传播和扩散。与此同时,要打破官方宣传形象,不再是一位赞扬自身好,而是多关注外国的一些优点进行赞赏,除此之外,可以多发布一些人情味较浓的漫画新闻,打破高高在上的形象。

五、结语

通过对外媒《路透社》转载漫画《BCI》下200条评论的细读,有85%的外国读者相信西方媒体的报道,认为在中国新疆存在着强迫劳动力和种族歧视的问题,10%的读者则是认为应该眼见为实,报道不一定是真实状况,剩下的5%则是认为中国新疆没有强迫劳动力,这其中有不少中国网友。迪兹认为,我们不应该集中在看谁在交流中更有效或更无效,而应集中在观察交流本身是否更有效,以及“交流能否产生超越任何一方目前所持观点的理解”。唯有交流与沟通,我们才能实现跨文化传播中的互相尊重与理解。可以看到,乌合麒麟的数字漫画所引发的关注和讨论,让我们看到了可能性的存在,也为我们未来新闻漫画对外传播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对外交流不应该再是以我为主的主体性交流,而是应该转向认识他者的特性的主体间性的交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在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国际舆论场中突破重围,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这必然是一个漫长征程。然而,交流的可能性让我们看到了曙光,也许漫长,但胜利就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7-8.

[2]甘险峰.中国新闻漫画发展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8.1-2.

[3]杨定都.数字新闻漫画的国际传播价值 ——以乌合麒麟作品《和平之师》为例[J].对外传播.2021(01):67-70.

[4]徐开彬.争议性媒体事件中对话的可能或不可能: 从对话理论探讨汪辉与朱学勤事件[J].新闻大学.2013(05):72-83.

[5]王国华,高伟,李慧芳.“洋网红”的特征分析、传播作用与治理对策——以新浪微博上十个洋网红为例.[J].情报杂志.2018(12).

[6]杜国东.试析如何发挥洋网红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作用[J].国际传播.2019.(06):66-77.

[7]Stanley Deetz, “Reclaiming the Subject Matter as a Guide to Mutual Understanding:Effectiveness and Ethics in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Quarterly 38(1990):226-243.

[8]Ronald C. Arnett, “Dialogic Civility as Progmatic Ethical Praxis: An Interpersonal Metaphor for the Public Domain,” Communication Theory 11 (2001): 315-338.

作者简介:马利娟,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2020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猜你喜欢

他者跨文化漫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